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宸永固_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巡礼

等一朵云漂过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br>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紫禁城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br>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来是中国古代营造的重点所在,历代帝王借此以突出国家政权的至高无上、慑服天下,紫禁城宫殿更是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不仅满足了封建帝王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且成为国家政权神圣庄严的象征。<br>  故宫这次展览通过3个展厅,向我们介绍了紫禁城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为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9月18日打飞的千里探营,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故宫。 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故宫天安门通道关闭,所有游客必须从东面的东华门进入再沿着河边绕到南边故宫售票处 紫禁城的护城河 又来到了这熟悉的入口处 展览入口在午门西跑马道 展览入口处回望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是由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于1406年下令建造,1420年才建成。 中国各王朝都城其实原来都是建造在中原,之前北京虽然被外族设立为都城,但是,向北移到北京并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宫的是那位被称为永乐皇帝的朱棣 但是有趣的是,无论建在那里,中国都城的布局都是差不多的,上面是周王城、北魏洛阳城和明北京城的布局图。 建都之地的选择,还要靠风水大师的加持 明初的凤阳、南京、北京三处宫殿的布局是一模一样的 琉璃滴水 琉璃仙人 琉璃走兽—狮 琉璃走兽—马 琉璃莲花纹瓦件 石望柱(来自凤阳博物馆) 造房子当然要组织施工队,有趣的是施工队的组织架构和现在几乎是一样一样滴。 皇宫的建筑原材料当然要用最好的,但是采集的过程却是残酷的,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楠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采石同样如此,紫禁城最大的石雕重达250吨,真不知道是怎么运过来的。 除了木、石,还有各种砖、瓦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太和殿等重要建筑里的墁地金砖,金砖并非金属的,只是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陆慕。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从八十年代开始恢复生产这种金砖,如今成为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 到1420年,紫禁城基本建成,后来又经过几次扩建,终于成为现在的样子。 ”五门三朝“布局,各有用途。 明晚期午门(1368~1644)可见午门四角楼为重檐盝顶建筑 (台北故宫藏) 整个皇宫中前面是”五门三朝“,皇帝的办公和公事用地,另外还有”前朝后寝“,就是后面一块是寝宫。 寝宫区域也是有明确规制的,中间最大的乾清宫自然是皇帝住所,后面坤宁宫是皇后住所,东西六宫住嫔妃,东西五所住皇子,慈宁宫住老太后。 皇帝老儿在皇宫中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是《朱膽基行乐图卷》 明宣德(1426~1435) 故宫博物院藏 建筑也要体现礼制等级,屋顶上都是有要求的 整个皇城的边角也有规制,四隅之制体现在四个角楼和四座崇楼 角楼和崇楼既有传统的防御功能,又有象征意义 整个紫禁城建立在冀中风水地的中轴线上,城里的重要建筑也建立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布,反映了中庸和平衡的思维方式 木制的“合符”,二人各持一块,见面时二块如果能够符合,就算密码对上了,这可是最古老的“密钥”啊 展馆里人头攒动 明代紫禁城的大事记 转场去第二个展厅 故宫角楼咖啡馆现在是网红打卡地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沿用明代宫殿,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历时267年。这期间,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其理政、寝居、宗教等活动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了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div>以上是清代宫内陈设,中间是紫檀嵌玉龙纹宝座,</div> 后面的紫檀雕夔龙纹长方形几上放着一对铜镀金珐琅太平有象,前面是一对金鹤香熏 <b>铜镀金珐琅太平有象</b>(照片故宫提供)<br> 象以铜为胎,四足直立,头微转向,卷鼻,垂尾,背负兽首衔环耳宝瓶,长方委角须弥底座。通身镀金并錾刻螺旋纹饰,挂铜镀金錾花填珐琅鞦辔、绊胸。宝瓶、鞍鞯、底座皆采用掐丝珐琅工艺装饰,蝙蝠和团寿字寓意“福寿双全”,艳丽的珐琅釉在金色地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富丽奢华。<br> 大象性格温顺,安详端庄,又与“祥”字谐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作吉祥象征。象背之上的瓶很大,古时,“大”字通“太”,“瓶”又与“平”谐音,故大瓶寓意“太平”。太平有象陈设在宝座两旁,寓意“吉祥如意、天下太平”。 皇帝玉玺 养心殿喜棚烫样,就是养心殿婚宴亭纸制的建筑模型,清代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叫样式房,建筑设计的产品除了图纸,还有更加直观的三维模型,用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故宫所藏烫样有83件。 从康熙年间到清末年,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是来自江西永修的雷氏家族,业内人称“样式雷”,雷家连续8代人担任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皇家工程的设计,样式雷设计的建筑物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近20%,“样式雷图档”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div>进入民国以后,雷氏后人变卖了大量样式雷图档,这些档案大部分被妥善保存至今。最后一次转让是1964年底,两位雷氏后人来到北京市文物局。他们带来了一平板三轮的“样式雷”画样。市领导请他们吃了一顿炖肉烙饼,开了一张收据。“文革”开始后,雷氏后人将剩下的图纸和烫样都偷偷烧掉了,“样式雷”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线。<br><div>2017年原创话剧《样式雷》在北京大剧院上演,我们还特意飞过去看。</div></div> “样式雷图档”正在同济大学展览,10月底结束 样式雷建筑图纸 长春宫更加复杂的烫样 <b>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b><br>每年元旦子时,乾隆帝都会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开笔仪式,以金瓯永固杯饮用能消灾延寿的屠苏酒,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再用“万年青笔”写下新年祝福吉语,同时翻阅是年的历书,祈愿政权稳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雍正帝御笔 也是建筑图纸 延禧宫烫样 鎏金炕沿板 百宝嵌炕沿板 嵌珐琅宫廷人物图挂屏 各种窗门 孔雀绿釉菊瓣式尊<div>  孔雀绿釉属于低温釉,因恰似孔雀羽毛上的青绿色而得名,其用于陶瓷器上的历史悠久。古代中国窑厂烧造此色器物的技艺在明永乐朝发展成熟,从清康熙、雍正朝开始,御窑厂此釉色器物的产量和质量皆高于前代,釉面玻璃质感强,并伴有细碎开片。清代御窑厂大量烧造此类菊瓣式的琢器或圆器,亦以雍正朝为开端。<br> 此尊属清宫旧藏,清末存于太极殿正殿,应是清代宫廷内殿宇中的礼器或陈设器。<br></div>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div>符望阁门口栏杆采用漆纱工艺是整个紫禁城独一份的,精美异常,现在工艺已经失传,现代科学能够初步分析出其结构,但是无法重现。<br></div> 符望阁的漆纱 清代末期,由于管理混乱紫禁城发生了几次火灾,损失惨重,皇宫内部成立了消防队,我非常惊讶当时就有如此先进的设备,特别是那头盔非常眼熟,就像那个啥? 当时宫内的印刷模板和印刷物 紫禁城里鲜为人知的烂尾楼-灵沼轩,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因为辛亥革命而停工。 延禧宫内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始建于宣统元年,西式建筑,主体钢架为骨,汉白玉为肉,嵌以玻璃,文献记载负一层是玻璃铺地,每层九间房,四周鱼池以金水河引灌之,地下一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地面上两层则是传统的观赏方式,习习微风,浓浓鱼趣。<br>据说在延禧宫内建设灵沼轩是因为那里数次遭遇火灾,以水克火,我觉得也可能隆裕太后想玩点新鲜玩意儿,延禧宫因为既遭火灾又死过嫔妃已然成为凶宅,在这个废弃地上建一个娱乐场所也算是合理。 灵沼轩地下一层的VR模拟图,看来上海世茂深坑酒店的设计师是从这里找来的灵感啊(照片故宫提供) 清代的紫禁城大事记 再次转场,进入第三个展厅“生生不息” 向南展望,巨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沿着东南角楼看去与"中国尊"遥相呼应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帮助袁世凯起草这份清帝退位诏书的是来自南通的前清状元张謇,有意思的是张謇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这件名垂千古的事情,显示了他当时复杂的心理状态。 双方当时谈妥的优待条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没有残酷杀戮的改朝换代 故宫请神位龙亭<br> 请神位龙亭,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大典中用于运送神位的工具,说白了就是祖宗牌位坐的桥子 <div><b>北平古物陈列所全图</b>(照片故宫提供)<b><br></b></div><div>1912年溥仪逊位之后,仍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后半部,而前半部也就是“外朝”部分,则收归民国政府内务部管辖,在当时主管市政建设的朱启钤主持下,用于筹办民国第一所国立博物馆—古物陈列所。<br></div> <div><b>古物陈列所-文华殿西配殿展厅</b>(照片故宫提供)<br></div>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的第一个展厅武英殿陈列室对外开放,武英门悬挂“古物陈列所”匾,室内展品以古铜瓷器闻名,主要来自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1916年10月,文华殿陈列室布置就绪,展品以历代书画著称,大多源于奉天(今沈阳)故宫。 大清皇帝虽然退位,但是住在皇宫里的小日子仍然很滋润,可惜好景不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无视当年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派兵前往紫禁城,驱赶末代皇帝溥仪和闲杂人等,期间所有人不许带走任何宝贝古董字画等,此事件仅仅用了两个小时。<div>大约有500名太监被赶出皇宫,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因此集体在门口抗议,无形中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上访,不过在军队的枪口下这些都是徒劳的。</div><div>末代皇帝被赶出皇宫后,应广大有识之士要求,皇宫的寝宫部分被改造为博物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在乾清门内隆重举行。这个时间离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这座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已经过去了20年。故宫博物院和古物陈列所一直在紫禁城里独立运作,直到1947年合并成为新的故宫博物院 (照片故宫提供)</div> 故宫博物院游览线路图(照片故宫提供) 承乾宫清代瓷器陈列(照片故宫提供) 养心殿原状陈列(照片故宫提供) 营造学社拍摄的故宫照片(照片故宫提供) 营造学社拍摄的故宫照片(照片故宫提供) 营造学社拍摄的故宫照片(照片故宫提供) <div>营造学社拍摄的故宫照片(照片故宫提供)<br></div><br><br> 1932年,为了挽救文渊阁这座被七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压得不堪重负的皇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请来了已经退出政界,并于1930年创立了营造学社的社长朱启钤,为文渊阁的维修提供咨询方案。而营造学社自己也需要为清《工程做法》这本书补充建筑图样,因此双方达成合作,1933年32岁的梁思成带领5人测绘团队进驻故宫,开始了四年多的测绘工作,期间傅斯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资助了五千元,委托营造学社测绘故宫的全部建筑,并出版成书。<br>测绘团队人数不多,效率很高,涉及大小建筑数十座,测稿总数将近千张,现存的最后一张测稿的日期是1937年6月16日,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刻。 *1933年4月,测绘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昭德门、后左门、后右门、崇楼。<br>*1934年4月,测绘弘义阁、体仁阁熙和门、协和门。<br>*1935年8月-10月,测绘文华殿、文渊阁;<br>*1936年4月,测绘故宫角楼;<br>*1937年3月-4月,测绘文华殿、东华门、西华门、东南角楼。<br>*1937年5月-6月,测绘南薰殿、武英殿、武英门、浴德堂、焕章殿、西石库等,并补测午门。 <p>由于战争而被迫中断的故宫测绘工作让朱启钤始终忧心忡忡,唯恐故宫毁于战火。1941年,朱启钤再次推动促成了一个抢救性质的测绘项目,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京城中轴线建筑测绘,由于营造学社已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转移至四川李庄,这次换的承包商基泰工程司在营造学社部分滞留人员的带领下对于故宫主要建筑,还包括社稷坛、太庙、中轴线上的城门、城楼等等重要的文物建筑进行测绘。历时四年,完成图纸七百多幅,在一个时代行将结束的尾声里,为北平古城抢救下一份空前绝后的珍贵记录。</p> 除了抢救性测绘,故宫博物院还把可以移动的文物打包装箱,运到南方避难,根据档案记录共有3773箱文物分数路南下,在兵荒马乱下长途运输几千里居然没有遗失损坏一件,恐怕只能用天佑中华来解释了。(照片故宫提供) 南下文物在装箱(照片故宫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被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漱芳斋东配殿后抱厦明间外檐檩枋苏式彩画小样</b><br>  该彩画为苏式彩画中的方心式苏画,装饰题材极为丰富。方心内绘青绿山水、楼阁界画、风俗画、戏文和花果鱼虫,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田园趣味。而方心轮廓线及找头借鉴西洋画法,以写实的洋卷草花卉为造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为清末方心式苏画的典型代表。 <b>养心殿正殿内檐明间额枋彩画正射影像图</b><div>八十年代后文物保护进入数码时代,摄影也从写真进步到测量。摄影测量就是用高清晰度的专业相机将彩画影像拍摄下来,经过计算机拟合形成虚拟模型,并输出较小形变的立面影像。这种无接触的记录技术可完整、真实展现彩画的色彩、纹样和保存现状,其成果常作为彩画CAD勘察和设计图纸的底图。</div> <b>养心殿正殿明间内檐彩画CAD设计图</b><br> 为了获取旧有彩画纹样,传统做法是将高丽纸蒙在古建筑彩画表面,用墨包捶拍和描画纹线的方式进行摹拓。彩画设计图作为彩画保护修缮的底图,则需要参考彩画摹拓成果手工绘制。20世纪90年代,故宫首次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彩画设计图,矢量图纸可反复修改的特点为彩画保护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技术便利。 <b>养心殿正殿明间内檐彩画小样</b><br> 养心殿正殿明间为皇帝的理政空间,梁枋遍绘最高等级的龙和玺彩画,其云龙纹主题纹饰与绘制工艺具有清代中期彩画特点。小样采用传统绘制方法复制原彩画材料和工艺的同时,其纹样提取则参考了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正射影像成果。 说明:全程采用华为手机mate30拍摄,个别图片采集自其他媒体已经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