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倔强———龙眼反穿(下)

西风

<p>  从2007年-2011年,很多户外大神和很多想证明自己是户外大神或者想成为户外大神的、准备不充分的户外驴子或游客对龙眼线路趋之若鹜,致使发生了很多意外事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鉴于龙眼线路的风险,2011年后,保护区禁止任何向导带队穿越和任何户外团队穿越了。</p><p> 虽然线路被禁止,可人类那份探险精神依然支使着很多探险人士偷偷前往秘境一探究竟。</p><p> 经过这次本人亲身体验,感觉这条线路在不同时间内,还是有巨大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属于高自虐徒步登山线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p><p>1、高反的风险(曾经有人因高反永远长眠于此地):海拔较高,需要翻越多个4500—4700米的高山垭口。</p><p> 2、滑坠的风险(经常有人在垭口滑坠摔伤):垭口坡度陡峭,其中热水垭口、耙子轿垭口中的V型谷接近70度陡坡, 几乎垂直,上下落差1200-1300米,海拔上升下降太快,几乎是速降,直接从4700米下降到3300多米。</p><p>3、积雪的风险:1-5月份,降雪较多,垭口积雪很深,几乎无法通行,强行翻越有雪崩的可能。</p><p>4、山洪和泥石流的风险:7—9月份雨水较多,各个V型峡谷河流水量猛增,增加了涉水过河的风险(2011年就有支被河水围困的队伍,最后不得不打报警救援电话)。其中从耙子轿沟到石槽垭口这段横切中有很多滑坡和碎石坡,有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风险。</p><p>5、失温的风险:10-1月份,冬季山区寒冷,每天需要徒步登山9-11小时,徒步时间过长、天气突然变化等因素,容易引起失温等危险。</p><p>6、迷路的风险:从耙子轿沟底到石槽垭口的丛林和原始森林中,常年大雾缭绕,路迹不明显,动物走出的岔道尤其多,很容易迷路。在大雾天气中,一边走一边找路,很费体力。</p><p>7、无法救援的风险:首先,本线路已经被保护区禁止穿越了,如果发生意外和救援等事故,所有救援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最后还得接受保护区的处罚;其二,如果在V型峡谷发生意外,救援的可能性太小,比如在热水沟底,两边坡度都是近乎70度1200多米相对高度的陡坡,连牦牛和马匹都无法通行,除非直升飞机救援。</p><p> 如果你没准备好,如果你没超强的体能,如果你意志力不够坚强,如果你没有承受风险后果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我奉劝你,千万别跟风,千万别轻易迈出你的第一步,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p> <p>  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一钻出温暖的睡袋,就套上湿的能滴水的袜子,穿进冰冷鞋子里(昨天全身湿透,除了睡袋和备用衣物,身上、背包里没有一处是干的)。讲真,我也是坐着纠结了好久,才硬着头皮这么干的……</p> <p class="ql-block">外帐上,结有冰渣</p> <p>  临时露营点(4100),距离昨晚计划中的营地龙眼平台(4500),还有一公里多的路程,预计用时两小时,没顾得上吃早饭,就早早起包上路了。</p> <p>  随着海拔的上升,头,微痛。大雾天,路迹,全无!但是不管前方有什么样的障碍,一概不躲避,徒步走下去,这么做,不见得会坏到哪里去。</p> <p>我们从云层下走来!</p> <p>轻装直上龙眼垭口</p> <p>龙眼垭口(4700)</p> <p>  龙眼垭口上的遇难纪念碑,默默的掏出腰包里的半块压缩饼干…</p> <p>  远处,就是传说中的龙眼瀑布。下山回到云层中,无法看清对面山上的瀑布,意义已经不大,干脆在垭口上休整。</p> <p>  旅行是一种病。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p> <p>下龙眼垭口取包,上攻耙子桥垭口</p> <p>  因为高海拔,背着重物,又是垂直拔高,事实上,这段不起眼,落差只有百来米的碎石坡上,走得几近怀疑人生,一个个被虐的哭爹喊娘……</p> <p>耙子桥垭口(4700)</p> <p>  去年,鳌太的马鞍营地至九层石海,爬升600,已经是倾尽洪荒之力了。哪里晓得在这里,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我面前的路是,直线下降1200到达谷底,转手再直线爬升1200到达对面的热水垭口。想着想着就觉得的那条残腿阵阵的隐痛…</p> <p>  雾气浓重,能见度很低,时而汇聚成雨,拍照后急速下撤,回头已是一片迷茫。</p> <p>  隐身在浓浓的雨雾中艰难下行,飞沙走石间,感觉脚底起了水泡,而且不止一个,失去抓地能力,步履渐渐不稳</p> <p>  旅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不停地遇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流逝自己的思想,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记忆。</p> <p>  草甸上,好几次踩不稳,一屁股摔倒,崩溃的边缘,气氛极度沉闷!</p> <p>  望着对面笔直的山架,愣了许久,路在哪里?怎么上去?</p> <p>  一路极速下降,碎石—草甸—树林—河谷……脚本上都是这么写的。</p> <p>  大山的腹地…热水沟(3400)!顺着河道往下走,通向长坪沟,到达最近的村庄也需要两天左右。上游左行通向龙眼、卧龙,右行则是昨天我们明天要行进的方向…热水垭口、海子沟。</p> <p>  河谷旁,又见一处牛棚(3435),决定今晚下榻此处,路上劳累了一天,辛苦了一天,但愿能睡个好觉!</p> <p>  热水沟?我很好奇,这条沟里的水是不是真如其名,是热的?结果就是…冰冷刺骨!好吧,是我想多了</p> <p>  学习队友的先进野外煮饭技术,顺便蹭了一顿晚饭。咱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剩下的一点,都被我包圆了……</p> <p>  天公不作美,听到外边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担心牛棚顶上漏水,又担心明天的直线拔高…或许是因为紧张,或许是因为兴奋,或许什么也不为…一旁的旺旺躲睡袋里抖了一晚上…总之,一直没有睡踏实</p> <p>  这是一场破烂的旅行,一场空洞却又竭力认证的徒步。 行走在风雨中,前方是堆积如山,风化丑陋的山石。 后方黑暗刚挣扎落幕,熹微晨光。这世上苦痛绝望,只是天边朝阳未曾升起的决然与落莫。 而如此幸运我们都还在这里,继续行走!到达目的地!</p> <p>  焚烧垃圾。可曾想过,会围着一堆燃烧的垃圾,烤得如此津津有味?</p> <p>  沿着上山的小道,拨开挡在眼前的树枝、灌木,一行人奋力向前,昨夜的露水,一会儿就将衣服打湿了。</p> <p>  受伤的老腿刚有所好转,几次突然的下滑拉得大腿韧带有些生疼。没有路,我甚至一度认为我已偏离轨迹,迷路了。一行人边走边核对轨迹,走得有点心头火起!</p> <p>  驻足回首,看看自己昨天下山的路…</p> <p>  贫瘠的碎石坡上,只有些许青苔和红景天等少数植物能够在这里存活,胡思乱想,暂时忘记了身体承受的苦难。</p> <p>热水垭口(4680)</p> <p>  带上孤注一掷的勇气,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p> <p>  热水垭口转犀牛垭口,大约有500米的距离,地面裸露的褶皱片石如锋利的刀刃,须小心行走,下行至风小的山坳短暂休息,复前行。沿碎石坡横切,有一处仅有两三米的距离碎石路,左手既是悬崖,深不见底,小心翼翼,快速通过。</p> <p>  接连翻过几处一人高的岩壁后到达犀牛垭口(4600)</p> <p>  远处云雾缭绕,随风舞动,显现出一幅幅即兴的泼墨山水,气势恢宏,登高一呼,情不自禁!</p> <p>  徒步登云俯人间,身如泰、眼似天, 遥望八千里锦绣山河,却是人已非人,天已非天!</p> <p>  到达犀牛海子,一弯碧水,犹如镶在重山峻岭中的美玉。</p> <p>  我们仅是背包客, 我们停留,不等车、不等人,只看风景,只感悟人生……</p> <p>徒步远方,只剩自由!</p> <p>  山泉相连成溪,清澈凛冽,要不是因为赶时间,真有点要卸包,伏地畅饮的冲动。</p> <p>  海子沟是开发的较为成熟的旅游线路,或窄或陡峭,总有路可循。</p><p><br></p> <p>  天色渐暗,一行人匆匆赶到轨迹上标注的大黄棚子,可惜,门已上锁。</p> <p>  利用仅剩的一点亮光,找了处临近水源、平整的草皮露营。自以为这里很干净,殊不知一坨硕大的牛粪就在门口(次日天亮发现的)…</p> <p>  露天聚餐,从没觉得一碗普通泡面也这么美味,汤年糕也是如此…</p> <p>  准备起包走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一群牦牛包围,看到成群的牦牛,遍布在满山遍野之上,那些初生的牛犊,甚为可爱,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景象。</p> <p>  </p> <p>  沿山坡下切,部分道路被牛群、马匹踩得泥泞不堪,只能踩着凸起的石头跳跃而过。愈往下行,眼前豁然开阔。</p> <p>花海子!</p> <p>大海子!</p> <p>  上午十一点,大海子旁,一处草坪。因为时间的关系(为了不影响往返行程和工作,计划最迟10月8日晚下山),四人一致表决…放弃大、二峰!遂拿出进山前,一瓶压箱底的可乐—Taste the Feeling!</p> <p>  浪到飞起!小姐姐们,牛顿的棺材板快盖不住了…</p> <p>  海子沟景区路边的一处休息亭,进山的这六天,多少亲朋好友的牵挂,随着这阵信号,传到了裤袋中的手机上,只听见口袋里的手机“叮咚叮咚”的响个不停……卸包,掏出手机,一一报了平安,游子该归家啦!</p> <p>  是不是所有驴子都这样,真要出山了,都会有种即将离别的隐痛…</p> <p>  由于我们这次做的,又是逃票的勾当,可能是因为心虚吧,没敢往景区正门口过,看到省道就在不远处的山下,于是乎,又开始下切、左切、右切……</p> <p>顺利逃出生天!</p> <p>四姑娘山镇</p> <p> 一盆水煮牦牛肉,恶狠狠地吃,穷凶极恶地吃!大块朵颐,风卷残云……进山的六天,一件内衣从头穿到尾。怕高反,脸也没洗,牙也没刷。帽沿上,已经映出了盐花……</p> <p>  连夜包车赶回成都,开了房间……手、脚磨出了水泡,还有那条进山第一天就摔伤了的老腿,可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p> <p>  半夜,队友们都睡了,一个人在成都大街上闲逛着……</p><p> 游记本来在这里已经结束,但是我仍有一些瞬间想要记录。一个人半夜放毒,虽谈不上是归程宴,但往事随风,敬,我们共同热爱着的户外。</p><p> 国庆中秋依然在外面的人难免会有些想家,我也想家了。但是家不只是一座房屋,里面住着几个人,如果你停下来,卸下所有重担和伪装,心中依然能感觉到温暖,那才是你该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因如此,心去过,才是算是“在路上”。</p><p> 此致:献给那些逝去的时光里,一直陪伴着我的你们,也许我有些冷漠,也许我不善言辞……感谢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