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经过的地方-- 安顺场-- 泸定桥

魏老旦

<p>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把我们参观红军抢渡大渡河及飞夺沪定桥做成美篇,纪念伟大的“长征精神”!</p> 2016年10月我们姊妹四人前往安顺场,这里"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 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翼王石达开率领部队全军覆灭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获得胜利的革命纪念地。<div>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div>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 ,地势险要。清代同治二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安顺场由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98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大门 安顺场还居住者彝族和尔苏木雅藏族两个民族所特有的勤劳、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俗、民风。 赖家大院是清代奉政大夫赖进学及其子国民党夷务宣慰专员赖执中的故居,是清末以来大渡河地区著名的地主庄园。 红军指挥楼介绍:1935年5月25日,刘伯承、聂荣臻等领导人曾在楼上亲自指挥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又来到安顺场,蒋介石扬言“要朱、毛成石家军第二”。但是,红军在当地群众,特别是50多名船工的帮助和支援下,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96年安顺场先后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2004年5月,由江泽民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同纪念碑一起在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内,馆内保存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 渡口遗址建有“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塑红军战士头像,镌刻邓小平同志题词,周围植苍松翠拍、花草。安顺场建有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室,陈列红军用过的兵器、马灯等实物47件、图片80幅,还有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千米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对岸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br>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一条船,一群勇士,改写了中国历史!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室内陈列着100多件红军当年战斗时用过的枪炮、大刀、旗帜等各种实物。室内还珍藏着刘伯承、聂荣臻、杨得志、杨成武、陆定一、李一氓、黄镇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和信函原件,以及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 <h1><font color="#ff8a00">翼王悲歌</font></h1>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抵达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军围堵,加之石达开受历史的局限,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当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设防,石达开全军覆没,太平军将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壮千古遗恨。 1942年乐(山)西(昌)公路大渡河铁索桥落成时,为纪念石达开1863年6月大渡河兵败于桥头悬崖之巅建立此亭。亭为六角形,中竖当时西康省教育厅长韩孟钧撰写的《翼王亭记》石碎,亭外原有-军政要员及地方人士于右任、白崇禧、、刘文辉、林云陔等石刻碑文20余通,今多损坏。1981年重建翼王亭,周围培植花草,开凿水池,建曲桥,立亭阁,为一袖珍型公园。 石儿山-传说中的,石达开妻儿由此投江。 翼王亭屹立于石棉县城北、大渡河铁索桥畔的石儿山上,为纪念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建,亭为六角形,四方有吴王靠和坐槛,竖《翼王亭记》石碑,亭外尚有纪念翼王石刻碑文20余通,亭下危岩悬壁,大渡河波涛汹涌,惊涛拍岸,蔚为壮观。 <h1><font color="#ed2308">红军飞夺泸定桥</font></h1>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2019年妹妹 妹夫 弟弟又赴四川大渡河重走泸定桥。 桥身介绍: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 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石碑上的“泸定桥”桥名为康熙御笔。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介绍:“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在1986年10月16日建成,由邓小平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藏汉团结、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幅壁画。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坐落于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纪念馆的外观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与纪念碑公园大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形成了一条延伸的红色文化游览中轴线。纪念馆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寓意“十三根光秃秃的铁链托起了共和国”。纪念馆于2004年12月6日破土动工,2005年5月25日竣工,2005年5月29日正式开馆。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p>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过去八十多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