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i><b>“湘西,是一个不缺故事的地方。决定红军命运的‘通道会议’,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芷江受降’,还有‘湘西会战’、‘湘西剿匪’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题记</b></i></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芷江,全称芷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属桂、黔、湘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省怀化市管辖。芷江县城距怀化市仅39公里,其南、西、北三面与贵州省接壤。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小小的芷江城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被后人铭记。</h3> <h1> <b>一、经略芷江</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迫于战争压力,国民政府决定从南京迁都重庆继续抗战。芷江成了“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对捍卫大西南后方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为确保重庆安全,也为保证抗日战争物资供给,国民政府动员了两万多民工在这里修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机场——芷江机场。</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参加修建机场的民工劳动强度极大,当时挖土、运土、滚压等繁重劳动,全靠人工挖掘、背负、肩担。三、四十吨重的大石磙,上百人拉着滚压机坪。如今硝烟散去,拖着石磙、喊着号子的人们早已归土,只留下一堆石磙,现留在了飞虎队纪念馆内,这些石磙就是那些民工们的纪念碑。</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芷江机场建成时,正值武汉陷落,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芷江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空军系统各重要机关、空军部队纷纷迁到芷江,先后有苏联志愿空军大队、中国、美国以及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等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大家非常熟悉的陈纳德将军从美国招募一批空军预备役军官组建的“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把这里作为基地。</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宪兵学校、中美航校等机构都曾驻扎芷江。从1936年7月至1945年9月,芷江境内驻军云集,各种军事机关多达220个。其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所辖5个,空军指挥部所辖33个,军事院校3所,军队医院、荣军教养院8所,苏联援华航空队1个,美军单位13个,其他中央军、地方军连营以上单位66个。</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芷江机场在抗战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盟军"远东第二大机场"之称。它是国民党重庆政府的前进机场,盟军的重要军事基地,“飞虎队”、“驼峰航线”都与这个机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当时中、美、苏三国在芷江机场屯集了战斗、轰炸、运输、侦察等各种类型飞机五百多架,与昆明、重庆后方机场构成了空中走廊,这里的空军部队负责夺取制空权、空战歼敌,并担负封锁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切断日军长江、湘江、洞庭湖等水路运输线任务,阻滞其南下西进行动,同时支援中国陆军地面部队作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座位于湘西的小城,被打造成了全国重要的抗日救亡基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驻芷江空军的积极作战,威胁到日军的后方补给战, 威胁到日军地面部队的作战,威胁到日军的空中优势地位,也威胁到日本本土。特别是1945年2月25日,从芷江出发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更是炸中了防守严密的日本皇宫,使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成了惊弓之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为解除这种威胁,衡阳战役结束后,日军便部署进攻芷江。一是企图摧毁芷江机场,以保证湘桂、粤汉两条铁路畅通,将华南日军转移到沿海地区阻止美军登陆;二是占领湘西,沿湘黔公路直趋贵阳,威胁昆明,并沿川湘公路进攻四川,威胁重庆。</h3><h1> <b>二、保卫芷江</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垂死挣扎,企图突破湘西咽喉进入云贵,以确保东南亚水陆交通畅通,同时对重庆构成威胁,于是发起了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进攻大后方,集中了优势兵力,进行了严密的作战部署。并规定“今后的作战方针是防备日军向常德、芷江、贵阳方面进攻”。所以在湘西通往大后方的各要冲构筑了完备工事。此次会战从时间、地域和双方动员兵力来看,关系到中国抗战成败,因此国民政府表示,“绝对不像过去一样,使日军有所幸获”,并且一再向官兵强调,这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5年4月,驻湖南日军抽调5个师团,外加3个独立旅团约8万人发动了在湖南的最后一次,也是在中国战场最后一次进攻作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夺取芷江空军基地,日方称“芷江攻略战”,我方称“芷江保卫战”。蒋介石命令何应钦亲率两个集团军和驻芷江中美空军共约20万兵力迎战,陆军总部也迁到芷江县城。</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为打好这一仗,中国军队集结优势兵力和装备于该战区。在作战指导思想上,采取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即先守后攻。守是为了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攻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按此作战方针,作战过程分两个阶段:</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一阶段,第一线兵团各部队密切配合空军轰炸,充分利用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发扬中国军队优势装备与火力,必要时使用第二梯队兵力对敌进行猛烈反冲击,相互配合作战,节节消耗和杀伤敌人有生力量。</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二阶段,预期当面之敌受到重大伤亡和进攻受挫时,第二线兵团各部队及时进入进攻出发阵地,采取猛烈的攻势行动,扩大第一阶段作战效果,最终将进入雪峰山深谷之日军包围就歼。</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即集中步兵炮和火箭炮于公路两侧,构筑数道阵地,每一阵地达到预期目的后则相机转移,不硬拼消耗。</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战役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经历两个多月的激战,日方伤亡35805人,中国军队伤亡20660人。此战粉碎了日军占领芷江、摧毁芷江机场的战略企图,稳固了大后方。</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湘西会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图谋,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攻势行动结束。从此日军转入战略收缩防御阶段,中国正面战场则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先后收复桂林、柳州,反攻广州、梧州、滇西也取得成功,被《纽约时报》称为“中日战争的转折点”;同时,湘西会战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战场压力,也为芷江洽降创造了条件。</h3><h1> <b>三、日落芷江</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播发了裕仁天皇的《停战诏书》,宣布向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投降。日本真正签署投降文书,是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进行的,签署了投降文书,才算正式投降,二战才算真正意义上结束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此之前的8月21日,中国的湖南芷江,作为日本侵略战争主要战场的中国战区举行了中国对日本的受降仪式,芷江也成了中国战区的总受降地。今天看来,“芷江受降”主要是洽谈日本在中国战区投降的细节和部署,所以也称“芷江洽降”。</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选在芷江这个小城商定投降的具体细节和部署,其主要原因,一是芷江拥有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当时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二是芷江是抗战时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镇,驻扎有大量军事机构、精英部队和最先进的空军部队。三是芷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湘西会战(即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可以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8月21日11时,日本投降使节今井武夫等一行8人乘机到达芷江。下午,中国战区中国接受日军洽降会议正式举行。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投降使节,要在此地与中国陆军领导人商定128万侵华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芷江与中国陆军高级参谋人员经过52个小时的商谈,确定了侵华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并在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至23日,中国谈判代表将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第1至第5号交今井武夫转冈村宁次,详细规定了中国受降的事项。</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3日下午,受降会议结束后,何应钦召见了日本洽降代表今井武夫,并告之日本投降书签字地点定为南京。</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按照“芷江洽降”所明确条文,安排了中国战区内全部敌军投降事宜,同时对各战区、各方面军办理一切接受敌军投降实施事宜进行有力指导。日本在中国战区的正式投降仪式9月9日在南京举行。其他各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也按照“芷江洽谈”规定的时间地点,在北至平津古都,南至台湾、越南的国内外一共有16个受降区如期进行。在那个胜利的秋天,全国各大战区都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受降典礼。</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芷江作为日本向中国乞降地而名扬于世。</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在中国战区总受降地芷江,修建了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纪念抗战和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以“中国凯旋门”著称于世。</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芷江,现在还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受降会场等纪念场所。</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20.6.21完稿于苏马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