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义多字恰恰是普通话惹的祸》

のê

<p>《の语信说 一义多字恰是普通话惹的祸》</p><p><br></p><p>有位学计算机的小同事,非常排斥方言,迷信普通话。</p><p><br></p><p>他的理由植根于他的专业。</p><p><br></p><p>他认为:计算机语言之所以用英语而不用汉语,是因为英语一义一词,符合计算机的编程。而汉语一义多词,特别是方言。同一义,各地的方言不同。</p><p><br></p><p>这位小老弟恰恰理解错误。(顺便请教一下万能的朋友圈,汉语常说的“小老弟”一词,英语怎么说?)</p><p><br></p><p>“橘子逗火,橙子性凉。”英语怎么说?</p><p><br></p><p>橘子橙子是不同的东西,所以汉字是不同的字。</p><p><br></p><p>英语呢?也能“一义一词”吗?</p><p><br></p><p>一义多字,恰恰是普通话的错。</p><p><br></p><p>所谓普通话,就是历朝历代胡人所说的蹩脚汉语的最终“集大成”。</p><p><br></p><p>汉语,其实是最严格的,一字一义,一义一字。汉字,有8万多个。方言,还保留着汉语许多的字词。反倒是普通话,仅用两三千个汉字疲于应付地“左右逢源”,不“一义多字”才怪呢!</p><p><br></p><p>汉字“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子(白花花的身子)。胡人哪里懂得这个?!都是洗澡得了。</p><p><br></p><p>比如朱红丹赤。朱指的是红木的原色、红是桃红、丹是土红(也就是中国红)、赤是火红色。</p><p><br></p><p>赤字最初的写法是上下结构的“大火”,后来讹变成“灻”,最后进一步讹变成“赤”,连“火”的影子也看不到了。</p><p><br></p><p>比如“站”字,以前就是“站立”的意思,没有别的含义。</p><p><br></p><p>元朝时,因为蒙古人说“驿”是zhan-chi,简称zhan,就借用了“站”字表示他们的“驿”。所以,元朝普通话的“站”就有了“车站”含义。</p><p><br></p><p>明朝的普通话“拨乱反正”,恢复“驿”。</p><p><br></p><p>清朝的普通话“站”、“驿”都用。</p><p><br></p><p>这样,“车站”就有了“站”和“驿”两个字。</p><p><br></p><p>兄和姊,到唐朝增加了鲜卑族的“哥”和“姐”两个字(李渊的妈妈是鲜卑族,与隋炀帝杨广的妈妈是俩亲姊妹。“哥”的本意是唱歌,唐朝后在“哥”旁加了个表示出气的“欠”字旁。)</p><p><br></p><p>外婆,到清朝,满人根据他们的词汇和读音增加了“姥姥”一词。(姥本读“姆”,年老女人的意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p><p><br></p><p>北京的汉人刚开始很抵触,于是,便有了这句骂人的北京土话:姥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