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周易中的“象”

鑫阳国学传媒

鑫阳老师,20世纪60年代后期生人,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研究周易30余年。社会工作师,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咨询师,国学学者、中医学者。精通阴阳八卦、八字命理、风水调理、起名改名、诗词格律、武术律法。如有需要相关规划者,请联系鑫阳老师。 <h1><font color="#ed2308"><b>一、“是什么”和“象什么”<br><br>1.传统易学包括“象、数、理、占”四个部分,《系辞传》也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象”和“观象”,根本不可能进入《周易》的大门。最早以“象思维”来区分中西文化的王树人先生,也是基于《周易》的这个特点来建构其理论的。<br>2.和“象思维”对立的,当然就是“概念逻辑思维”了。关于这两者的不同,王树人先生曾总结说:<br>“逻辑概念思维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可简称为规定、分析的理性思维。而‘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则相反,表现为‘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可简称为对事物作动态整体把握的悟性思维或道性思维。”(《 “象思维”思想理论举要与读书思考感悟》)<br>3.比如亚里士多德讲“人是政治动物”,动物学家讲“老虎是猫科动物”——这里的“是什么”的“是”,最为西方哲学家所迷恋,这才有了研究这个“是”的所谓“本体论”或“存在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认识论或知识论。以至于连哈姆雷特也在念叨:“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br>但我们翻开《说卦传》,上面写的却是:“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等等。<br>那么,乾为什么既“为天”,又“为玉”?坤为什么既“为地”,又“为吝啬”呢?关键是,这里的“为”到底是什么呢?<br>4.本人认为,这里的“为”,当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是”,它所指向的就是乾、坤等卦的各种各样的“象”。而这些“象”,除了这里列举的以外,其实是无穷无尽的……</b></font><br></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关于“象”与“形”</b></h1><p>1. 说到“象”,我们自然会想到“形”。在现代汉语中,“形”“象”通常是连用的,合称“形象”。但在古汉语中,两者却有微妙之不同;理解这种不同,对于理解《周易》中的“象”,应该很有帮助。</p><p><br></p><p>2. 有意思的是,钱钟书的《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专门有一则就讨论了这个问题。</p><p><br></p><p> 讨论由《天问》的两句诗而起:“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冯翼惟像(通“象”),何以识之?”这里的“冯(音凭)翼”当指天空中的云团或其混沌之貌。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上下还没有成形,如何来考察呢?……宇宙云团还只有混沌之象,如何来辨识呢?”对此,《补注》解释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p><p> 这就明确将“形”和“象”区别开来了。</p><p>3. 钱钟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说:</p><p>“物不论轻清、重浊,固即象即形,然始事之雏形与终事之定形,划然有别。‘形’者,完成之定状;‘象‘’者,未定形前沿革之暂貌。”</p><p> 在钱钟书看来,“形”“象”固然都是事物的某种状态或样貌,但“象”是指未定型前的“暂貌”,“形”是指已完成后的“定状”,“象”处变化之端,“形”处变化之尾,前者几微,后者显著,如是而已!</p><p> 4. 大家可以联想一下,《周易》中的“象”不就是这样吗?那些抽象的“卦画”不用说了,即便是《说卦传》中提到的那些“八卦之象”,又岂能以“定状”视之呢?</p><p><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象的分类</b></h1><p><br></p><p>1.《周易》的“卦象”复杂繁多,一般认为,它包括三种大的类型,即“大象”“本象”和“广象”。 </p><p>2.所谓“大象”,就是八卦的“自然之象”,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卦象。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p><p>所谓“本象”,就是八卦的“象物之象”。物有其本,本有其象,此即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者也。所谓“远取诸物”者,即: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至于“近取诸身”者,则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p><p>而所谓“广象”,就是《说卦传》中除上述象以外所说的诸象,还包括后代易学家归纳出来的“逸象”,也就是《说卦传》中所没有的那些象。这些象,实际上都是由大象和本象引申而来,所以称之为“广象”。</p><p>3.大家可能对“广象”相对陌生一些,其实这是一个范围更广大的“群象”。这里暂举焦延寿所传的“孟氏逸象”中的离卦为例。</p><p>离为女子、为妇、为孕、为恶人、为见、为飞、为爵、为日、为明、为光、为甲、为黄、为我、为折首、为刀、为斧、为资斧、为矢、为飞矢、为黄矢、为网、为罟、为瓮、为鸟、为飞鸟、为鹳、为隼、为鸿。(虞翻增:为鹤)</p><p>4.仔细琢磨这些千奇百怪的“象”,颇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但如果把控不住,也可能泥足深陷,让你发疯!</p> <h1><b><font color="#167efb">四、君子不但“观象”,而且“成象”!</font></b><br><br>1.我们已经讨论了“形”“象”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钱钟书的观点:“象”是“暂貌”,形是“定状”。我们知道,《周易》是非常强调“君子观象”的,但君子难道只是“为观象而观象”吗?<br>当然不是!潘雨廷在讨论同人卦九五爻时,有一段关于“形”“象”问题与“君子”关系的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br>同人卦<br>2.潘雨廷首先说:“情发乎象。象以变形,形变而同乎象,其情喜。形以囿象,象变以适乎形,其情悲。形象互变,悲喜交加,芸芸众生之情,如是而已矣。”(《黼爻》)<br>这就是说,那些作为“暂貌”的“象”,是能引发人的感情的:当它所转化而成的“形”(即“定状”)符合你心中的“象”时,你就喜欢;当不符合时,你就悲伤。因为“形象互变”随时都在发生,所以芸芸众生天天生活在“悲喜交加”之中。<br>3.潘雨廷接着说:“若君子者,成象之谓,以象正形,形正而象有成。由古而今,由近及远,晋升不已,同人无穷。《易》曰:‘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形未正而号啕,遇大师而克,相反相成,必终于笑者,斯之谓君子也。”(《黼爻》)<br>意思是说,君子不但“观象”,而且“成象”,亦即主动促成心中的“正义之象”变为“正义之形”!所谓“同人”者,“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而“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彖传》)。只有如此,君子才“晋升不已,同人无穷”。同人卦的九五爻辞,应该描写的就是君子在“成象”或者“正形”过程中的悲喜交加之情。<br>4.所以,请记住,君子不但“观象”,而且“成象”,或者“以象正形”!</h1> <h1><b>五、从甲骨文的“为”字,洞穿“象思维”的秘密!</b><br><br>1. 上次我们讲到《说卦传》的著名句式:“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等等。<br> <br>那么,这里的关键是,这个“为”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代人一般认为这个“为”字就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大部分易学著作也都是这样翻译上面的句子的:“乾是天,是圜,是君,是父,是玉……”等等。<br>2.但这样翻译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准确的。<br>我们看在甲骨文中,“为(爲)”这个字就出现了,它最早的形态是这样的。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对它的解释是:“从又从象,会手牵象以助役之意。殷代黄河流域多象,《吕氏春秋·古乐》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故其本义为“助也,作也”。(没见过甲骨文的许慎,光根据篆字,在《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为“母猴”,当然是错误的。)<br>3. 我们知道,后来甲骨文的字(即“象”),并不单纯是指某种动物,因其体型巨大且威力巨大,后来就演变成了“形象”和“象征”的“象”,也就是成了万物的形象或象征了。<br>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那么这个“为”字,其本义就极有可能是“以……为形象或象征”的意思。<br>4. 据此,《说卦传》中的那些著名句式,其准确的翻译就应该是:“乾以天为象,以圜为象,以君为象,以父为象……”等等。这好像更符合“为”的本义,也更符合《周易》“象学”的本义。</h1> <h1><b><font color="#ed2308">六、钱钟书的“两柄多边”理论与《周易》“取象”之法</font></b><br><br></h1><h1>1.本人认为,《周易》“取象”,核心是依据八卦之德(即“卦德”),但其具体方法,或可借助钱钟书的“两柄多边”理论来说明。<br>2.钱钟书是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中提出关于比喻的“两柄多边”理论的。<br>钱钟书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这就是比喻的“两柄”。他还举“水中月”为例:“喻至道于水月,乃叹其玄妙,喻浮世于水月,则斥其虚妄。”<br>我们看《说卦传》中的八卦之象,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如乾既“为君”“为父”,也“为寒”“为冰”(我们知道,坤卦初爻讲“坚冰”);坤既“为布”,也“为吝啬”;巽既“为不果”,又“为近利市三倍”。这些“象”好像是对立的、矛盾的,实则就是”两柄”啊!<br>3.钱钟书进而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ficatum)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孓立应多,守常处变。”比如,以镜为月,取其明;以香饼为月,取其圆;“月亦可喻目”,取“明察”之意,又“可喻女君”,取“太阴当空”之意。<br>有意思的是,钱钟书还专门提到:“《坤》:‘利牝马之贞’,以马为坤,取其‘顺’也;《说卦传》:‘乾为马’,复取其‘健’也。一马耳,或称其德焉,或称其力焉。”<br>4.如果我们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这个理论,来审视易学中纷繁多样、参差多变的“象”,或许会有很有启发吧!</h1> 鑫阳老师,上世纪60年代后期生人,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国学学者、中医学者。精通阴阳八卦、八字命理、风水调理、起名改名、武术律法。如有需要者,请联系鑫阳老师。 主要来源:玩易斋(孙福万) 鑫阳老师整理并配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