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进课堂 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在行动

湖南育贤文化有限公司

<p>(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nbsp;乐器进课堂) 一、&nbsp;活动时间2020年10月15号上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二、&nbsp;活动地点:师古中学青少年宫四楼礼堂。</p><p>三、&nbsp;活动主持人:协会秘书长 &nbsp;旷岳昌</p><p>四、&nbsp;参加单位和人员: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文化馆、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师古中学师生</p> <p>主持人: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秘书长,旷岳昌:</p> <p>同学们按次序进青少年宫礼堂</p> <p>协会会长赵和明,开云镇中心学校唐校长,教育局体艺股股长 ,文化馆馆长,副会长,主席台就座</p> <p>协会会长赵和明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及亲爱的同学们:</p><p>大家上午好!</p><p>今天有幸参加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乐器进课堂捐赠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允许我代表协会全体会员对开云镇中心学校全体师生能给我们这次回报社会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奉献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p><p>传承制作技艺、发扬民族文化、回报社会是我们协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和学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p><p>衡山民族乐器的制作始于唐朝。据《南岳传说》记载:韩湘子去潮洲见韩愈路过衡山祝融峰时,见山上竹林茂密,是做笛子的上等材料,而当时的南岳衡山并无专门制作乐器的艺人,为了点化当地民众,他化名王十八,来到衡山脚下的紫盖乡云峰里(现开云镇师古桥村姚家湾)化斋,传授当地民众制作民族乐器的技艺。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把其住宿过的山洞取名为王十八洞(现位于南岳水帘洞景区内)。</p><p>据《衡山文化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姚家湾乐器艺人张树德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潜心研究胡琴、笛子的制作技艺并广收徒,因此在南岳衡山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生产制作民族乐器的专业户,并形成了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张树德的第六代传人张佐新现仍然从事笛、萧制作。继续为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做不懈努力。</p><p>衡山民族乐器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影响,才能让曾经的衡山金名片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p><p>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途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要想学好民族乐器就离不开一件好的乐器和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衡山民族乐器制作协会传递了这份爱心,担当了这份责任,乐器和教学捐赠这一点帮助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协会将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实际行动,关注我们学校的发展,关心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与大家共同努力,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出应有的力量。</p><p>最后,我衷心祝愿开云镇中心学校桃李争艳、人才辈出!祝愿同学们早日学有所成,学以致用!</p><p>祝愿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p><p>谢谢大家!</p> <p>开云镇中心学校唐校长讲话。</p> <p>衡山县教育局体艺股彭股长作了报告并对工作提出了期望!</p> <p>领导的发言大家热烈的鼓掌👏👏👏</p> <p>主持人宣布发放乐器葫芦丝</p> <p>同学们拿到葫芦丝如获至宝,非常高兴!</p> <p>协会工作人员辛苦了!同学们谢谢你!和音乐 一起唱《感恩的心》!</p> <p>下午3点,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的田老师来到课堂。</p> <p>同学们认真听课,人多但很安静!</p> <p>田老师向同学们演奏葫芦丝</p> <p>同学们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魅力</p> <p>学校音乐老师在助教</p> <p>2节课下来老师非常辛苦!同学们收获满满!</p> <p>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文化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存在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化文化知识。由此可见,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殿堂,中小学紧抓住音乐课堂的有效时间。让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出更多的多元文化高素质人才。综上所述,让民族乐器进入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存在着非凡的意义。</p> <p>协会通讯员:旷岳昌 审核:赵和明</p>

民族乐器

制作

衡山

衡山县

协会

同学

传承

文化

学校

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