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作者浮萍/摄影浮萍

浮萍

<h1></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访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br></b></span></h1><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作者浮萍/摄影浮萍</b></span></h3> <h1> <b>抵达江西南昌的第二天中午,2019年09月23日,登临滕王阁后,乘市区公交车一小时左右,来到位于南郊十五华里处梅湖定山桥畔的青云谱,这里是八大山人的故居,1959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b></h1> <h1><b> <font color="#ed2308">半竹山房</font></b></h1> <h1><b> 青云谱,原是一所道院,始建于西汉年间。唐贞观时称“天宁观”,后改为“太乙观”。清初著名画家朱耷(别号八大山人)隐居于此,拓基修建后,更名曰“青云圃”,有自耕自食之意。据说至清乾隆时,有个状元,改其名曰青云谱,意为有谱可查。这名称也就沿用下来了。然而我觉得,还是青云圃好,有着陶诗之意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h1> <h1> <b> 我对书法和绘画知之甚少,却也常常看看名人的作品。自视并非附庸风雅,初衷只是想把喜欢的诗句,以书画的形式,挂在厅堂聊以自娱。渐渐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字画也略知一二了。如秦篆、汉隶、魏碑,再如钟繇、“二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苏、黄、米、蔡”、文征明等。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元四家”到“扬州八怪”,绘画史上更是名人辈出,群星灿烂。因此,在南昌有限的时间里,没有去八一广场,没有去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也没有去梅岭狮子峰景区,而是专程前往拜谒八大山人的故居青云谱。</b></h1> <h1> <b> 经过长长地溢满悠悠古韵的“墨香街”,沿着一条以石基架起的“水中长堤”,走进那开阔疏朗、怡淡幽静的青云谱,顿觉心旷神怡。这是一座临梅湖而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也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占地约三十九亩。亭台、楼馆、廊阁大多贴水而筑,曲曲折折地环绕着一泓碧波。物与水,欲断还连,时而有荷塘中清晰可见锦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b></h1> <h1> <b>园子里,绿筱数竿,婆娑生姿;老树古木,参天蔽日;三秋桂子,天香盈袖。朱耷( dā),高人也,择地其郊野,得清流田园之胜,去城不数里,乃隐居佳处也。</b></h1> <h1> <b> 朱耷(1624-1705)江西南昌人。明王室贵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后裔。有雪个、个山、人屋等别号,书画多署“八大山人”款。1644年明亡后,他改了名字,一度为僧,又当了道士,年近六旬,慨然蓄发还俗,离开了青云谱,大隐于南昌城内绳金塔下市井之间,生活依然清苦。八十岁那年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寤wù</b><b style="color: inherit;">歌草堂”离开人世。</b></h1> <h1> <b>他家学渊源,自幼聪颖,诗、书、画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擅长花鸟山水,笔墨简括,形象夸张,意境冷寂,构图别具匠心。他的水墨画,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献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与原济(石涛)髡kūn残(石溪)渐江(弘仁)并称“清初四僧”。</b></h1> <h1> <b> 正对纪念馆园门的,是八大山人的一尊铜像(1986年纪念朱耷诞辰三百六十二周年而立)其神态端庄凝重,形体清癯( qú瘦)飘逸。身上披着的那件道袍,隔断了尘凡,映在萧瑟的秋风里。两株老樟树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在他的身边,为之遮风挡雨,与之朝夕相伴。</b></h1> <h1> <b> 青云只待樨迎客,故居欣逢花结庐。迎着一阵阵桂花的清香,我们从左边走进去,摄入镜头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此乃青云谱道院遗址。大门前的石额上刻有“青云谱”三个字,右手边有一行小字“朱良月始建”(良月正是朱耷那段时间所用的一个名号)二门处,前、后檐口下,分别刻有“净明真境”和“众妙之门”的匾额。</b></h1> <h1> <b>哭之,笑之,八大山人在这里渡过了他愤懑的一生,也是孤寂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忧思倾泻于书画之中。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三百多年来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b></h1> <h1> <b> 二门内第一进院落,正中匾额为著名画家刘海粟的墨宝,两柱楹联“开径望三益,卓学观群书”是八大山人的书法(联中“三益”所指应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展室内右边是八大山人的生平简介。中间有一幅画“个山小像”。这是现存唯一的朱耷生前的真实画像,是研究其生平重要的文献。八大山人对(1674年中秋)朋友黄安平在他49岁时为他画的这幅肖像画很是珍爱,自题并用篆书书写“个山小像”,先后在画像上记下自己和友人题写的诗文,表明了明宗室身份,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一生的经历、进入佛门的原因、特别是1644年以后的心路历程</b>。</h1> <h1> <b> 那颗有着五百多年树龄的罗汉松,苍翠的枝蔓从屋檐上斜斜地伸展下来,长长的松丫爬满了第二进院落。堂前悬挂的两块匾额,其一“八大山人纪念馆”是名誉馆长范曾所书。其二匾额上的四个字,一个也不认识。几天前打电话到纪念馆,询问后方知为“时惕乾称”。何意?我从拍回来的照片上仔细读了朱耷的生平,其中:“从此托身空门参禅问道,于释门得禅林拔萃之美誉,且灯统可考;于道家有时惕乾称之感悟,却大道无痕,出家既非本意……”似乎渐悟其意。 </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匾额“时惕乾称”</font></b></h1> <h1> <b> 在一座座展室,在真迹馆一楼,八十多件书画珍品,一帧帧,我仔细地欣赏着;在长长的碑廊,一百多幅书画石刻,一方方,我认真地观看着。我觉得,八大山人之所以独秀于画坛,在于他将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将国破家亡的悲伤,将无奈出家的寂寥,将内心压抑的愤懑,将生不拜君的傲骨,于书中画里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他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将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融入作品中,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夸张奇特。画面构图缜密别致,含蓄内敛,超尘脱俗。之所以感人,就是由于他的笔墨真正能形其哀乐,言以心声,非为画而作。</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山房涉事</font></b></h1> <h1> <b> 馆藏的《古松图》,画中三棵古松,树干一路盘盘曲曲、扭转反侧、向上、向高伸展着。故意造成画面物像重心不稳,构成险势、危势,给人以画得艰难,生长更艰难的感觉。然后运用高超的技能救势、补势,通过上端树枝的开张、交互、叠展,很好地与下部进行了呼应,获得均衡。画面从下至上,一贯全幅,跌宕起伏,又耐人寻味。“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也。”八大山人写给友人信中的慨叹,权当算作对这幅《古松图》的一种诠释吧。</b></h1> <h1> <b> 八大山人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莲梗直、弯、斜、卧,莲叶伸、卷、浓、淡,莲花开、合、露、藏,变化多端。画叶时用泼墨秃笔横扫,劲健旷达,苍中见润,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了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花瓣则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神完气足,与看似随意挥洒的荷叶相映成趣,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干、湿、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中,以《河上花图》卷最为精绝(天津博物馆藏)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诗、书、画、印俱佳。</b></h1> <h1> <b> 在我拍摄得这幅《秋荷》立轴图中,几根细细长长,弱不禁风、摇摇欲坠的荷梗上,支撑着如乌云般一片片大而厚的荷叶。使人的觉得,哪怕是一阵微风吹过,那荷梗也难逃厄运。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冷意逼人的意境,犹似八大凄凉的身世和残喘的人生。正如他题画诗所言:“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是啊,“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的书画,确是以苦难为笔,蘸着眼泪书写而就的。</b></h1> <h1> <b> 八大所画山水多是荒寒萧疏的残山剩水,孤松怪岩,意境凄清。所画花鸟,荷多为残芰断苹,枯叶凋零;鱼鸟皆以“白眼向人”状,或漫游空际,或独立危石。画松,树干中粗下细,形成奇异的张力。画石,其体上大下小,摇摇欲倾。画鸟,其形缩颈、鼓腹、弓背、露一足,特立独行。画鱼,有着各种人的表情,惊慌、沉思、悠然自得。冷峻孤傲之气,清奇淡泊之情,浸透纸背。画上签名“八大山人”四字,写法十分奇特,看上去有的象“哭之”,有的象“笑之”。题诗也含义隐晦,寄寓着家国之痛。</b></h1> <h1> <b>山人的画中,孔雀、老鹰、仙鹤、鹌鹑、小鸡,无论鸟还是鱼,都是白眼向上示人,即“翻白眼”。翻白眼这种表情,汉语言中有着不屑一顾、藐视、不愿搭理的意思。</b></h1> <h3><b><font color="#ed2308"> </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 局部(看眼睛)</font></b></h1> <h1> <b>他的一幅《牡丹孔雀图》画上,除了石壁、竹叶、牡丹外,突出地画了两只拖着花翎尾巴毛的孔雀蹲在一块上圆下尖的石头上,前面那只孔雀的尾巴毛是三根。因为清朝的高官,帽子后面都拖着皇帝赏戴的“花翎子”,以标志官员等级,戴到三翎,就是最高的等级。(清朝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及长龄、禧恩、徐桐、李鸿章,七个人获得三眼花翎)而那块站不稳的、很快就要倒下的石头,则是比喻清朝的政权。作者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立意新颖。</b></h1> <h1><b> <font color="#ed2308">苦槠树</font></b></h1> <h1> <b> 相传八大山人之弟道明,字秋月,也在青云谱出家为道士。道号望云子。善画,风格粗旷简练。书法近黄庭坚。尝署名“牛石慧”,草书连写成“生不拜君”,以示其抗清情绪。他的作品传世极少,目前已知的有《墨猫图》《荷鸭图》《鸡雏图》《富贵烟霞图》等,屈指可数。因两人笔墨有着惊人的相似,李苦禅在《读八大书画随记》一文中认为,牛石慧是八大山人“早年的代名”。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b></h1> <h1>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闻着木樨花香,由原路返回的时候,踟蹰的脚步又停在了八大山人的墓前。也许是想告慰先生,他的《鹭石图》拍场成交价 3300万元,他的《仿倪云林山水》拍场成交价 8400万元,他的《竹石鸳鸯》拍场成交价 1.187亿,他的……</b></h1> <h1> <b>我伫立在茂密的苦槠树前,我流连在高寿的老桂树下,遥想八大当年,月色里赏桂赋诗,晨曦中挥毫泼墨,“诵南华秋水,追北海高风”,苦之,笑之,留下了一幅幅稀世珍宝。</b></h1> <h1><font color="#ed2308"><b> 拍摄时间:2019.09.23<br></b><b> 拍摄地点:江西南昌青云谱<br></b><b> 作者:浮萍(写于2020.10.16)<br></b><b> 摄影:浮萍<br></b><b> 编辑:浮萍<br></b><b> 配乐:傲骨丹青(二胡独奏)</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