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引子</p> <p> </p> <p> 祭拜友谊塔</p> <p> 2019年5月,我们跨过鸭绿江去了趟朝鲜。</p><p> 此次赴朝,一是同行的战友中有的父辈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故而想前往他们当年的战场进行凭吊和祭扫。二是鸭绿江对面的这个邻国充满神秘感,负面信息时有耳闻,所以也想就此亲眼目睹看个究竟。</p> <p> 我曾服役十七年的老部队当年曾三次入朝作战,参加过四次战役。1951年4月,常务副军长蔡正国(图右)遭美机轰炸阵亡,成为整个朝鲜战争前线牺牲的志愿军最高将领之一(另一位67军军长李湘在前线视察时,疑被美军细菌弹感染而病故)。</p><p> 蔡正国出生于江西永新,1929年参加革命,原任40军副军长,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1951年3月调任50军副军长,4月12日晚,50军在坑道外的军部驻地,即一栋砖瓦结构的民房里召开军事会议。晚9时40分左右,夜空里响起敌机的轰鸣声。蔡正国正准备结束会议,一颗炸弹轰然爆炸。四溅的弹片击中了蔡正国和他身后的作战处处长。蔡副军长的头部和胸部多处中弹,被抬入坑道后昏迷过去。由于失血过多,当晚10时蔡正国心脏停止了跳动。毛泽东听说后喃喃道:“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p> <p> 我们一行在平壤的重要行程是瞻仰“中朝友谊塔”。</p> <p> 塔室内珍藏有10本“抗美援朝烈士名册”,在第一本的首页,见到了蔡正国的名字。同页的还有李湘、毛岸英及数位军、师首长的英名。</p> <p> 在另一页上,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英雄闪光的名字也历历在目。</p> <p> 中朝友谊塔塔身设计图是由金日成和周恩来亲自选定的。塔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赴朝作战。塔座上刻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p> <p> 友谊塔塔室內,三面墙壁上绘有三幅彩色壁画,分别展现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朝中军民共同抗击敌人和战后重建家园的场景。</p> <p> 中朝友谊塔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9周年时建成,被称为中朝友谊的象征。我们作为拜塔者手捧鲜花,无比崇敬地向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志愿军将士们鞠躬致敬!</p> <p> 威名上甘岭</p> <p>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最艰苦卓绝、威名赫赫的一战当属上甘岭战役。</p><p> 据资料记载,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进行的山地坚守防御作战。在金化西南、五圣山南麓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子,东西两个山头,即537.7高地北山(美军称“狙击兵岭”)和597.9高地(美军称“三角形山”),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志愿军先后投入15军的45师、29师和12军的31师、34师106团,共4万余人,依托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坚固阵地,经过43天的顽强争夺,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攻势,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绝对优势之敌大规模进攻的防御战役的光辉典范。</p> <p> “联合国军”为了拿下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投入了大批兵力和武器装备,先后参战的部队有美军第7师、韩军第2师、韩军第9师等,总兵力高达6万余人;参战的重型武器则包括105毫米口径以上远程火炮324门,坦克100余辆,飞机3000余架次。</p><p> 在43天的激烈争夺战中,敌人共消耗炮弹197万发,平均每天发射4万余发,其中仅战役第一天就发射炮弹30余万发。整个战役下来,阵地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近50万发。这种不计成本的火力投送,不顾限额的猛烈炮击,就是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p> <p> 面对敌人空前猛烈的火力打击,志愿军为了坚守阵地,先后投入的部队包括:15军45师全部、29师85团1个连、86团(欠1个连)、87团1个营又2个连、军警卫连2个排;12军31师91团1个营又2个连、92团全部、93团全部、34师106团1个营又2个连,合计1个整师、3个整团、3个整营又7个连。</p> <p> 在阵地山峰被炸低,土层被炸松1至2米,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的情况下,志愿军指战员依托坑道,坚决反击,顽强坚守,和敌人反复争夺,共进行较大规模的争夺战29次,打退敌人从1个排到1个营的冲击900余次,歼敌25000余人,坚决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全胜。</p><p> 在43天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兵员损失代价,共计伤亡11529人。根据《上甘岭地区坚固阵地防御战役的后勤工作》资料记载:</p><p>29师伤1248名,亡717名,合计1965名;</p><p>45师伤2832名,亡2849名,合计5681名;</p><p>31师伤2611名,亡1272名,合计3883名。</p><p> 按各种情况划分:</p><p> 反击作战伤亡3436名,</p><p> 阻击作战伤亡5117名,</p><p> 运动中伤亡1260名,</p><p> 运输中伤亡1716名。</p><p>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让我们永远铭记用鲜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的上甘岭精神,这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p> <p> 下面罗列是上甘岭战役的时间表:</p><p> 1952年敌我双方形成僵持不下的态势。</p><p> 1952年3月彭德怀(见图)回国治病。此时我军正面防线东西达250公里,15军接替39军驻防五圣山。</p><p> 1952年10月13日,崔建功指挥15军45师进入阵地防御战。</p><p> 1952年10月14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指挥美军发起“摊牌行动”,对上甘岭537.7高地和597.9高地发起攻击。</p><p> 1952年10月14日中午我军失守。根据美军山地战专家“火力制胜论”,敌军350门重炮齐发,平均每秒6发、2平方米1枚炮弹,把3.7平方公里的表面阵地全部摧毁。</p><p> 在两个高地坚守的两个连队,每个连被打得只剩下三五个人,个个衣衫褴褛、血肉模糊,仍高喊着“15军流血不流泪!”在坑道里顽强抵抗。</p><p> 1952年10月30日,在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下,15军军长秦基伟组织反击,用炮火杀伤已占领坑道周边的来犯之敌。</p><p> 1952年11月1日,在炮火压制下,12军副军长李德生指挥31师替下45师,继续与美军争夺上甘岭阵地。</p><p> 1952年11月25日,我军发起大反攻,一举夺回3.7平方公里土地,取得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p> <p> 战后有人数过:上甘岭一把土有32粒弹片,志愿军一面旗有381个弹孔,足见战斗之惨烈。</p><p> 43天,2个山头,2个连的阵地对7个营的进攻,兵力悬殊,反复争夺;敌全盘压进,我轮番上阵;敌必争,我必守;美军为的是挽回面子,我军要的是谈判筹码。</p><p> 上甘岭之战对于我提振军心士气、促进谈判桌进展大有裨益。1953年7月27日双方终于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见图)。</p><p> </p><p> 看看美军是如何评价上甘岭战役的:</p><p> 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不得不承认:“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损失。”</p><p> 美国合众社:“战斗中美军伤亡率达到一年来最高点。”</p><p> 共和党五星上将、后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挽回面子”“扭转局势”,结果“损失惨重”“大失脸面”。</p> <p> 踏足金刚山</p> <p> 我们这次赴朝,原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前往上甘岭——志愿军曾浴血激战43天的沙场,凭吊这块3.7平方公里血与火的土地,重温当年勇士们不畏强势、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可是打听下来,包括上甘岭在内的五圣山地区属朝韩分界线非军事区(即俗称三八线),任何非军事人员均不得入内。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距离五圣山上甘岭最近的一处旅游景点——金刚山。它在朝鲜东南端,与韩国一界之隔,该旅游景区不属于军事禁区。金刚山距离五圣山80公里,地理位置上已靠近上甘岭,而且山势地形也于537.7和597.9两个高地相近。这是我们外国游客所能到达的离上甘岭最近的地方了。</p> <p> 金刚山素有朝鲜第一山之称,主峰海拔1638米,为东部太白山脉的最高峰。</p> <p> 分为内金刚、</p> <p> 外金刚、</p> <p> 新金刚、</p> <p> 海金刚四个区域。</p> <p> 金刚山相传有一万二千个山峰,</p> <p> 雄俊奇伟、挺拔秀逸,</p> <p> 连山绵谷、万石如林;</p> <p> 层峦叠嶂、松林苍郁,</p> <p> 众瀑飞泻,碧潭盈盈,最大的九龙瀑布高达90米。</p> <p> 在山道两边的峭壁上有许多汉字石刻,据导游说,这是历代朝鲜的富贵名门来这里游览时留下的印记。</p> <p> 有一处巨石上还用汉、朝两种文字刻有金日成书写的一首诗,抄录如下:</p><p>“白头山顶正日峰,</p><p> 小山水河碧溪流,</p><p> 光明星诞五十周,</p><p> 皆赞文武忠考备,</p><p> 万民称颂齐同心,</p><p> 欢呼声高震天地。”</p><p> ——金日成</p> <p> 此处朝鲜的著名景点,1998年曾交由韩国现代集团开发,建立“金刚山旅游区”。可是十年后2008年7月的一天,一名韩国女游客误入旅游区附近的军事禁区,被朝鲜哨兵开枪打死,导致该旅游项目中断。我们在金刚山旅游区见到不少当年韩国出资建造的道路、酒店、娱乐等设施,但经年累月,有的已显破败。</p> <p> 现在,金刚山旅游区由朝鲜独家经营管理,但由于道路交通等问题,去那里的游客很少,一路上就遇到一个从吉林延边来的朝鲜族观光团。我们从平壤乘车去金刚山,340公里的路足足开了8个小时。</p> <p> 这条七十年代修建的水泥路算是朝鲜东西向的国道,但路基上无钢筋,经车辆一碾压,水泥崩裂,路面坑洼,车子颠簸,时速仅有40公里。</p> <p> 导游洪顺姬(图右)对我们直叹苦经:这条道路况太差,行车劳顿,所以接团前还想推脱,最后是硬着头皮揽下了这单差事。她一脸无奈地对我们说了一句:“国家没钱修路啊!”</p> <p> 情结抹不去</p> <p> 跋涉在金刚山崎岖的山道,欣赏着两旁山石奇景,但心里仍记挂着80公里外的上甘岭。</p> <p> 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西边山丘起伏、田畴纵横,远方就是五圣山,山南便是上甘岭。近七十年前,那里曾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喋血沙场,如今暖阳抚地、万籁俱寂。这幅宁静的画面久久铭刻心头,以致回国后时常在脑海闪现。上甘岭的情结始终挥之不去,因为心中一直怀念着一个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一位亲历上甘岭战役,指挥15军、12军打败“联合国军”的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p> <p> 王近山是位传奇人物,电视剧《亮剑》大热荧屏后,作为剧中李云龙原型的他更是风靡一时,他的卓著战功、他的曲折人生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p><p> 王近山将军也是我投身军旅的引路人。解放军是我从小的向往,能够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人生的渴望。1970年底,我通过关系找到复出不久、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王近山。南京人和街11号是王近山的居所,这座带院落的两层楼房,曾是国民党国防部长陈诚的官邸。解放后,陈毅、粟裕也曾在这里住过。王近山复出后来到南京上任,许世友亲自安排让这位一起走出大别山参加红军的老乡,成为这幢洋楼的第5位主人。</p><p><br></p> <p> 我心情忐忑地走进人和街11号。眼见一位中等身材、面显沧桑,身披蓝色将军呢大衣的老军人,步履蹒跚地走下楼来。我赶忙上前向王伯伯鞠躬致敬。听说我是登门请求入伍参军的,王将军满口答应,说:“当兵是好事,要吃苦,要磨炼,还要准备打仗,是锻炼人的好地方。”接着,他就给南京军区门诊部打电话,让我去参加体检。就这样,我顺利地拿到了体检表,通过了当兵的第一关。</p><p> 根据王将军的安排,我同北京来的小谢(谢觉哉的儿子)等被分到驻扎在浦口的60军179师。可谁知,就在要出发的前一天,王将军收到了我当知青所在的上海嘉定县人武部的一封来信,提出若在南京入伍,今后回上海安置可能会遇到麻烦。于是王伯伯征求我的意见,何去何从由我自己拿主意。考虑到戎装几度终将卸甲还乡,最后我还是无奈地选择回到插队的嘉定,从那里去了远在四川乐山的50军149师从戎。但与王伯伯的这次相遇,他的音容笑貌、军人作派,一直植根于脑海、记忆犹新。重要的还有两点:一,那张南京军区门诊部体检表是我十七年军旅生涯的入门证,要是没有它,我这有点近视的眼睛在当时可能会因此被拦在军门之外;二,“当兵是要打仗的”,王将军的话最终被言中和印证。1979年我随部队开赴南疆,经受了战火的考验,也算是人生的一次重大经历;生命里有了这段历史,也可以自信地说:“我也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了!”</p><p><br></p> <p> 这就是我与时年55岁的王近山将军唯一的一次交往,可以说是他勾画和指引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褪下戎装,回到地方后,王近山已经于63岁时因病去世。但我与王岩(王近山之子)仍保持着联系,从他那里我听说了许多他父亲的曲折经历和奇闻逸事。其中就有上甘岭战役中,王近山呕心沥血、运筹帷幄,指挥15军、12军作战的故事和细节。王岩称,其中有些是听他父亲讲述的,还有许多是王司令的老警卫员、12军副参谋长张高、跟随王司令十几年的司机朱铁民和时任3兵团参谋处处长吴天亲口所述。下面就让我们拉开这出战斗剧的大幕:</p><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