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山 的 呼 唤——广州兵团6师2团22名知青牺牲五十周年祭

大海之南~蔡跃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的海南农垦(兵团)是全国接收下乡知青的大户,如今海垦老干中心(海南省农垦总局机关党委沿革单位)仍有许多知青任离退休支部党支书如三、七、八支部,有众多知青老领导如陈菊英、罗坤金、郭诗赞、胡玲、林书锦等历经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想必知晓屯昌县原晨星农场22知青坟茔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往事是悲壮的。 1970年10月17日凌晨,当时建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养猪连受到强台风袭击。该连地处河滩低洼,连续的暴雨引起上游山洪爆泻,淹没了整个营房,连里28位优秀女知青是从各连队选调上来的二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有些还是学校的游泳高手,在指导员李灶和连长朱国干(都是广州早年支边知青)的带领下,面对灭顶之灾不顾个人安危,先抢搬大米面粉文书账本等集体财产到安全处,水性好的在激流中探寻通往高处之路,她们“宁愿掩护同志死不愿丢开战友生”(六师报告用语),和风雨洪水搏斗了一个多小时,因黑夜寒冷洪水汹猛,有22人不幸被激流卷走牺牲。兵团以烈士名义予以安葬和善后,其中20位是女知青,最大23岁,最小仅15岁,像一颗颗流星,闪亮地划过天际后溘然陨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安葬22知青的坟茔分两行棑列在场部银岭山下,墓碑名字是李灶、朱国干、王笃卿、李力、梁愉辛、李小玲、李城珍、田燕文、姚丽卿、姚丽娟、廖以玲、蔡起娟、李佩萱、李明仪、张惠、吴琼芳、郭楚容、陈世兰、李妙英、吴贤芝、麻海晨、李金红。山下的路,正是当年知青们从各地下乡来农场的必经之路,几年后,就在这路旁,她们冥冥之中只能寂寞、无奈的目送一批批知青、同学又从此路返回城市,自己却永远留在银岭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困难的非常时期别无选择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年牺牲的女知青们不少出生“两高”(高干、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就读名校,尽管她们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但没有埋怨和消沉,一如既往地为着理想而奋斗。那时她们是真正的高材生、天之骄子,父母的掌上明珠,本该是迈向知识之路去创造国家现代化的未来,却因时代的召唤来到海南岛屯垦戍边,以青春为代价,在历经浪漫、艰辛、惨烈之后,集体消逝在远山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远山,本不该是她们的归宿。当年姑娘们以芳华和悲壮的底色,已向人们昭示如何面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加倍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静好时代。2008年清明节,海南省农垦总局原局长王一新(现任山西省副省长)上任不久,亲率总局机关干部前往知青墓凭吊,他在致悼词中指出:“要学习知青对农垦事业的忠诚、热爱,可以抛弃一切甚至生命,全身心投入农垦的创业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22名牺牲知青为代表的知青先锋所展现的“奉献担当,拼搏创业”知青精神,是海南农垦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已在海垦集团各农场公司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大力宣扬和弘扬,激励着年青一代创业者,立志在大有作为的新时代为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发奋努力,不负韶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知青墓园已成为海南农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爱垦教育基地。2019年,22名牺牲知青获评为感动海南农垦(兵团)首个知青群体。</b></p> <p class="ql-block">↑上图, 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头版发表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下乡的指示,全国各地掀起知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下乡高潮。</p><p class="ql-block"> 下图,1968年一批广州女知青乘海轮下乡海南,到屯昌县各农场,右四扬手笑容者是牺牲女知青梁愉辛同场的胞妹。</p> <p>↑ 上图,1970年22名知青墓地原貌。“防风抗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由本团知青李廷家(后任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题写。</p><p> 中图,22名牺牲知青群体相。 </p><p> 下图,1998年由农场、知青及爱心人士先后捐资60多万元修葺的面积六亩多地的知青墓园,四周胶林绿树掩映环抱,安静肃穆。“知青墓”由广州市书协时任主席苏华题写,是海南省面积最大且具规模的知青群墓。</p> <p>↑ 上图,知青廖以玲,养猪连司务长,广东梅州籍,汕头一中高一生,当时她妹妹初三要下乡,她不用下仍积极报名,父亲早年参加闽粤赣纵队,时任汕头二中副校长。她自小学习优秀,下乡后劳动岀色,被称为能干的铁姑娘,曾给父母去信表示:对于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幸福,我愿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p><p> 下图,廖以玲的参加闽粤赣纵队革命的母亲在女儿墓前悼念,石碑上镌刻的烈士墓字样清晰可见。</p> <p>↑ 上图,知青李小玲,养猪连班长,广东五华籍,华师附中校花、高二跳升高三生、校团委组织委员,因学习成绩特别是外语优秀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相中拟录取,因文革高考中止,带弟弟一起下乡,在开荒种胶中努力苦干,被笑“白牡丹变黑牡丹”从不在意。其父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海南行政区组织部部长、时任广东省委织织部副部长;其母1942年参加东江纵队,后亨副省级待遇。</p><p> 中图,李小玲砍芭劳动归来。</p><p> 下图,李小玲(右)与同学在南渡江边赏景。</p> <p>↑ 上图,知青李力,养猪连班长,湖南衡南籍,华师附中高三理科班尖子生,被校长王屏山(后任广东省副省长)指定报考北大物理系,因文革高考中止,带弟妹仨下乡,其父在华南师院(现华师大)任教,是湖南和平起义将军。</p><p> 中图,李力与弟弟李明下乡前在天安门合影。</p><p> 下图,李力姐弟在农场八队胶园劳动时合影。李力生活朴素,开荒挖穴吃苦耐劳工效超人,人称小老虎,老工人都夸她。</p> <p>↑ 上图,知青梁愉辛,养猪连副班长,广东开平籍,华师附中高二学生,其父时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当年她与弟妹四人都下乡屯昌县各个农场。</p><p> 中图,梁愉辛(右一)与同学在芳动时留影。她个子虽小,但在干活和生活中却象大姐般到处帮助和关照别人。</p><p> 下图,梁愉辛(前棑右一)与同学在住地茅草房门口合影(后棑左一是张惠)。</p> <p>↑知青李城珍,养猪连副班长,海南万宁籍,岀生在通晓西洋乐器的归侨干部家庭,音乐和歌舞天赋高,虽是农村户籍却被二团宣传队破格录用。她水性好,被洪流卷走时仍伸岀援手救人。</p> <p>↑上图,知青田燕文,养猪连战士,广东顺德籍,华师附中初中生,岀生在领导干部家庭,虽戴近视眼镜显得文弱,但在劳动中拼尽力气,从不怕苦。</p><p> 下图,田燕文砍芭劳动归来。</p> <p>↑上图,知青张惠,养猪连战士,山东济南籍,回族姑娘,广州44中初中生,与哥哥一起下乡,父亲是广州体院教授。她身材高挑秀气,广州少年游泳队队员,下乡前当地体校与文艺团体都要招录她。因民族特点她本可离开养猪场,岀事前母亲受文革冲击去世,团领导己批准她奔丧回广州,但她仍坚持留下来抗击强台风。</p><p> 下图,张惠(中间站立者)与同学在林段劳动时留影。</p> <p>  </p> <p>↑知青吴贤芝,养猪连战士,广东澄海籍,汕头一中初中生,下乡时16岁,为了方便干活剪掉了最喜爱的大辫子,劳动中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受人喜爱。</p> <p>↑ 上图,知青麻海晨,养猪连战士,吉林辽源籍,广州侨中初中生,岀生哈尔滨,在香港长大,回广州读书,父母都在华师任教,父亲是华师外语系主任、教授。因父母在文革中受冲击,14岁就与姐姐一起下乡。</p><p> 中图,童年的麻海晨(右)姐妹仨和妈妈在香港合影。</p><p> 下图,麻海晨(前棑左一)和姐姐麻海平(前棑右一)与同队下乡知青合影。麻海晨一脸稚气但很有力气,重活脏活抢着干,喜爱赶牛车拉物和唱革命歌曲,音色清纯,字正腔圆,在二团人见人爱,花见花开。</p> <p>↑当年22名知青牺牲安葬后,全部墓碑上都镌刻烈士字样,他们的亲人同学、战友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寄托哀思。</p> <p>↑海南省农垦总局原局长王一新(左)与原副局长彭隆荣(右)向知青墓敬献花圈</p> <p>↑当地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到知青墓园扫墓</p> <p>↑ 上图,2020年9月17日,由海垦关工委主办、海垦群工部协办,中坤农场公司、农场公司关工委承办的“爱国爱垦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在知青墓园举行。</p><p> 中上图,海垦关工委名誉主任林玉权(海南省农垦总局原局长)在致词中指出: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垦区广大青年职工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们在养猪连防风抗洪的感人事迹,学习老一辈农垦人爱国爱岗、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 </p><p> 中下图,揭牌仪式场景。</p><p> 下图,全体参加仪式者绕墓一周瞻仰知青墓园。</p> <p>↑ 随着文化自信的建设推进,知青墓园将成为海垦、海南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各地和海外每年来此瞻仰和悼念者达数千人次。</p> <p>↑ 50年来,海内外各媒体、文艺界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对22名牺牲知青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或文艺演出。</p><p> 上图,广州羊城晚报1986年10月21日整版报道。</p><p> 中图,海南日报2008年1月8日整版报道。</p><p> 下图,文艺界2008年创作了《岁月甘泉•山的壮想》大型交响叙事合唱曲,歌颂晨星农场22名牺牲知青,在德国的州电视台演播厅演出。此外还在广州、香港、美国公演多场。</p> <p>↓ 广州知青创作的《山的壮想》是一首专为22名牺牲知青墓谱写的歌曲,曲调悲壮激昂,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颂唱,歌词是:</p><p> 大山里静静地站立着墓碑,</p><p> 荒草里掩埋着沉默的土堆。</p><p> 那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p><p> 把多少年轻的花季粉碎。</p><p> 请看视频——</p> <p>↓ 22名知青牺牲于文革中期,由于种种原因,50年过去了,其烈士名份尚未得到落实。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烈士褒扬条例》,当年下乡海南(兵团)的广州知青自发成立了申烈小组,申烈活动多年来一直在开展。</p><p> 居住广州的各地知青以恳请书形式奔走相告,为22名牺牲知青申烈,踊跃在书上郑重签名按下指模,交给主管部门。目前已有海内外和海南屯昌留守知青2200多人为申烈签名呈书,还有很多知青在网上为申烈呼吁发声。</p> <p><br></p><p>(本篇部分相片和视频由广州下乡晨星农场的知青提供,或综合有关资料,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