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家乡在汉中市城固县,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又被人们称为“小江南”。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人民勤劳而热情,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p> 风景名胜 橘园风景区 <p><br></p><p> 城固桔园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总面积约10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驰名全国的“升仙”蜜桔。景区内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怡人,尤其是金秋十月桔红橙黄、柑桔飘香,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城固自古出“贡桔”,有“桔乡”美誉。</p><p> </p> <p> 桔园景观区在城固县桔园镇小北河村,上始小北河村的长滩河坝,下至小北河口,以之字坝为中心,方圆一公里,山水形势相耳绕抱,河山巧分阴阳,上半部凹下,西北走向的山脉为阳极,酷似易经中的阴阳太极图。这里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典故的出源地。相传西汉王莽居摄二年,汉中郡吏城固人唐公房,辞官在此结庐学道修练。一天中午,服用师傅李八百用奇果柑桔酿造的神药,带上妻子六畜、房屋从斗山飞升上天。升仙过程,在外出归来的女婿和村人的注目下,唐公房及妻子踏着玄云冉冉而上,鸡鸣天上,狗吠云中。从此,人们就把唐公房居住的村子口叫升仙村。据说唐公房女婿的后代至今还在升仙村居住哩。</p> <p> 在城固县城以北15公里处的柑桔产地桔园镇,有一个全县最大的自然村升仙村。这里依山傍水,桔树成林,终年翠绿,景色秀丽。每年秋季,果红叶绿,游人如梭。</p> 上元观古镇 <p> 汉中城固上元观是一个有着380年历史的古镇。随着岁月的变迁,他曾经的繁荣历经了衰败,而如今在政府的保护文物历史,开发旅游之下,又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的视野。</p> <p>上元观镇以道观“上元观”而得名。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现仍保存部分明清建筑。此地曾孕育出许多乡土文学家、戏剧家、书法家和画家,如今还保留了文房四宝,书院的样子。</p><p><br></p><p>这里还有一段红色记忆,1932年12月徐向前元帅曾率红四方面军经过这里,在这里共商议民族复兴的大业,保护当地民众,建立了军民鱼水情。当地民众用红豆腐招待红四军,因此“上元观牌”红豆腐而久负盛。</p><p><br></p><p>红色记忆将是一个古镇不变的记忆,这里有无数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人民为他们建立了纪念馆,就是要铭记于心。</p> 五门堰遗址 <p> 五门堰是古代堤坝拦河灌溉工程,位于陕西城固城北15公里,居汉江支流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个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镇守一方水土,恩泽一方百姓,素有“陕南都江堰”之称,它不仅灌溉农田,也是人们游乐,夏天纳凉的好地方。</p> 城固钟楼 <p><br></p><p> 城固钟楼位于城固县城东南,古色古香玲珑秀气的塔式建筑。原城固县城东、西、南、北大街的交汇中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通高20米,砖木结构,是迄今汉中市仅存的一座钟楼。</p> 地方特产 城固蜜橘 <p><br></p><p> 城固柑桔汉中城固县自古出“贡桔”,有“桔乡”的美称,是世界惟一的“酸甜型”柑橘优生地。其中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注册认证的有“张骞蜜柑”、“升仙蜜橘”、“汉江蜜橘”等品种。城固桔柑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利的独特风味,并且成熟期早。秋天是桔子成熟的季节,此时购买的桔子最为新鲜;还可以去城固的桔园摘桔子,既便宜又好吃。</p> 黑木耳 元胡 <p> 元胡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品种,其提取物中含有20多种生物碱,主要有活血、利气、止痛的作用,与三七有类似功效,具有替代三七的巨大潜力,市场前景良好。</p> <p> 陕西省城固县是全国最大的元胡种植基地,近两年受市场利好行情影响,种植元胡增收效益明显,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8.5万亩,拥有元胡专业合作社25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元胡之乡”。</p><p> 城固县种植元胡已有40余年,县内水质无污染、土壤肥沃,是元胡的天然适生区。</p> 特色小吃 <p> 清晨,城固的大街小巷满目皆是当地的传统美食小吃。有热面皮、菜豆腐、浆水拌汤、花生浆、槟豆凉粉、锅贴、糍粑,有味道浓郁鲜香的、也有清淡爽口的,林林总总各具特色。</p> 城固热面皮 <p><br></p><p> 城固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还有炒、烩等吃法。</p> 菜豆腐 <p><br></p><p> 菜豆腐是汉中历史悠久的名小吃,在汉中是招待宾客的佳肴。</p><p> 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黄豆经过浸泡,打磨成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别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余味无穷。</p> 原公杂烩 <p><br></p><p> 原公杂烩制作是以猪肉、鸡肉等材料为主,以独特的腥味汤水为辅,再以精细复杂的配料为上,又以花色品种的组合为中,最后以开席时的操作工序为风格,堪称原公最精辟的饮食文化之创举。杂烩在食用时荤而不腻,清香淡雅,古朴厚重,色艳味鲜带给人咸中有酸,酸中有香,回味无穷。</p><p> 原公杂烩在民间已将其作为宴席首菜,当地举办婚嫁、满月、祝寿、等宴请宾客及年节宴会必不可少,是原公·城固乃至汉中盆地,人人爱吃,人人知晓的地方名菜,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花生馍 <p> 花生馍、核桃馍是当地人们爱吃的一种小吃,以面粉为主料,花生碎、核桃碎为辅料,添加植物油、五香粉等调料,烘烤而成,入口酥脆可口,老少咸宜。</p> 上元观红豆腐 <p><br></p><p> 上元观红豆腐,从豆腐的制作到红豆腐成品,从器具到工艺流程,基本是原始的传统工艺和作坊式生产,是古老的地道的民间传统工艺。</p><p> 城固县上元观红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以卤水(当地人称之为浆水)点制豆腐,压榨后将豆腐切为一寸见方,恒温发酵,以食盐、花椒、大香、红叩、桂皮砂仁等30多种调味品浸拌淹渍后晾干,再用大曲酒、辣酱调制混合入坛密封。坛体埋入地下,夏遮阳、冬保温,利用自然气温调节坛内温度,促使二次发酵,存放三年而成。</p><p> 红豆腐外观枣红色,内呈黄色。具有松软、细腻、咸辣不出头、味尾醇厚、清香爽口、余味悠长等特点。问世百余年来一直保待传统制作工艺,质量久享声誉。</p><p> </p> 传统艺术 扫五穷 <p>扫五穷,又称扫五魔,扫五群,即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群,是一种鲜见的民俗现象,它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城固、西乡一带。</p><p>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由社火会出面,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化妆成红、黑灵官,孙悟空,喜神,土地神,广成子,托塔天王李靖,毛女子等,在铿锵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由“土地神”领路,挨家挨户在村里走一遍(认为这些法力无边的天神会驱走五穷)。毛女子手拿小簸箕和小扫帚,在每家屋里扫几下(象征性的做几下清扫的动作),表示将家里的五穷扫走了,家中就会平安,不受邪、魔、病、贫缠绕了。有些妇女还请毛女子在新生婴儿身上扫几下,预示婴儿不生疾病,健康好养。主家除敬神、放鞭炮之外,还要给毛女子送红包,以示慰劳和酬谢。扫五穷这一民俗活动,寄寓了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和向往。</p> 认干亲 <p> 认干亲,俗称拜干爹干娘。这是两家交情深厚的表现,一旦拜了干亲,就意味着交往关系不同一般,永远相帮相扶,同甘共苦。</p><p> 汉中城乡过去认于亲的方法是“撞”。择个黄道吉日.抱上孩子出外,碰上头一个男人就认作干爹,遇女则认作干娘。遇到未婚的暂称姨姨、叔叔.待将来结婚后再改称干爹、干娘。</p><p> 有时外出遇到不遂心的人或碰不到人.也有上门拜认的风习。去对准备认亲礼品.携孩子同往。这种拜认是经过选择比较的,对干亲的为人、处世大部十分了解.一股是就近不就远,出不了本乡,一旦选中登门,对方不能推诿,反以为荣,热情招待,翌日回礼,并给孩子回赠衣物鞋帽,以后.每逢节日两家礼尚往来,情深意笃,宛若同胞手足。</p><p> 城固与其他地方相比,此俗稍有差异,本来认干亲不论年龄。孩于在I2岁以下均可,但城固县都是在孩子满月之时,由父母抱到外面去撞干爹干娘,和初次见世面的是一回事。大凡宗教信仰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家,除了拜认干亲,还将名字寄名于寺庙,为的是保障孩子健康平安。</p> 采莲船 <p><br></p><p> “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p><p>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老渔翁和他的女儿爱莲,去汉江河打鱼赶早市。爹背小舟,女提网篓,天明之前路过莲花池畔,突然一团金光射来,把老渔翁吓了一跳,女儿眼尖,急忙叫爹爹向池心看去,原来是一朵斗大的金莲花。二人立即把小舟放进池中,向金莲驶去。谁知那朵金莲是朵宝莲,在池面上漂浮不定,船走花走,船停花停,好像有意和他们嬉耍,始终追赶不上。爱莲心想,如果再有几只船从四面堵截就好了。于是又回到村里,叫来三个姐妹,各驾一船共同追逐,闹腾了半天,还是连个花瓣瓣也没弄到手。直至金鸡啼鸣,天色大亮,那朵斗大的金莲花也眨眼不见了。后来,白岩村有两位民间艺人,根据这一传统故事,借鉴“采莲船”的表演形式,排练了由一个艄公划桨,四个村姑驾四条无篷小船,追赶一朵白色莲花的社火节目。当时莲花里坐的是观音菩萨。后来为活跃气氛,有时加进“麻婆娘打棒槌”等丑角人物的喜剧表演。建国后,该舞有又了丰富和发展,特别是道具的改进,为让表演者上身更加灵活,用绳带将船、莲固定在腰间,解脱了长期用手提的习惯,从而增加了舞蹈的表演性。并将艄公由原来的一位增为四个,各划一只船。表现共同追莲、堵莲、扑莲的情景。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配合下终于采到了宝莲,以表现“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深刻的寓意。</p><p><br></p><p> 表演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先由莲花姑娘领着四只彩船鱼贯出场,绕场一周。然后就开始变换队形。全体原地演唱一段曲子后,在锣鼓间奏中再变换队形;变完再唱,相间进行。常唱的曲调以《绣荷包》为主,也有唱花鼓调的。唱词内容多以传统民歌为主,如《十绣》、《哥妹对花》、《拜年》等,曲调委婉动听,颇具陕南特色。要求表演队形变比丰富,有层次;动作优美、整齐,情绪欢快、活泼。</p> 社火 <p><br></p><p> 社火在清代由关中传入城固,每年春节民间都要耍社火。芯子社火是社火的一种,讲究高、惊、险、悬,由芯子和杠子两部分组成,杠子刨光两端安装抬把,中间打卯,上芯子时套卯。芯子上1至3人,分称单芯、双芯、三芯或悬芯。旧时表演的《船仓借伞》、《草坡传信》等,形象鲜活、风趣滑稽、诙谐幽默,可谓名副其实的民俗舞蹈艺术。</p> 剪纸 <p>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它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p><p>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在中国南北方的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