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后的回忆

行者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国庆长假,拾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她是一部论文式的作品,开始读起来颇感吃力。因此,我选择在夜晚去读,在最宁静的心境里,在平实而不失犀利的文字里,噢,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当读到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的生活场景时感觉城里和乡下人的生活场景和交流方式是有壁垒的,这种壁垒是柔和的。而且无法破壁,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思绪到这里,我猛然想到了一篇孩子收假后的劳动作文中的一段话:我看见土豆好像已经被挖过了 ,只有两三个零零散散地躺在地上, 我正想走时 ,爸爸皱着眉头问:“你干嘛去呀 ?”“我也吃惊地说:“回家呀 !地里已经没有土豆了。” 爸爸笑了笑说 :“土豆长在地里的, 你不知道吗 ?”嘿嘿,读到这些文字,我忍俊不禁,天真!更多的是觉得壁垒的可以原谅!</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觉得最真实且经历几十年并没改变却变本加厉地变异扩充的是乡土中国最具特色的差序格局。此种格局也就是从自己和自己的各种关系由地位利益决定远近亲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就连生个病,也总是想找找熟人,工作要揣摩别人的心思,有时,叫人觉得啼笑皆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至于乡土,礼治,无讼章节在延续中改变着,让人深思!</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乡土社会的生活富有地方性的,应该包括食物,我自窃,不是费老的原话,家乡最是那一坛酸菜记忆了整个冬天的肉身,在传承与变异中变的是原先的有点扎手的土白菜变成了大白菜,㬵白,牛奶白……让人目不暇接 ,不变的是味蕾的要求,酸爽。趁着假期,防止家庭浪费,学着做了一坛酸菜,与阴沉的天气相搭,我怕天气还有余湿,害怕坏掉,过了假期 ,竟然酸脆可口,不过,没有下雪的酸菜少了那种热闹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在妈妈的菜园里,摘了四五斤辣椒,防止坏掉,腌上它,费了40元的调料钱,感觉是隐形浪费,于是又买了40元的蒜,充分利用汤料吧!天,其貌不扬,味道一般,盐分超高,特别值钱,国庆傻腌啊!算来算去,失了本心!!!哈哈,费老有言:你去找一个不住在现代都市的乡下佬问他 ,为什么吃辣子大蒜 ,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 ,下饭的呀 。”多自觉的回答,我却没有需要的算,显得有点迂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腌萝卜,这是需要,家里人爱吃,似乎只是好吃而巳!</b></p> <p>  长假同时读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说实话,对书名的主观臆猜与内容的解度大相径庭,只感到语言的荒诞!</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就洒满书的“他妈的、混帐”语言让人受不了,干瘪的情节。只是让人感到奇特的是几天的生活成就了一部小说。同时,叙述口吻让人索然无味,只能一眼观一页,到底在哪成为推荐的理由的?无解?</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直到看到这一句——这也不能完全怪他 ,我倒有点儿怪所有那些不要命的鼓掌的傻瓜 ——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 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这不是一种批判吗? 我便放慢速度去读,甚至回看,幡然醒悟原来脏话是一种无知的状态,在渲泄着迷惘叛逆的一内心情绪,空洞,无助,脆弱,逃离,善良,阴郁,尖酸,嘲讽,害怕,难受,却异常地清醒着!这就是青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突然脑海中蹦出了“垮掉的一代、意识流、后现代”等词,自个还自诩垮掉的一代!忘了忘了,哑然失笑,唉,老了青春,荒芜了田地,隔阂了青春!难怪我在口婆心地感化孩子时,她翻了白眼,因为我忘了有一种青春叫判逆!难怪乖乖女也读不懂,终将是各自的路罢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