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讲座专家</p><p> 孙远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核心期刊《包装工程》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设计思维教育与推广、大数据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与评价等研究工作。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交互设计基础》。主持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学设计思维教育导入及实施研究》。</p> <p>2020年10月15日上午8:30,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由孙远波教授作——工业设计与设计思维的学术讲座</p> <p> 孙教授对科学、技术、工程和设计的含义进行明确的阐述,不能说技术是一种活动,这样的解释不合理。在讲座中,孙教授指明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通过孙教授的讲解,在座的各位老师对科学、技术、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p> <p>为了更深入了解,孙教授从科学与技术、技术与工程两个角度展开讲析:</p><p>基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发展出了能源、材料、制造、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等技术;运用这些技术,经过设计、制造等工程过程生产出燃油汽车。受环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枯竭等的影响,研发制造出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多动力汽车。</p><p>分析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不同之处:</p><p>这个工程过程需要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p><p>我们把完成软件、硬件界面设计,造型设计等与人相关的设计工作的人员称为(工业)设计师。</p><p>把完成工程技术设计、评价和制造工艺设计等工作的人员称为工程师。</p> <p>孙教授还对"设计”一词给予新定义的讲解:</p><p>2015年10月,国际设计组织对设计进行重新定义:设计是创新驱动的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来实现商业成功和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p><p>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p><p>简单来说,设计就是追求既具备技术可实现性和市们实际需要成果的过程。通过学习让我们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p> <p> 在解析产品的设计逻辑时,孙教授指出,设计其实包含了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在设计产品时,应从需求到样机,注重设计思维的推广。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交互设计,CMF设计(color 、material 、finishing)延伸回造型设计,空间布局设计,通过各种生活中的例子,如吸尘器、垃圾桶、创意水杯等,让老师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设计思维推广的重要性。</p> <p>讲座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明确问题这一内容,孙教授指出明确问题阶段的重点是“需求”,如需要水杯、需耍喝水、需耍晾干水杯等,也就是说本阶段是收集需求信息,而不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的成果就是对问题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表述。那么,一个完整的问题表述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对象+需求+原因。对象就是问题提出方,即产品的使用者。是的,没有对象就不会有需求,没有需求就不会有成果的诞生。</p> <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一起在学习的远行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