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0年7月27~8月8日甘肃四川青海大西北十三日游(甘南选部、红军腊子口战役遗址、扎尕那景区篇)

潘顺琪

<p><span style="color: rgb(57, 6, 97); background-color: rgb(214, 199, 255);">2020年7月30日,甘肃四川青海游的第四天。上午游毕宕昌鹅嫚沟,匆匆吃完午餐,午时十二点,我们就登车前往甘南选部扎尕那。</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宕昌,西行去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约150公里,车程约3小时。路途要经过腊子口。腊子口山高岭峻,昨夜雨后云漫山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了瞻仰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旧址,我们在腊子口战役旧址道口停留约十分钟,下车瞻仰、拍照留念。</p><p><br></p> <p>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此时,红军四面受敌,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前有甘肃军阀,后有从四川追来的刘文辉部,周边还有卓尼杨土司的队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若不能尽快拿下天险腊子口,不但无法实现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还将会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甚至连掉头南下、重回草地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p> <p>当时,驻守在腊子口的敌军有两个营,其中一个营扼守隘口,另外一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谷地。守军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此外,敌人在腊子口附近地区还配置了两个师,可随时增援,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p> <p>1935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到达腊子口。</p> <p>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p> <p>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p> <p>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是中国革命重大的历史胜利,国务院决定将腊子口列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供旅游者和行人瞻仰,纪念碑始建于一九八○年,一九九二年经省政府批准重建,杨成武将军亲自题写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碑文。</p> <p>1980年8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由迭部林业局出资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p> <p>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之碑文,抄录如下:&nbsp; </p><p>&nbsp;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越过雪山草地之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扼守的腊子口天险,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胜利道路,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p><p>&nbsp; &nbsp;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p><p>&nbsp; &nbsp;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p>&nbsp; &nbsp; &nbsp; 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八零年八月二十一日立</p><p><br></p> <p>腊子口红军战士群雕</p> <p>腊子口战役纪念馆</p> <p>鼓角远去,硝烟散尽,</p><p>山形依旧枕寒流。</p><p>英勇攀登悬崖的苗族红军战士,</p><p>没有留下姓名;</p><p>拂晓里,王开湘团长高吼:</p><p>“同志们,天险腊子口被我们砸开了!”</p><p>仿佛仍回荡在山间。</p><p>英雄们披着硝烟的身躯,</p><p>融入了腊子口的崇山峻岭。</p><p>后人不能忘记!</p> <p>午后三点半左右我们扺达扎尕那景区。</p><p>&nbsp;&nbsp; 扎尕那,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的山谷里,是一圈俏丽的崖壁包裹中的一个藏族村寨,风景秀丽奇幻,是整个甘南藏区风光最为优美的地方之一。村中古老的木制藏居沿山而建,藏民们安静淳朴的劳作在山坡河水之间,构成美妙的田园风光。无论观光、摄影,还是参观淳朴藏族人民的传统生活,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妙之地。&nbsp;</p> <p>&nbsp;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由四个自然村落和拉桑寺组成。四周群山环绕的扎尕那,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当地藏民的眼中,这里是神仙创造的地方;在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眼中,这里应该是亚当和夏娃的诞生之地。这里山势奇峻、云雾缭绕、景色优美,宛如仙境般美好。虽然近两年已经因为越来越多的游客而变的不再平静,却依然是许多人的向往之地。</p><p><br></p> <p>&nbsp; &nbsp; &nbsp; 据说,这里的风光和云南的丽江民族文化,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科学家约瑟夫•洛克(1884-1962)全面介绍给世界的。1924至1927年,他考察了甘南的卓尼县和迭部县,后来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名为《生活在卓尼寺院》的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写道,“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p><p><br></p> <p>&nbsp; &nbsp; &nbsp; 如今90多年过去了,洛克去世已50多年,扎尕那依然如仙境一般美好。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群山环抱的河谷,色彩绚丽的梯田,依山而建的藏寨,鳞次栉比的民居,层叠而上的小路,迎风飘扬的经幡,一尘不染的蓝天,洁白无瑕的祥云。它真的是一个神仙创造的地方。</p><p><br></p> <p>&nbsp; 扎尕那是一座天然石头城,因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形成了好多挺拔峻峭的山峰,峰峰紧相依,处处露峥嵘。各类象形山石、蚀余景观、峡谷、洞穴处处皆是。 这里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有10多座,这些山峰犬牙交错,高耸入云,形态奇特怪异。正如《中国国家地理》评选非著名山峰《入榜评语》描述的那样:“扎尕那山,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而在阿尼玛沁神山高高矗立的石峰四周,云雾缭绕,乱云飞渡。森林、草地、梯田、民居五色相间,好一幅浓墨重彩的古典油画,自然景色美得令人窒息。</p> <p>我们到达扎尕那,在村前停车场下车,换乘景区观光车进入深山,游览扎尕那念甘达哇神山公园。</p> <p>观光车经过一段盘山公路进入深山后,到达“一线天”停车场,这里原是是一条未经开发的茶马古道,下车后大家沿着山道徒步进山。</p><p><br></p> <p>走在山道上,可见两旁峭壁悬崖,怪石嶙峋,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树布滿峡谷和坡地。裸露在外的灰白色岩石在光线的变幻下,发着蓝綠色幽光。这几天连续有雨,山涧里水势很大,在拐弯处急流汹涌,发着轰轰声响。山沟乱石满地,马糞堆一路全是,走道一步一小心。</p> <p>进入扎尕那念甘达哇神山,沿山道前行,道路两旁,可看到许多一堆堆大小不等的“尼玛石”。</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14, 199, 255); color: rgb(57, 6, 97);">在广袤的高原藏区,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地方看到大小不一的石头堆,路过的藏民都会口中念念有词,同时围绕着石头堆顺时针转圈,然后再往里面添上一块石头。这就是藏族人心中最神圣的尼玛石堆,是用石头或石板堆积而成的祭坛,是他们虔诚信仰的象征。</span></p> <p>走过原木短桥,桥下乱石激流。</p> <p>路旁山涧一泻千里,汹涌澎湃。</p> <p>拾级而上,你会看到扎尕那阿尼玛沁神山高高矗立的石峰,风光伟伟。四周山势奇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p> <p>喜爱骑车的游客,这次可是过足了“马瘾”,骑车照像英姿威武、潇洒帅呆!其实骑车走在这古道上,也是不好受。</p> <p>年轻的红衣小喇嘛结伴游神山,山涧旁玩劲十足,打闹欢笑。</p> <p>徒步在山道上,据路牌指示此地海拔已经3200米,行走感到气喘嘘嘘,一步一停留,几步坐下来息会儿。沿途询问山上返回的游客介绍,至此到山顶至少还需一个多小时,而且沿途景色大致相同。因此,留一絲遗憾,返程下山。</p> <p>返回到“一线天”停车场,来到“一线天”景点,可看到两崖夹持,高近百米,路穿一线天。在此打卡留相,到此一游!</p> <p>乘坐景区观光车下山。</p> <p>神山公园景区观光车,在进山口仙女滩附近有一停车站。我们在此下车,顺着景区修建的木栈道,前往仙女滩。</p> <p>  仙女滩,实际上是一片空旷的草地,这里比较平缓,是极目扎尕那全景的一个不错位置。</p><p>能在仙女滩席地而坐,安静的观赏这幅由高山,村落,农田等等景物组合在一起的美景非常惬意,也足够让人陶醉。</p> <p>&nbsp; 站在仙女滩放眼望去,一朵朵洁白的云彩紧贴巨大的石山,慢慢地从头顶飘过。夏日扎尕那野花遍地盛开,稍低点的山却披着一身绿装,苍翠欲滴。</p><p>置身于此也,倘徉在花海之中,看云卷云舒,闻花香扑鼻,醉似仙景。</p> <p>见一摄制组在拍摄扎尕那风光片,敬业的摄影人。</p> <p>沿着木栈道继续向上,顶部有个小湖泊,她的名字很美,叫仙女湖。由于体力和时间不允许,只能留些遗憾。</p><p>有微友奋力去了仙女湖,收到照片,与之共享。</p><p><br></p> <p>其实,仙女湖看上去太小了,简直就是一个水池啊。尽管景色有些令人失望,不过在高原顶上,奇骏山峰的映衬下,这个仙女湖还真有点半边人间半边仙的感觉。</p><p><br></p> <p>观赏了仙女滩的景色,然后沿着木栈道来到仙女滩顶部观景台。这里能够远眺扎尕那的大山以及山脚下的村落。此时的大山依旧是那么巍峨巨大,而村落里面的房屋则已经小到看不清楚,实在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让人陶醉。</p> <p>  站在仙女滩最高观景平台,整个扎尕那尽收眼底。</p><p> 正北是巍峨恢弘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是一道石山对峙的"城门",扎尕那四村及洮迭古道必经此门。城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十里峡谷,恰似城外长廊,"长廊"南端高竖着两道百米高的对称岩壁,犹如两堵巨型"门墩",形成一座宏伟的石城"前门"。</p> <p>  扎尕那村寨以三面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半山坡上的藏族村落、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嘛呢经幡迎风飘扬。东哇村和拉桑寺院正好坐落在石城中央。</p> <p>  那些古旧的踏板房在内地也许是衰败的象征,而在这深蓝如玉、白云悠悠的苍穹下,则是满满的历史沧桑。那些支起的木架,是晾晒青稞的用具,表面的杂乱实质是大自然春种秋收的井然。百年老屋,不是浪得虚名,虽然深藏大山,却引来了《爸爸去哪儿》剧组的拍摄,节目的播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片秘境的魅力和美丽。</p> <p>  扎尕那村又分为四个小村子,由下而上分别是东洼村、业日村、达日村和代巴村,最下的东洼村和最上的代巴村相距约5公里,有一条盘旋的公路联通四个村子。村寨四周秀峰环拱,山峰刀削一样刺向蓝天,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东哇村和拉桑寺院正好坐落在石城中央。</p> <p>&nbsp;进入扎尕那村寨,首先到达的是山下的东洼村。在这里可以仰望村庄沿山而建的美景,村子后面被峭壁包裹,而村顶最高处则是拉桑寺。东洼村人口最多,也是住宿的最佳地点。</p> <p>&nbsp; &nbsp; 沿公路向前上山,则是业日村。业日村就是著名的旅行家约瑟夫洛克曾经居住过一年多的地方,洛克住过的房子至今仍被保留着,不过现在尚未开放,仅能从外面参观。</p><p><br></p> <p>&nbsp; 继续向上前行则是达日村。</p><p>&nbsp; 在达日村边有一个与仙女滩遥相对应且视野开阔的观景台,叫达日观景台,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扎尕那美景。从这里还可以看到整个村庄和后面奇幻岩壁的全貌。</p><p><br></p><p><br></p> <p>&nbsp;扎尕那村寨,最深处的是代巴村。在代巴村青稞地的最边沿也有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远距离欣赏扎尕那全景。</p><p>代巴村周围梯田层层叠叠,一派田园风光。</p> <p>  一座始建于1645年的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座落在扎尕那的半山腰上,从远处的山下就能够看到寺院金碧辉煌的屋顶,飞檐翘角的建筑样式使这座寺庙看起来十分气派。这座寺庙坐落于此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扎尕那村民来到这里敬拜神明,为自己祈福,拉桑寺是当地村民心目中的精神图腾。</p> <p>仰看晴空雄鹰翱翔,蓝天白云、高山凉亭,何人来吹笙笛?</p> <p>&nbsp; 千百年来,扎尕那一直静默犹如安静的神话,如今正在被迅速打破。这个曾经安静了几百上千年的小村寨突然涌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那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也正在慢慢适应着这一切,村中民居新建或改建而成的客栈和饭店已经越来越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扎尕那的一切。</p> <p>&nbsp; 真切的希望若干年后,扎尕那还能保留洛克笔下的那份神秘、宁静与美丽,不要变成人潮涌动的商业景区。</p> <p>从念甘达哇神山公园乘观光车回村前停车场后,团友们就上坡,在扎尕那村寨前的山坡上拍照留念。</p><p>背后是扎尕那景区停车场、念甘达哇神山公园门楼和仙女滩。</p> <p>傍晚,藏民收工牵马回家。</p> <p>扎尕那东哇村近景。</p><p>依山而建的层层藏式塌板木屋,展示了藏族传统风情,五彩经幡迎风飘拂,传诵着一个古老村寨的前世今生。</p> <p>扎尕那景区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全貌。</p> <p>站在扎尕那村寨口的坡上,南正南方向为石城扎尕那的“石门”,进入扎尕那的通道。</p> <p>2016年10月21日,本人随甘肃内蒙宁夏四川二十四日游团,曾抵达选部扎尕那一游。</p><p>当时扎尕那景区还没开发成型,游客服务中心、神山公园门楼、仙女滩木践道正在施工。来到这里不要门票,随便游。</p><p>虽然,90年前,拥有如此美景的扎尕那村,惊艳了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瑟夫·洛克,并且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扎尕那的照片和文章,并将之誉为“人间天堂”。</p><p>  然而,昔日,这里的美景却与贫困形影相伴。山大沟深的扎尕那村,村民们守着美景却过着苦日子。</p><p>(以下22张照片为2016年10月21日本人拍摄)</p> <p>  至今,相隔近四年,扎尕那村遵循迭部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扎尕那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济方针,人们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越吃越穷”逐渐走向“守护绿水青山、吃生态旅游饭”,农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藏家特色建筑变成了旅游设施,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地鼓了起来。扎尕那整体环境和风貌发生了翻天翻地的变化。</p> <p>2019年,扎尕那游客达72.11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达1.73亿元。得益于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扎尕那村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5100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1.1万元。</p> <p>四年前,通往“一线天”只是一条羊肠小道,步行、骑车或村民用摩托车前往。今天混凝土宽阔的盘山路直上半山腰。</p> <p>藏民凉晒青棵的木架。</p> <p>扎尕那东洼村的村景</p> <p>当时,村内遇女藏民,都捂着脸匆匆而过。现在许多女藏民牵着马,招揽骑马旅游生意。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p> <p>当年,进出扎尕那村,南面的“石门”峡谷通道景观。</p> <p>昔日的神山公园进山口景观</p> <p>村边的佛塔</p> <p>村内小家庙。</p> <p>藏族村民在水涧旁自建的转经房。(依靠水力推动经筒旋转,转一圈代表念诵一遍经文)。</p> <p>山顶寺庙佛塔</p> <p>藏域采风</p> <p>傍晚时分,我们离开了扎尕那景区,约28公里车程,去选部县城入住。途中在一藏民假日农家乐享用晚餐。</p> <p>晚餐设在蒙古包内,二桌菜肴摆在二个蒙古包内。蒙古包陈设简陋,一个矮腿长方桌,三条矮腿木靠椅,地上铺的瓷砖,帐内灯光灰暗,有点潮。特别饭菜质量很差。不知是饭店老板黑了心,还是导游黑了心。出门在外,不图吃好,吃饱、高兴就行!</p> <p>院内好大一个“尼玛石堆”。</p> <p>藏传佛教转经筒。</p> <p>藏传佛教佛塔。</p> <p>入晚,我们入住选部县城中心——选山宾馆。</p><p>迭部县城海拔约2400米,高山密林就在街尽头。迭部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川交界处。腊子口属迭部。</p><p>迭部古称“叠州”,藏语意为“大拇指”,山神用拇指摁开的地方。</p><p>传黄帝分天下为九州,叠州地属梁州。陆游有句“匹马戍梁州”,何等气概。(南宋梁州指汉中一带)。</p><p><br></p> <p>甘南藏族自治州选部,一个大西北少数民族县域。夜幕降临,城内霓虹灯闪烁,灯光辉煌,大街两傍酒店、宾馆宾客如流,生意兴旺。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长期的贫困地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投资开发和最大烈度扶贫政策下,经济建设、城市面貌、各族人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部地区抓住生态自然资源,坚持“守护青山綠水,吃生态旅游饭”,全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经济活起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随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富起来,奔小康。</p> <p>入夜,散步到选部城市广场。广场北侧,大青山脚下,耸立着“毛主席在迭部”巨型雕塑。红军长征中毛主席主持的“俄界会议”会址就在迭部俄界。</p><p><br></p> <p>茨日那革命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1935年9月13日-15日红军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进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拨专款对该址进行了维修,至今保存完好,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茨日那革命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p><p>近年来,选部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拨专款对该址进行了维修,至今保存完好,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选部县城内,座落在大青山下的藏族特色风貌的城市广场。</p><p><br></p><p><br></p><p><br></p> <p>“毛主席在选部”巨型雕塑前的藏式广场舞。</p> <p>甘南选部,白天扎尕那的景色使我迷恋、惊叹。晚间,藏域县城五彩缤纷的灯火、和谧的藏域夜色同样打动了我的心,再见了选部,我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