<p>“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p> <p> 金秋十月,人间向晚。红色跑道一旁,树树皆染秋色;青松翠竹之间,智慧园流水潺潺,北辛中学校园里弥漫着一股馥郁的桂花香。10月16日下午,学院路校区七年级级部召开了教学工作推进会。</p> <p> 会议共分三项议程进行,第一项由教导处张文杰主任主讲。张主任先介绍月考情况,对第一个月各项教学工作做总结,并对教师量化考核标准做讲解。接着安排下周教学工作,通知新入职教师准备听课以及教师远程研修任务。最后强调期中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完成,期末教学进度提前两周完成。</p><p> 会议第二项由高强校长主讲。高校长强调要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为学生创造学习时间;提出了四个“还给”——将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将教学权还给学生;提醒关注三个“状态”——学生参与状态、学生思考状态、学生达成状态。</p> <p> 会议第三项由三部邓永主任主讲。邓主任就新课改核心素养导向谈到课堂的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出教师“学习目标”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一是主体错位;二是缺乏条件;三是设计零散;四是缺乏层次;五是抽象模糊。</p> <p>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过达到何种结果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学习目标应该描述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课程设计者)采取的途径和方法。</p><p>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学习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 ”。</p><p> “学习目标”必须搞清目标行为的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同时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二是“行为表现”必须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宏观的表达、没有指向的表达、含混的表达必然会影响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推进。三是必须表明“行为条件”,即实现目标的特定限制或范围;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限制等。四是“行为程度”必须明确清晰,崔教授在这方面具体解释为“学生群体最低表现水准,以至少2/3学生能达到的60分为基准”。</p> <p>邓主任指出,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学习目标的内在关系,二是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三是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p> <p> 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p> <p>语文学科素养</p> <p>数学学科素养</p> <p>英语学科素养</p> <p>目标要素:要求</p><p>行为主体:学生</p><p>行为动词:描述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p><p>行为条件:影响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p><p>行为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学习结果所能达到的程度</p><p><br></p> <p>邓主任带领学习北辛中学“自主探究 互助竞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p> <p> 邓主任带领学习新授课教学模式。</p> <p> 邓主任带领学习讲评课基本模式。</p> <p> 暮色四合,北辛中学的青松庄严肃穆,正如北辛中学的治学之风,严谨端正。风再起时,七年级级部重整旗鼓,向着更高更远迈进。凛冬将至,我们将以务实求真、坚韧不拔之志共书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