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公村:红色旅游,美丽乡村

浅秋

葛公村位于唐县齐家佐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2公里处,齐家佐乡辖自然村。土地总面积6.39平方千米,人口3000人。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建村,因晋代医学家、化学家葛洪在此地青虚山炼丹修道而得名。始名葛洪,后改尊称为葛公。 <h5>葛公村牌楼</h5> <h5>欢迎来到葛公村</h5> <h5>航拍葛公村</h5> 葛公村东临唐河水,西依青虚山。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p>葛公村是新中国卫生事业摇篮,是白求恩精神发祥地。欢迊各位朋友来葛公重温红色经典,畅游绿色山水。</p> <font color="#ed2308">□ 红色渊源</font> <h5>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h5> <div>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大茂山、青虚山抗日根据地东部前沿,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所在地,是日寇从满城、完县(现顺平县)方面过唐河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div><div> 抗战时期的葛公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王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葛公村生活工作、指挥战斗;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傅莱等也在这里生活工作、救死扶伤,柯棣华医生还长眠在了葛公村。</div><div> 葛公村民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教导,受到了白求恩、柯棣华精神的鼓舞,村里生产自救、拥军支前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军民团结战斗,青年们积极参军,“青抗先模范队”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日夜站岗放哨,守护着唐河大堤,保卫着青虚山抗日根据地。<br> 那些年雨水大,唐河常常发大水,为了保证八路军安全过河,我村民兵专门挑选了水性好、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送河队,随时待命,接送伤员、运输粮食药品等,做到万无一失。1941年7月的一天,几名抗日干部要到河东执行任务,那天刚下过大雨,河水猛涨,浪高湍急。为了保证几位干部的安全,村长张顺昌说:“我先下水试试”。他不顾个人安危跳进了河里。游到河的中间时,滚滚大浪头咆哮而来,一下子把他卷走了。人们顺着河沿跑着喊着他的名字,却再也没能看到他的身影。张顺昌为了抗日,为了保卫抗日干部的安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div><div> 1943年日军秋季扫荡,村北神南河滩里冒起滚滚浓烟。原来,鬼子把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稻子烧光了。葛公村滩地多,金黄的稻谷正待收割。为了保护庄稼,葛公村民兵埋伏在河堤后边,等鬼子刚踏上东河岸,民兵们手榴弹、手雷、土炮齐发,敌人发现中了埋伏仓皇逃窜了。1943年9月,敌人向青虚山猛攻,我军三分区二团四连战士,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村里民兵百姓积极支援,在敌人进山的小路上埋地雷,给山上的战士送粮食弹药。四连战士们机动灵活,英勇善战,敌人虽然装备精良,却始终未能进山一步。经过八昼夜苦战,消灭敌人130余人,而我军只牺牲了3名同志。这就是著名的青虚山阻击战,后来成为典型的教材战例。为庆祝胜利,抗日县政府女县长陈舜玉特将葛公村西沟改名为“西胜沟”。葛公村民兵也受到了表彰,民兵朱大辰就是在此次支援青虚山阻击战中牺牲在村西黄岸直上。<br> 葛公村子大,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每年都有军队驻扎。1939年冬,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迁到了葛公村,村里家家户户都把好点暖和点的房子腾出来,让伤员住,还把空房子修好做卫校教室。村里民兵日夜站岗放哨,维持治安,青壮年接送伤员、送公粮,妇女们为军队伙房推米磨面,做军鞋军衣。奥地利医生傅莱人高马大脚板也大,发的军鞋穿着小不合适,村民朱改子的母亲听说后找到傅莱医生,用手比着他的脚剪了鞋样,给他做了一双又大又好看的黑布鞋。傅莱医生穿上鞋连说“舒服舒服”,美滋滋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让人们看。村里驻军和白校学员每天早上上街打扫卫生,帮房东打水干农活。白校师生还经常与村里的柳儿调剧团开展文娱活动,演出《打渔杀家》、《破洪州》、《赵美容赶考》等剧目,每次演出葛公老戏楼前都挤满了人,很受欢迎。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br> <br></div> <h5>白求恩卫生学校内景</h5> 卫生学校迁来葛公村后,白求恩大夫经常为学员讲课,从医疗器械的使用技术到手术治疗,讲得清楚透彻。盛夏,他常常光着膀子编教材,写讲义,有时热的实在没办法,就到唐河里洗个澡。他为伤员看病不分昼夜,还经常背着药箱巡诊,一心扑在伤员身上。一次,白求恩从神北村卫生部开完会急着回葛公,正值雨季,唐河水深浪大,葛公村青年送河队派出20名青年去接,有的护送药品器械,有的搀扶着白求恩及随行人员,河里的石头在他们的身上、腿上乱撞,人们的腿脚都受了伤。回去后,白求恩忙着给他们消毒上药包扎,全然不顾自己的腿伤。白求恩还经常为村里的百姓治病,从不嫌麻烦,有时还到家里看望,问寒问暖,还把自己平时节约的口粮送给困难群众,深受群众爱戴。<br>  <br> <h5>街道宣传画《纪念白求恩》</h5>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12日病逝于黄石口村。为了纪念白求恩,葛公村1985年在青虚山修建了一座“白求恩纪念碑”,当时的葛公中学教师高扬畔,特意编写了一首“白求恩之歌”,在当地老师、学生及百姓中传唱,表达了对白求恩大夫的无比敬仰之情。歌中唱到:<br>“踏着巍巍青虚山,淌着滚滚唐河水<br>走来一位白衣战士,守护着伤员的生命安危<br>啊,白求恩同志!<br>你精湛的医术使伤员康复,高尚的医德让老乡欣慰<br>枪林之下坚持手术,弹雨之中尽显神威<br>一批批伤员安全获救,垂危的生命被你挽回<br>房东染病你精心治愈,百姓就医你情同鱼水<br>啊,白求恩同志!<br>你献身的壮举感动中国,动人的事迹世人敬佩<br>英雄的名字与山河共存,崇高的精神与日月同辉”。<br><br> <h5>柯棣华居住地、婚房</h5> 柯棣华同志1940年来到葛公村,1941年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他对伤病员关怀备至,对村里百姓亲如一家。就在他逝世前一天,还为50多名伤病员进行了检查治疗。他常对学员们说,关心病人是医生的天职。1941年秋季,敌人知道葛公村有白求恩卫生学校,还有援华抗日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先是飞机轰炸,后进村进行扫荡。接到命令后,村里民兵迅速帮助“白校”师生往青虚山后山转移。山路崎岖颠簸,柯棣华把自己的被褥给伤员垫上,他还亲自抬担架。天黑时来到后山大岸底下,柯棣华不顾疲劳,逐个为伤员检查,一刻也顾不得休息。柯棣华经常为乡亲们看病,就象对待自己家人一样。村里人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柯棣华与郭庆兰结婚时,乡亲们就像自己家里办喜事一样欢天喜地忙起来,做被褥,贴对联,布置新房。 <h5>柯棣华逝世地</h5>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村民和白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围到他的遗体前默哀,哭泣声呼唤声不断,人们叫他“黑大夫”“第二个白求恩”“中国女婿”。村里的长辈们深情地说,“柯棣华大夫是为了咱老百姓死的,要按照咱村的风俗举行葬礼”。七八千人在葛公村南大场里召开了追悼大会,大场里点满了油灯,墙上树上挂满了挽幛白花,战士和村民代表牵着系在灵柩上的白布,引灵拉纤护送。 <h5>柯棣华逝世时的小屋</h5> <div>“你从温暖的印度洋岸边,<br>到中国北方抗拒严寒。<br>你为明天的和平世界,<br>在中国苦战了五个秋天。<br>你竟在长夜的尽头,<br>流干了生命之泉。<br>啊,亲爱的柯棣华同志,<br>你高大的形象,<br>将在我们的行动中复活,<br>在我们的记忆里长存到永远”。<br>  这首哀歌,葛公村健在的老人至今仍会唱,柯棣华的感人事迹至今仍被葛公村民津津乐道。<br></div> <font color="#ed2308">□</font> <font color="#ed2308">旅游资源</font> <h5>航拍清虚山</h5> <h3>◎ 青虚山:位于葛公村西,又名葛洪山、葛公山,与恒山相接。东晋道士葛洪晚年在此修行、炼丹、著书。从元代始为道教名山,历经元明清,成为为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1993年保定地区行署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现唐县道教协会驻地。</h3> <h5>航拍清虚山奶奶庙</h5> 青虚山海拔高度1031米,奶奶顶海拔998米。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山坡较缓,北部山峰林立,故有“唐县诸山以大茂最高,以青虚最险”之说。山体构成多为石灰岩,因久经风雨溶蚀,形成了如青笋,似狼牙,像箭镞,直刺云天的奇峰峻岭,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清虚耸翠”为唐县古八景之一。 <h5>航拍清虚山山门及道观</h5> <h5>清虚沐雪</h5> 青虚山的道观星罗棋布,明清时达百余处。在白云峰有北岳庙、地藏庵;紫云峰(奶奶顶)有三霄圣母殿、碧霞元君宫、灵官庙;碧云峰有老君庙、上清宫、偃月洞、重阳洞、真武殿;天柱峰有白草寺。另有观亭寨、饮虎池、仙弈石、皮箱沟等。 <h5>清虚山道观</h5> <h5>清虚山道观</h5> <h5>清虚沐雪</h5> 山的中部称上清虚,以玉皇阁为中心,周边多存历史古迹,如葛洪炼丹的浴丹泉、洗心井;鲍姑(葛洪夫人)的晒艾台,葛洪休息的仙人石(仙人炕)。玉皇阁前有为东晋葛洪刻立的“抱朴子”碑、金代陈道益“重显子返真碑”及“三仙台”、“凤凰台”、“冷空台”、“天风台”碑等。阁东有太乙宫、清虚宫等。阁西有三清殿等。<br>  山的下部名下清虚,这里以留云院葛洪殿为中心,有姻缘井等。<br>  山的底部称苹果园,山门建有关帝殿、月老祠、全神殿等。<br>  清《唐县志》载,此山取“四时之气清而煦,界入虚无,超然物外”而名。道家则取“清净无为”之意而命名为青虚山。因远观此山座座山峰呈青色,唐县人民政府在1984年确定“青虚山”为标准地名。虽“清”和“青”一字之差,实意谬也,本义应为清虚山。从1987年改造旧庙会开始建设旅游区,2011年修建进山公路、牌楼、山门前广场、石台阶步游路等,2014年开始修建大型索道,现为3Α旅游景区。<br> <h5>清代古戏楼</h5> <font color="#ed2308">□ 文物古迹</font><br>◎ 葛公戏楼:为卷棚顶,砖石木结构,东、西、南三面墙体为毛石和青砖垒砌,南北长10米,东西宽8.5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戏楼通高8.4米,其中戏台高0.9米。前檐两根立柱为八棱石柱,下有柱础。据西山墙所镶嵌石碑记载,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后台有化妆室,中间为木窗隔断,出入口有四个笔力苍劲的篆字,分别为“演古、绳今”,寓意深刻。整座戏楼造型美观,装饰绚丽,巧夺天工。<br> 自古以来,葛公戏楼就是村里的文化中心,葛公的“柳儿调”闻名遐迩,经常在戏楼上演出,久唱不衰。当年驻此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经常与村剧团联欢演出《打鱼杀家》《破洪州》《赵美蓉赶考》《杨二舍化缘》等,深受军民欢迎。后来村剧团一直延续下来,“文革”中在戏楼上演出革命样板戏,1964年还自编自演了歌剧《三世仇》,在戏楼上演出多场,三里五乡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并参加县文艺调演,在县城引起轰动。2000年县政府出资对戏楼进行维修,现保存完好。2001年7月,该戏楼被唐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r> <font color="#ed2308">□ 美丽乡村</font> <h5>葛公村街景</h5> 抗战胜利后,经过长期艰苦卓绝战斗洗礼的葛公村在抗战精神鼓舞下,紧跟党的领导,继续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步入全乡乃至全县的先进村行列。<br>  今日的葛公村,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带领下,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在各项惠民政策鼓舞下,正以“发扬抗战精神,保护一方山水,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向全面小康迈进。<br> <h5>葛公村村委会</h5> 葛公村自然环境优美,“绿水清流环山,稻菽硕果飘香。青虚天然屏障,唐河美丽画廊”。走进村子,一座典雅的村委办公楼映入眼帘,旁边一处健身休闲的绿色广场引人注目;村东修葺一新的清乾隆年间古戏楼,与“老白校”红色文化一条街相连;硬化美化绿化的大街小巷与崭新的民宅,和谐相望;小学中学教学楼与公路旁的商业中心相互媲美。优美靓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很多游客,许多在外工作多年的退休老人也纷纷搬回家居住,就连一直躲进深山的喜鹊也成群结伴地飞回村里落户。清晨,山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一派喜人景象。 <h5>村内道路</h5> <h5>葛公村小学</h5> <h5>葛公村小学</h5> <h5>干净整洁的街道</h5> <h5>崭新的民居和幸福的老人</h5> <h5>柯棣华广场</h5> <h5>古戏楼广场</h5> 近年来,葛公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土地改造和山<br>坡开发利用。在市县各级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建成了300亩的苹果生产基地,千亩核桃园已初具规模,一个集生产、销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高效生产观光园即将建成,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同时还下大力对唐河滩进行治理,规划滩地水域,将稻田间的小路、灌溉的水渠,统一整治,美化硬化,确保阡陌交通,丰收高产。 <h5>苹果生产基地</h5> <br> <h5>葛公梯田</h5> 如今,葛公村西北又增添了一处网红打卡地———红土地梯田。千亩梯田高低错落,循环盘绕,航拍机镜头下,无边无际,蔚为壮观。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百花齐放瓜果飘香,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览。 葛公梯田 葛公梯田 葛公梯田 葛公梯田 <h5>葛公梯田</h5> 红色旅游,美丽乡村。葛公,欢迎您! <p>摄影/文字:高秀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