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吃饭有个习惯,喝完汤的碗总要倒点开水冲一冲当茶喝。妻子不止一次笑话我,说你过日子真抠门。孩子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不改一改这个习惯,说出去不怕人家笑话。我笑笑说习惯了,勤俭节约是美德。节约不怕别人笑话,浪费才可耻呢。</p> <p>我告诉孩子,我这个习惯是有家传的,是我奶奶传给我的。</p> <p>在我小的时候,家境拮据,父母常年在地里劳动,挣了工分折成粮食不够全家人一年的温饱。冬天总要窖上一窖地瓜,一个冬天的主食就是玉米糊煮地瓜。奶奶总是把我们吃过的地瓜皮收集到她的碗里,倒一点开水冲一冲,就着开水把地瓜皮吃掉,从来不浪费一粒粮食。有时我吃饭剩的碗底,奶奶也要吃掉。剩菜剩饭也舍不得丢弃,饿了的时候热一热再吃。奶奶过日子特别节俭,桌子上掉的大米粒,也要捡起来吃了,吃完饭的碗还要用开水冲一冲当茶喝。</p> <p>我问奶奶,你怎么这么会过呀?讲出去真让人笑话。奶奶说可不敢浪费,一碗面糊糊也能救命呢!我很好奇怎么一碗面糊糊了也能救命呀?奶奶给我讲了一碗高粱糊的故事------</p> <p>在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连在一起。五八年大炼钢铁,青壮劳力都去炼钢铁了。地里的庄稼没人收,烂在地里。后来就是没有粮食吃,家家挨饿。地里野菜都吃光了,树皮也被人们扒吃了,许多人得了浮肿病。到了六零年春天,青黄不接,我们这里饿死了许多人。有些人走在街上,倒在地上就起不来了。哪里有东西吃呀!</p> <p>嫁到外乡的本家大姑,那年才二十八岁,饿的奄奄一息。大姑父来送信,让娘家人再见一面。当时大爷爷两腿浮肿,已经走不动了。大伯年轻,大伯说我去吧。临走的时候,大爷爷让他从房梁上取下一个口袋,里面还藏着半袋高粱面。大爷爷是准备在最困难的时候救命用的。家里这么困难,大爷爷都没舍得吃。大爷爷从里面挖出来几碗高粱面,用小布袋装了,让大伯带着。大伯到了大姑家,大姑已经瘦的皮包骨头,躺在床上不省人事。大伯试了试鼻息,还有呼吸。他抓了一把高粱面,熬成面水,撬开大姑的嘴,灌了进去。到了中午大姑已经缓过来了。大伯又熬了一碗高粱糊糊,让她喝下去。到了晚上,她已经开口说话了。她说一个星期没有见着粮食了,全家人都饿得不成人样。要是没有这一碗高粱糊糊,她早就饿死了。大姑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又活回来了。后来大伯又给大姑送了几斤高粱面,掺着槐芽、婆婆丁、刺刺芽等野菜吃,大姑一家度过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春天。------奶奶说粮食金贵着呢,高粱糊糊关键时候能保命呢。</p> <p>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全家人都沉默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为吃饭发愁了,但是当今的许多孩子,不知道老一辈生活的艰难,讲究吃穿,奢侈浪费,把勤俭节约的美德丢到了脑后。我希望孩子们把勤俭节约的家风传承下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能够兴旺发达起来,一个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20.3.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