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p><p> ——读《弟子规》有感</p><p> 镇三小 五(1)班 钱浩然</p><p><br></p><p>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清朝人贾存仁修定改编,并改名称《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p><p> 到了五年级,方老师开始让我们背《弟子规》。第一次见到《弟子规》,好长呀!用了很长时间我才把它背完。</p><p> 有一天,妈妈叫我做家务,我正在看书,便不想回应,更不想去做。我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便马上放下手中的书,去帮妈妈做家务了。</p><p> 以前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没有去查阅资料,而且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现在我读完了《弟子规》,脑海里就会跳出:“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就马上去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p><p> 想当初,我只把背《弟子规》当做一个任务,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规》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弟子规》,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让人明辩是非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做文明人。</p><p> </p> <p> “身有伤,贻亲忧。</p><p> 德有伤,贻亲羞。”</p><p> 镇第三小 五(1)班:陈欣可</p><p><br></p><p>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比如说我自己吧,我就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番。</p><p> 有一次,我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坐上了自行车准备练习。刚开始练习时,一切都十分顺利。“左脚往后蹬地,右脚用力踩踏板,紧接着左脚迅速跟上右脚的节奏往下踩。”这个口诀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正当我像一条小鱼似的躲避前方的障碍物时,一个不小心,车把手好像有意和我作对,我想往左转,它却偏偏往右拐了,我的胸口重重地撞在了手柄上,顿时痛得我喘不过气来。老爸见状快步流星地跑上前,赶忙把摔倒在地上的我扶了起来,一边问我情况怎么样,一边用手在我的胸口揉着。这样的举动让我明白了“身有伤,贻亲忧”的意义。</p><p>“德有伤,贻亲羞”,一次考试中的插曲,更是让我难以忘怀。</p><p> 四年级一次数学考试,我传递了一张小纸条,被老师发现了。回到家,爸妈委婉地问了我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我当时的想法。他们站在我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并没有厉声呵斥我,而是讲了这样做的害处,既保护了我的自尊,又宽慰我不要仅仅为了虚荣心,把不真实的自己给大家看。尤其是爸爸说的“我宁愿我家的可可在学习上是不完美的,也不要表面上的风风光光,你只要尽力去做了,结果对爸爸妈妈来说都不重要……”,我很羞愧,但忽然觉得身上的压力轻了不少。</p><p> 我回到房间时,看着他们紧皱着眉头,叹了口气,我明白,我这样的表现不是他们想要的,我也暗暗发誓,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p><p> 此时,我明白了,对于父母而言,虽然平时对我们学习上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道德上不要出问题,否则他们会感到很羞愧的。</p><p> 经过了这些事之后,我觉得今后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个品行端正的人,不要让父母担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懂事了,长大了。同学们,让我们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吧!</p> <p> 孝</p><p> 作者:方依圆</p><p><br></p><p>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上幼儿园时,妈妈就送给了我一本《弟子规》,天天教我念,前两句怎么也忘不掉。</p><p> 以前《弟子规》我只是背背读读,并不是很理解它的意思,但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在我犯错误的时候来来回回念叨这句话:“弟子规弟子规,是教我们道理,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你到底是咋学的啊?”我一直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弟子规》嘛?还要背,又没什么用。直到去年,方老师也让我们学起来,刚开始,我心里还在嘀咕:弟子规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直到最近发生的事情,才让我切身感受到《弟子规》是我们的行事准则,她让我明白“百善孝为先”。我暗暗懊恼,应该早点明白这个道理的。</p><p> 自从9月份奶奶检查出肚子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肿块,大家全在关注奶奶,几乎每天都在商量,什么时候动手术呢?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哎——</p><p> 10月5日,奶奶终于去动手术了,自然而然家里少了许多念叨声,可家里同样也少了许多欢声笑语,我们提心吊胆,希望奶奶的手术能顺利,希望她能快点儿康复,早点回家。爸爸一直紧张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当接到爸爸的电话,医生说奶奶的手术顺利时,妈妈带着我们匆匆忙忙地赶去医院看望奶奶。可那时,奶奶还在昏迷状态,因为打过麻药了。大家发现奶奶的身体特别烫,像是发了烧似的,我们着急万分,给奶奶又是量体温,又是给她的脚散热……晚上,爸爸要求在医院陪着奶奶,爸爸的这个举动又让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昼夜侍,不离床。”还有妈妈,国庆因为忙要值班,但还是早早起床,熬好米汤,赶着清早去探望奶奶。我终于知道了《弟子规》,是让我们从小学会要尊敬长辈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我有点敬佩《弟子规》了。</p><p> 《弟子规》,虽说意思有点难以理解,可教会我的道理多着呢!我要更好地努力去学习《弟子规》。</p><p> </p> <p> 诚信之花永不凋零</p><p> ——读《弟子规》有感</p><p> 作者:方若锦</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题记</span></p><p>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中,次谨信令我印象最深,它告诉我们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每当读起这句话,我的思绪就回到了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p><p> 那一次学校举行“跳蚤”市场活动,家长也能参加。我卖起了娃娃,我艰难地寻找着顾客,但一次也没有成功。这时,我锁定了一个新目标——一位个子高高的阿姨,她身着连衣裙,戴着金边眼镜,看上去既斯文又和善。</p><p> 我做了个深呼吸,大步走过去,正准备介绍我的东西,阿姨却抢先开了口:“小朋友,这个兔子娃娃多少钱呀?我喜欢你们的活动。”</p><p> 什么?这么顺利?真不敢相信。我连忙将娃娃递给她,说:“阿姨,一个五元钱。”阿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钱说:“哎呀,我只有一张十元的。”糟了,妈妈不在身边,我又没有零钱,可我又不舍得放弃这单难得的生意。我从阿姨手中“抢”过钱,急急地说:“阿姨,您等一下,我去找老师换,好吗?”话一出,我就后悔了,阿姨与我素不相识,她能相信我吗?我低着头,等着她说话......“好,快去快回!”阿姨微笑着说。我立刻跑入人群,在人群中,我不停地垫起脚尖、伸长脖子往远处望去,时不时跳两下,看看老师在哪里,我看到了一个身影,就急忙跑过去拉住她说:“方老师,您能给我两张五元的纸币吗?我用这张十元的换。”老师给了我两张五元的纸币后,我飞快地跑向那位阿姨。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我心里“咚咚咚”的敲起了小鼓:耽搁了这么长时间,阿姨会不会责怪我?</p><p> 我气喘吁吁地跑到阿姨面前,将五元钱递给了她,她没有怪我,反而关心地说:“小朋友,别急,看你脸上都出汗了!”我忍不住问:“阿姨,您刚才不怕我把钱拿走不回来了吗?”“怎么会呢?你这不是回来了嘛。”阿姨推了推眼镜,笑容是那么和善。多好的阿姨啊!我真诚的向她鞠了一躬,说:“谢谢阿姨!”</p><p>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借了别人的书按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我们一天天成长,懂得了孝顺父母,懂得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懂得了诚信。</p><p> 拥有诚信,一本好的书籍可以教会我许多知识;拥有诚信,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温暖整个冬季;拥有诚信,一朵美丽的小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p> <p> 行得正,做得端</p><p> ——《弟子规》感悟</p><p> 作者:吴程苗</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题记</span></p><p> 《弟子规》中的“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这一句话令我受益匪浅。</p><p>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脚踏在门槛上,也不要瘸腿斜靠着,落座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双腿。古人的站、坐法是:女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左腿的膝盖处,而男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膝盖处。站法是: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贴于腹部男士则为一字步站好,双手自然贴在裤缝处。坐的时候,双腿不能来回抖动。没有想到古人对于坐姿和站姿有这么多的讲究。</p><p> 有一次我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脚放在了另一个凳子上,此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苗苗,把腿放下来,这样坐着很难看哦,没有一点点淑女的形象啊。”我赶紧把脚放了下来,不然的话我的耳朵可就遭殃了。这句话从小到大听了得有一万多遍吧,耳朵都生茧了。</p><p> 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老家的房子时有青条石的门槛的,我站在门槛上看书,正看得入迷的时候妈妈过来了,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前几天背过的《弟子规》背给妈妈听”。“好的”。背完之后妈妈让我说出这句话的意思。说着说着我的声音越来越小,脸也越来越红,我把脚从门槛上收了回来。妈妈问我:“知道错了吗?”我点了点头,心里想着下一次不能这样了。</p><p> 古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可以学习。我们这一代只有多学习,才能让自己端的正,行的远。这就是我对《弟子规》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