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养家不等于养育子女,缺少父亲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3大影响

彩虹甜甜圈

昨天傍晚,邻居张姐与老公大吵了一架,动静很大,大家都出来劝架,我便得知了夫妻俩吵架的缘由。<br><br>张姐外出办事,不能及时赶回来接孩子,打电话给他老公,让他去接,结果老公没有接到孩子,快6点了,孩子的老师给张姐打电话,张姐急匆匆地赶回来,把孩子接回家,质问老公为啥没接到孩子?<br><br>张姐老公的回答能把人气个半死,“我不知道他在哪个班啊?我就在学校门口等了一会儿,没见到孩子,我以为他自己会回来。”听上去是不是很夸张?还有这样的父亲?那咱就等先介绍一下这位奇葩父亲了。<br><br>张姐的儿子子胜自从上幼儿园开始,都是妈妈接送,爸爸从来没有接送过,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闻不问,几乎很少陪伴孩子,除了工作外,他有一个爱好——运动,小区里有篮球场,离小区不远有一个公园,这些地方都是他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常去的地方。 张姐听老公这么说更来气了,“儿子是不是你的?你为什么连孩子在哪个班都不知道呢?你是一个负责的父亲吗?”<br><br>“我赚钱养家,你负责教育孩子,我怎么就不负责了?孩子都二年级了,学校到家走路就需要10分钟,他自己还不会回来啊?就你天天来接送!”子胜的爸爸振振有词。<br><br>“谁家孩子不接送?上下学要过马路,马路上那么多车,你放心啊?”夫妻两人越吵越凶。<br><br>夫妻二人的对话揭示了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责任,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孩子身上,甚至甘愿牺牲事业,做起全职妈妈,男主外女主内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在女人撑起半边天的时代。<br><br>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到了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在不少的家庭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都很少过问,无论是陪孩子一起游戏玩耍,还是辅导孩子的功课,都由母亲来完成。 <h3>有些男人甚至都不会教育孩子,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去教育孩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女人该做的事情,我只要给妻儿好的生活就够了(实际上很多男人仅能解决基本的家庭温饱问题,妻儿还得缩衣节食才能生存),如果男人没有能力给妻儿提供好的生活,那才是男人的失职。<br><br></h3><h1><b>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三大错误观念</b></h1><div><b><br></b></div>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爸爸像火,妈妈像水,两者刚柔并济,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作为父亲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摆脱以下错误的思想观念。<br><br><b>错误思想观念之一:赚钱养家不等于养育子女</b><br><br>不少爸爸们心里肯定会觉得委屈:“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拼,赚钱养活孩子,给他提供吃穿住行,供他上学,当然应该是尽到了育儿的责任了。”<br><br>的确,父亲是辛苦的,不去工作,家里的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但父亲同样有育儿的责任,赚钱只是给孩子提供了物质生活,这与教育孩子是两码事,不能因为赚了钱,就不管教子女,不然,也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父亲,父亲还需要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滋养。 <b>错误思想观念之二:父亲的教育作用没有母亲大</b><br><br>有些家庭会把教育与赚钱养家分割开来,丈夫负责赚钱,妻子负责教育孩子,一些丈夫觉得女人心思细腻,更适合教育孩子,男人往往粗枝大叶,不适合照顾孩子。其实不然,父亲这个角度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br><br><b>第一,对孩子性别认知的影响</b><br><br>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与性别角色相关的行为都与爸爸密不可分,男孩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与行为,学习男子汉气概;女孩则从爸爸那里学习到如何与异性交往。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孩子就会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产生混淆。<br><br>只有在父母教育差异性的对比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对男性和女性的特点进行理解,使孩子性别角色顺利地形成,这对孩子将来与异性发展健康的关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男孩子娘娘腔,说话做事都像女孩子,也会看到有些女孩子像个假小子,风风火火的,这都与他们父亲教育角色不到位密切相关。 <b>第二,促进孩子智商与情商发展</b><br><br>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内容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之下,母亲更感性一些,父亲更理性一些,通常情况下,父亲的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更富于探索精神,性格更刚强等优点,这些特点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对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只有当父亲的理性与母亲的感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时,孩子的智商与情商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br><br><b>第三,影响孩子个性形成与行为塑造</b><br><br>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如果是母亲,她多会跑过去抱起孩子,仔细地查看孩子有没有磕坏,即便不会抱起孩子,也会叮嘱孩子,“小心点,别乱跑,听话!”如果是父亲,他多半会说:“勇敢些,自己爬起来!”<br><br>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能体会到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与行为塑造上有着特殊的作用,父亲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时,多会选择一些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在游戏过程中,父亲会表现出男性固有的特征,比如勇敢、坚强、果断、独立等,这些好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影响孩子,使得孩子更富有冒险精神,更加的坚强与独立。 <b>错误思想观念之三:由母亲负责教育孩子,父亲不过问,以免产生家庭矛盾。</b><br><br>的确,夫妻之间教育方式的不同,常常会引发夫妻之间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争辩与尝试,才能发现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更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否则,即便是明显的错误教育方式,也很难被发现。所以,不要害怕发生矛盾,只要夫妻之间好好沟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br><br><h1><b>夫妻双方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容易产生的三大分歧</b></h1><div><b><br></b></div>每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同,即便是亲密的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会有分歧,最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br><br><b>分歧一:该不该让孩子多尝试</b><br><br>爸爸们都会鼓励孩子动手去做,去尝试,比如学走路的时候,他们往往更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去摸索,而不是一看到孩子要摔倒,就马上抱起来。而妈妈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地让孩子安全,不要受到一点伤害,对孩子的呵护备至。<br><br>在我看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远比从成人那里学来现成的经验要好得多,因为如果孩子体验不到一点冒险的乐趣,将来会就会变得非常胆小,对新鲜事业也会缺乏兴趣。所以,我比较支持爸爸的观念,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b>分歧二:对孩子该不该有求必应</b><br><br>爸爸们多会认为孩子哭了,只要没有什么大碍,就不要去理会他,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完再去处理也没有关系,孩子多哭一会儿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妈妈们却不会这么认为,只要听到孩子哭,肯定会第一时间跑过去,看一看孩子怎么了,有怎样的需求,并且第一时间满足他们。<br><br>我认为有时妈妈的过度的本能反应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延迟满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脾气都比较急呢?这与孩子哭闹后,妈妈第一时间满足他有一定关系,比如孩子饿了要喝奶,妈妈们总会一路小跑地为孩子准备好奶粉,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的急性子,我们可以适当地慢半拍。 <b>分歧三:教育孩子要不要精细化</b><br><br>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有趣的事情:每次带孩子出门之前,妈妈总会精心打扮一下孩子,头发有没有梳理好,衣服穿得得体吗?有没有带够足够的水与食物等,如果是父亲带孩子出门,他们往往不会在意这些东西,即便是衣服穿反了,都懒得换过来,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些小节,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好。<br><br>妈妈们都非常细心,这固然好,但相比之下,爸爸们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在爸爸的鼓舞下,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且不会苛求完美,过于苛求完美,就会让孩子做事太过较真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父亲适当的粗枝大叶一些还是有蛮多好处的。<br><br><b>总之,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缺一不可,做一个成功的父母不是容易的事情,它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要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父母首先要优秀!</b> 备注: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