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树立认识“光盘”节约新风,争做“厉行节俭,杜绝浪费”的践行者和监督者。金州支行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批示,积极学习分行关于“勤俭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倡议书,在全行范围内开展“我身边的节约故事”征文比赛和“我为节约献计献策”活动,确保节约精神落实到位。</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宣传到位,加强重视。</b>前期充分预热,支行综合管理部第一时间将分行后勤服务中心关于“勤俭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倡议书通过邮箱转发至各部门 、各网点,并在金州支行员工群内发布该倡议书,不管是支行本部,还是各网点员工,全部宣传至每一个人,知悉节约精神。</p><p><b style="font-size: 20px;">开展活动,积极参与。</b>支行工会在全行范围内开展“我身边的节约故事”征文比赛,“我为节约献计献策”建议活动,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分享自己的节约故事和节约心得,共收集14篇征文和33条建议。</p><p><b style="font-size: 20px;">专项评审,公平公正。</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支行成立节约活动评审小组,认真对待每一篇征文和每一条建议,细心评选,设立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和优秀奖。通过活动让大家将节约精神深入内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span></p> <p>现公布奖项如下:</p><p><b>征文</b></p><p>一等奖 《我的英国房东》--孟然</p><p>二等奖 《“抠门”的爸妈》--王君</p><p> 《桌下的旧档案袋》--郭亚楠</p><p>三等奖 《我家的节约用水小故事》--闫莉</p><p> 《节俭,从心出发》--田梦迪</p><p> 《勤俭节约立家风——“圈粉”的爷爷》--尚姝</p><p>优秀奖 </p><p> 《新时代对“节约”的深刻认识》--代俊艳</p><p> 《节约粮食,从每个节日做起》--战晓</p><p>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邹延轶</p><p>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薛艺</p><p> 《我的节约标兵叔叔》--陈诗梦</p><p> 《我身边的节约故事》--李进凤</p><p> </p><p><b>节约建议</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部建议荣获 </span><i style="font-size: 20px;"><u>优秀建议奖</u></i></p> <p>现分享征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原文如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英国房东</b></p><p> Jone先生是我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房东,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记得刚到英国的第一天,是他亲自开车从机场接我到他的住处并热情安排我的起居,使我一扫长途旅行的疲惫,很快找到了家的感觉。</p><p>到Jone先生家的第一天,老人家就叮嘱我要记住随手关闭走廊的电灯,还有洗衣、做饭和洗澡尽量不要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够用就好。记得Jone先生的后花园里种有一棵苹果树,每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都要一个不落地把它们尽数摘下来,然后按照英国的传统方法,做成苹果酱,并把它们全都放进冰箱里冻起来,随时吃随时拿,据说能一直吃到第二年苹果再次成熟的时候,这一年的苹果酱可是省了他老人家不少钱。据我的观察,Jone先生从来不买新鲜的蔬菜,而总是从超市拎回那种最大包装的冰冻蔬菜。这种蔬菜连我这个穷留学生都很少买,因为经过冰冻之后,蔬菜原有的营养和口感全都被破坏了,而Jone先生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冰冻蔬菜和新鲜蔬菜一样营养美味,而且更方便,因为省去了洗和切的麻烦,只要用水一煮就好了。这倒也是,英国人对蔬菜的做法我可领教了,除了煮还是煮,对于蔬菜的色泽、口感要求自然没有咱们中国人那么高,也难怪Jone先生对冰冻蔬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了,最重要的是它便宜。</p><p> 老人家的生活简单又充实,除了每天做饭、吃饭,每周去超市购物一次,和女朋友(一位60多岁的英国老太太)约会2、3次外,剩下的时间就全都用来照看他的房产了。招租、收租、领人看房、签合同、开发票,处理各种信件。最让我佩服的是,连清理打扫每处房产(厨房、卫生间、走廊等公用设施)的琐事,他都亲力亲为,以他这把年岁干这样的体力劳动,我想除了为了节省请清洁工的费用,老人家也是想锻炼一下筋骨吧。</p><p> 看到这儿,您是不是以为Jone先生是一个靠微薄的收入过活,手头拮据的英国房东?那您可就错了!我当年租他的房子的时候,Jone先生已经有72岁高龄,一位退休的大学老师,老伴过世后,一直独身生活。据我所知,在英国,大学老师的退休待遇已经很高了,另外,他在学校周边还至少拥有5处房产,全部用来出租给像我这样的留学生,他自己只住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因为他的房子里住的都是学生,所以他可以免交一部分税,因此每月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足以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外表和日常生活,你绝对想象不到他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p><p>老人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从不抽烟,唯有在高兴的时候,喝点啤酒。每到这时,只要看我有空,Jone先生都会跟我聊聊中国,说通过自己房产的租赁,他结交了很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也了解了中国近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为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赞叹不已,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中国看看,我答应到时候做他的向导,老人家听后高兴至极。</p><p> 离开英国近一年了,每每回忆起我的留学生活,就想起Jone先生以及我们一起相处的日子,至今心存感恩,愿老人家健康、长寿……</p><p><br></p><p>作者:孟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抠门”的爸妈</b></p><p> 从小出生于农村的我,家境虽不是很富裕,却也可以满足一家老小衣食住行,曾是懵懂的我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爸妈很“抠门”,而今忆起来多是自愧和敬佩。</p><p> 从我记事起,爸妈买回来的新衣服在我家一定会“任职”多年,从穿着它出门工作、会见亲朋好友直到洗晒到无法在“体面”的出门,那才完成它第一阶段的使命,随后衣服将频繁出现在田间地头,化身“农服”,以为就此结束了吗?远非如此,直到它作为家里抹布完成最后一班岗才能光荣的退休。家里的衣服从没有因为款式过时或者不喜欢而被打入冷宫,反而都在各自“岗位”上物尽其职。不光衣服如此,袜子破了要再补补,“穿在里面又看不到”这是妈妈总说的话;鞋子开胶了要拿到修鞋师傅那里再粘粘,回头就是缝缝补补又一年,他们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那时还在年少时期的我不知道钱怎么花才算花在了刀刃上,反而因为对消费观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不能理解爸妈的行为,觉得他们这么做有点抠门,有些丢面子。</p><p> 直到08年汶川地震,还在高一的我学校组织为受灾同胞募捐重建家园,当我下了晚课告诉爸妈之后,爸爸二话没说第二天就送来了300块钱募捐款,那可是相当我一个月的伙食费,算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销,爸爸却说“闺女,这回钱就用在了刀刃上”。我恍然大悟,想起家里那件任职期限最短的军大衣。98年发生特大洪水,那时我才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号召大家向灾区捐衣服,妈妈就把家里新买的军大衣拿了出来,因为太大还是我和邻居高两年级的小姐姐一路费力抬去的,而我捐的衣服却是最沉最新的。</p><p> 我佩服爸妈勤俭持家,他们言传身教告诉我勤俭节约并不是“抠门”,更不是丢面子的事,而是一种美德。从小我会去菜园子里看他们种菜,长大一点我会去学着摘菜,现在我会帮忙种菜,见证一粒种子从破土而出到硕果累累,亲身去体验了食物的来之不易,就会更加理解爸妈的光碗教育,从小到大米饭都要自己去盛,要保证餐后碗里不能剩下一个米粒,他们不光这样教育我,也是这样做的。</p><p> 即便是现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成家之后我也开始慢慢理解,我常常埋怨他们攒的那堆“破烂儿”,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爸妈赋予变废为宝的超能力。爸妈用他们最朴素的言传身教给我上了人生最宝贵的课,勤俭节约不是要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养成一种习惯,融化到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更重要的是要一代一代言传身教地传承下去。</p><p><br></p><p>作者:王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桌下的旧档案袋</b></p><p> 师傅的办公桌下永远都有一摞用过的档案袋,袋子上还依稀可见它曾经承载了何种使命的字样。</p><p>师傅是支行的老会计,对行里的公司客户如数家珍,这让我们年轻一辈钦佩不已。</p><p> 师傅每周都要去人民银行报送支行及网点的材料,她严谨、细心,对业务了然于心,是我们行走的百度百科。</p><p> 师傅总是会把装过材料的档案袋仔细收好,虽然袋子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折痕和标记字样,但是却被叠的很整齐,就放在办工桌下的电脑主机上,每当我们需要装不重要材料的时候,师傅总说:要是不嫌弃,自己去我那随便拿。</p><p> 桌下的那摞旧档案袋,时常让我想起师傅跟我回忆过的她年轻时的艰苦时光。</p><p> 师傅说那时没有运钞车,调拨款全靠一辆二八自行车,不论几万还是几十万都栓在车后座上,偶尔也会有钱掉在路上的状况,但总能找回来;师傅说那时没有报警器、狼牙棒,一个鸡蛋壳装满了石灰粉就是他们武器了,遇到坏人的时候就扬一把出去,那时我只顾着哈哈大笑,倒也忘了问她这个方法的实用性。</p><p> 也许是经过那段艰苦的日子,师傅更加爱惜现在拥有的,她会把我们扔在一边的没有油水的笔换上新的笔芯,她会把用完的各种瓶子变成她浇花的水壶或者是药壶,她会仔细保管我们的办公用品,她办公桌上的那个订书器都已经能看出岁月留下的痕迹。</p><p> 她是我的师傅,她教给我的不仅仅的建行的各种业务,她也在用她的点滴行动向我传承一种精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随着国家的强大,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渐渐地有人习惯了沉溺在奢侈的日子里,渐渐地有人开始真的在做,“等我有钱了,买两杯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这种荒诞的笑话,渐渐地忘记了小时候就会背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开始,持之以恒,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将节约这个“传家宝”进一步发扬光大。</p><p><br></p><p>作者:郭亚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家的节约用水小故事</b></p><p> 妈妈是个花迷,最爱种花了。我家阳台的十几盆花,每天都要水,也曾听到爸爸抱怨了几次:你的那些花喝掉了不少的水费了!妈妈虽然抠得很,但是对花儿却很大方,常给它们买营养品_肥料,又怎么会在乎这一点水呢?</p><p> 直到那一天,我和妈妈坐在客厅看电视,看见电视上一组组缺水的画面,妈妈说:“没水的生活可真难啊,我们要节约用水!”我抬头问:“可是怎么节水呢?”妈妈一脸严肃,没有回答,让我自己想想。</p><p> 此后连续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次做饭的时候,妈妈都会端着一盆白白的水,走向阳台,倒在花盆里,剩下的水就倒在了洗菜盆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白白的水是不是下了什么肥料的水啊?我跟在妈妈后面问个不停。妈妈神秘地说:“这叫‘神水’,用处可大啦!不仅能浇花,还能洗菜,用它洗菜,能把菜叶上的农药洗得干干净净,它就像你喝早餐奶一样。花儿可爱喝这神水啦!”我半信半疑,于是又去问爸爸。爸爸笑了,告诉我:“这不是什么‘神水’,而是淘米水。”我又不解地问:“那为什么要用淘米水洗菜、浇花呢?”爸爸打开电脑,领着我在百度里搜索。原来淘米水里含有花卉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经常给花浇淘米水,不但能促进花儿生长健壮,多开花,花香浓郁,还可以延长花期,防止黄化病的发生呢!“淘米水的用处真多呀!”我不禁赞叹道。爸爸说:“最重要的是用淘米水做这些事,可以大大地节约水资源。”我笑着对爸爸说:“我要把这个神水的妙用告诉班里的同学,让更多的人利用淘米水,不要让这神水浪费掉啦!”爸爸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赞许。说来奇怪,自从我妈用淘米水浇花后,阳台的花盆逐渐茂盛起来,一片苍绿,看来神水果然发挥了它神奇功效!</p><p> 去年夏天,妈妈买来两个红色大塑料桶,爸爸和我都很纳闷:“买来做什么呀?”妈妈故意卖关子:“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在阳台洗衣服的时候,我看见妈妈会把荡衣服的水接起来,然后用这些水来拖地板。我笑着说:“哈哈,原来是为了充分利用废水啊!”</p><p> 这就是我家的节水故事,让我们共同参与,让每天都发生更多节约用水的故事吧!尽管这些故事很平常,很细小,但是对于缺水的未来,却不无意义!大家行动起来吧。节约用水,从小做起!</p><p><br></p><p>作者:闫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节俭,从心出发</b></p><p> 节俭,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二字。“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章仔钧将“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当作齐家之训,中国共产党人以“勤俭建国”作为治国之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句诗从小便能熟练背记,此中道理尽人皆知。然而,“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p><p>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是被浪费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痛斥:“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国家投入很大,辛辛苦苦钻研来提高粮食产量,我们的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好不容易提高了,又浪费了,真是要不得!”就拿我们每天中午吃的食堂饭菜来说,由于柜面需要轮班吃饭,以前,每当我换晚班饭的时候,总能看到一顿午饭后,装满了剩菜剩饭的铁桶静静的放在“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宣传牌下。饭菜打了不少、实际吃得不多的浪费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其中,有的是“眼大肚小”,吃到最后发现“心有余而胃不足”,有的则是公家饭菜“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在作怪,这些错误思想、不良心态的背后,实则是价值观错位,缺乏敬畏心。</p><p> 欲立事,先立心。内心的敬畏感无关金钱,正确的价值观关联价值。从“心间”到“舌尖”,从知道到做到,表面看缺少的是行动力,实则缺乏的是敬畏感。架通“心间”到“舌尖”的桥梁,重要的是树立崇尚节约的价值理念,在强化敬畏感中“立心、立规、立行”。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金州支行为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了“光盘行动”等措施,在行内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已然消失,现在,每个人饭后的餐盘上都是“空空如也”,勤俭节约和浪费可耻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建行员工的心中。</p><p>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勤俭节约是一种优良作风,也是一种美德。养成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生活习惯,广大员工就应切实把节俭生活作为一种价值认同、一种生活理念、一种自觉遵循的生活方式,把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传承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厉行节约形成风尚,让浪费行为失去生存的土壤。</p><p><br></p><p>作者:田梦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勤俭节约立家风——“圈粉的爷爷”</b></p><p> 最近强烈地被身边的一位爷爷实力圈粉了,想把这样一位简朴、节约爷爷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主人公是我熟悉的客户郑姐的爷爷,今年老人家已经101岁了,聊天中听郑姐谈起爷爷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感动不已,也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大家好奇百岁老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跟我一起来瞧瞧吧!</p><p> 早晨6点钟,爷爷起床了,先在床上做做仰卧起坐,简单活动一下,算是热身,然后下地做八段锦,再做做俯卧撑,跳跃运动等等。</p><p> 晨练之后就是洗脸刷牙,顺便把自己的袜子和手绢也洗了,然后刷尿盆,刷座便,最后还抹点雪花膏。</p><p> 七点半,吃早饭,一个鸡蛋,一碗牛奶,一个粽子,牛奶和粽子里放了很多糖。早饭后休息一会,吃点水果,看看电视,喜欢看新闻和地方戏曲节目。</p><p> 仔细瞧一瞧爷爷的房间,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简单朴素,整洁干净的房间,都是老人亲手布置的。</p><p> 爷爷没有相册,更没有手机,还是老传统,一切都在墙上。</p><p> 这是爷爷的卧榻,本来是一张旧的双人床,爷爷把它卸下一半,又接了一个约30公分宽的木板制作成单人床。另一半立起来,就是一个立柜,怎么样,有创意吧?</p><p> 这是爷爷自制的床头柜,还有自制的杂物架,都是从外边捡来的废木条,废木板做的,老人笑称“纯实木的呢”!</p><p> 板凳垫儿容易掉,爷爷自己缝制了一个软席板凳。废塑料油桶的上半部去掉,就是一个垃圾桶,还给配了桶盖儿。自制一个小纸兜,用于取牛奶,这个小纸兜应该用了好几年了吧?</p><p> 9点钟,该干家务活了,老人特别喜欢花,这些都是他在市场上一盆一盆买回来的,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花儿茁壮成长。</p><p> 浇完花后,坐在写字台前,看看书报,整理整理过去的资料。爷爷在重庆参加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举办的会计培训班上,学习了薄记学、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政府会计学四科专业,并取得了毕业证书,爷爷也是一名金融工作者,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发给他的会计师职称证书。</p><p> 11点钟,出门遛弯,大约半个多小时,走的兴致勃勃。</p><p> 12点钟,开始午饭了。爷爷岁数大了,由儿女轮流前去照顾,帮忙做饭,收拾家务,但是爷爷能够自己做的,还是会坚持自己做。</p><p> 吃完午饭活动活动,1点多钟躺下睡个午觉。3点钟,坐下来看看报纸,有好的内容爷爷会把它剪下来,自己装订汇集成册,封皮写的是”读报回忆“。翻看封皮还有目录,收集的内容很广泛。</p><p> 4点钟,看看电视。拐杖坏了,拿出锤子、钉子自己把它修好,修完后收起工具,擦擦桌子。</p><p> 5点钟又出去遛弯,遛弯回来顺便取回牛奶。</p><p> 6点准时吃晚饭,休息后,做做“美容”,刮刮胡子、刷牙、洗脸、洗脚。坐在灯下记账,白天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一定要做到账实相符。7点了,准时收看新闻联播,9点半,把晨练的那一套做了一遍后,躺下睡觉了。</p><p> 爷爷一天的生活很丰富、很充实。老人身体健康,也是子孙最大的福分。郑姐说,爷爷很少唠叨儿孙辈们要节俭节约,但是他却用他的实际行动深深影响着后辈们。这位101岁的老人现在仍自己缝补衣服,身体力行,将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p><p>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积极践行科学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良好作风发扬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p><p><br></p> <p>作者:尚姝</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缕半丝,恒念物力维艰。”金州支行在今年新冠疫情影响下更加重视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积极践行人人光盘的饮食文化,用节约精神塑造金州支行俭以养德新风尚。</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排版:李洪波 孙永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