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沉睡着的,将它唤醒;醒过来的,将它强化;未生发的,开始酝酿。《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隔两年零七个月,我再会“和美课堂”,就是要这样,“学习名师和专家高超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引领学生成长和进步。”</p> 一点一线层层推进 <p> “读懂对话,教好对话”是张学伟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主题,是这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这节课的生长点。</p><p> 这堂课,从题目——巴迪的爸爸和妈妈给出的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导入,让学生思考不同评价的原因,想象对话的场景。接着,分角色成组出示两组词语,关注三人的不同表现。借助两组词语,同时理清文章的内容。所以词语理解环节,一石三鸟。然后是本课的重点——对话。先抓住母亲的话,感受到对话要符合人物形象;后通过分角色读好父母的对话,感受“态度鲜明的争执”,体会对话的特点:通过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表现人物。通过省略号,让学生继续对话,训练语言。后来,抓住作者感悟部分的关键词,理解父亲和母亲对“我”不同的影响,也体会到“我”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感谢,知道了“我”的逐渐成长。这两部分内容老师都指导学生读出理解和感悟。最后,迁移运用。张老师设计了一个颁奖大会记者采访巴迪和父母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他们分别会说什么?这又是一个语言的生长点——学会对话,又兼顾了主题。</p> <p> 好课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张学伟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得满足以下两点:第一,课的核心围绕“立足语感形成,着眼经验化生,聚焦语言实践”;课的结构是“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p><p> 反观他今天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有他举的一个例子——妈妈端出鸭子,一只鸭腿夹到我碗里,一只鸭腿夹到爷爷碗里。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贾志敏老师就指出两个问题。应该是先给爷爷,再给孩子,这是尊老爱幼。再者,如果是给爷爷,爷爷会谦让,所以鸭腿不是夹到爷爷碗里,是摁到爷爷碗里。</p><p> 这样的语言敏感性真是我要多多注意的。</p><p> </p>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p> 古往今来,写黄河的诗很多,刘禹锡的这首有何特别之处?通常,我们上古诗都是“诵读、理解、背诵”,罗才军老师又会怎么上?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听《浪淘沙》,收获多多。</p><p> </p> <p> 看教学设计,非常清晰;看教学理念,尊重儿童。就像罗老师说的,孩子理解到哪里,就到哪里。但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p> 把“要素”落实到“实”处 <p> 第一次听吉春亚老师的课,享受她上课的节奏,如沐春风。欣赏她理性的大脑,就像她备课的四备——一备单元要素,二备单元要素与课后习题的关系,三备交流平台如何总结的,四备习作与课文的关系。《牛和鹅》这一课,吉老师紧紧围绕“批注”展开教学。首先,通过文字例子的学习,了解批注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批注的位置。再围绕“我”见到鹅时,鹅袭击“我”的心情练习去做批注,在批注阅读中借助批注内容说明白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平台,再次回读课文,进行第二次批注,加深认识。</p> <p> 与孩子们在一起,魏星老师像一位大孩子,领着他们领略大自然这本大书;与老师们在一起,魏星老师像一位掌灯人,照亮语文这本大书。</p><p> </p> 诗情话意吟诵经典 <p> 同样是古诗教学,戴建荣老师的课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因为吟诵。看他上课,感觉很简单;听他上课,觉得很享受;真要自己上,根本上不出。因为,要是没有十多年的功底,吟诵不出味道;要是没有精心的准备,没办法将理解与情思融入吟诵当中;要是没有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没办法上得那么地从容不迫。古诗,值得一辈子反复诵读;语文,值得一辈子好好琢磨。</p> 课例中的学习真相 <p> 作为一个学生,在何捷老师《麻雀》一课中,我先明确了学习目标——怎样将事情“写清楚”;接着,理解“写清楚”就是要将事情写得清晰、明白、有条理;借助课文第一段,记住了“经典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意了人物的是指人和物,借助表格,根据人物,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从屠格涅夫的《麻雀》中深入学习写清楚可以通过“眼见,描绘细节;耳听,捕捉声响;心想,追加联想”;最后,在老师补充的原文中的三段话中进一步思考写清楚的秘密。</p><p> 作为一个老师,在何捷老师的讲座《从统编课例中看到学习的真相》中重新认识到要拆解学习过程,将学习的路径共享给大家。</p><p> 我想,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吧!</p> “儿童的语文”不简单 <p> 这是一堂朴实无华的课,这是一堂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这是一堂从革命传统中走来的课,这也是一堂面向未来的课。</p><p> 如此经典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在统编教材中,如何设计,才能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使情感无痕渗透与文本的学习中?我想,孙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p><p> </p> <p> 此行豫章,再会“和美”。不曾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有名师智慧滋养,同行热情相长。课堂高效,大脑一时吸收难,只得勤敲键盘,留下思维的种种线索,细细品鉴,常常翻看。</p> 教学简录 张学伟 吉春亚 罗才军 魏星 戴建荣 何捷 孙庆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