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如约而至,一面是花香,一面是日光。在或烈日骄阳或阵阵暴雨或冷风呼啸的天气里,有的人背上行囊,在旅途中行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畅游书海,在众声喧哗与万物静默之间,甘之如饴地用心感受着书海中的丰富世界。或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都是心灵的旅行,二者均不可或缺。 今天,就请各位可爱的朋友们跟着笔者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吧。在这里,笔者要同大家分享的是被誉为全球“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诚然,笔者本人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犹记得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溢于言表的喜悦激动之情。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充满着人间温情的短篇书信集,一个在生活中找到知音,并得以终身精神圆满的故事。在一次机缘下,嗜书如命的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一家旧书店书商弗兰克结缘,一个买书、索书、读书,一个卖书、找书、寄书,两个人因书结识,隔着重洋大海,二十年间(1949-1969)素未谋面,却一直保持着信件往来,演绎着纽约与伦敦间的另类“双城记”。在往来的信件中,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即使自身难保也要为远方的朋友寄去短缺物资的情谊,以及与整个旧书店员工和弗兰克家人间建立的情谊,读来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直到死亡到来,旧书店面临倒闭,故事不得不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伤情与遗憾。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但书中关于文学、古本图书的种种话题仍然为后来者所思念并引起共鸣,每年都有来 自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 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笔者本人完完整整读过两遍,也随时翻阅。在书中,最令笔者动容的是,以书为载体的心灵交流,和以信为形式的情感分享。爱书成痴的海莲·汉芙率真风趣、体贴活泼,看了好书欣喜若狂,信中与弗兰克分享自己的激动之情;看了坏书满腹牢骚,也与弗兰克在信中抱怨;典型英国绅士弗兰克内敛持重、含蓄有礼,不仅有着书商关于书籍装帧、版本问题的专业见解,也有着对海莲所求书籍内容的独到见解。他们在书中交流探讨,互为彼此的知音,爱书之人对于书籍的态度与尊重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同时,书中提及大量的书目名篇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纽曼的《大学论》、奎勒库奇的《朝圣之路》、沃尔顿的《五人传》以及济慈、雪莱、萧伯纳等名家经典,都为后来者了解学习外国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提供了一份很好的阅读参考。 各位可爱的朋友们,大家有多久没有手写信件了呢?笔者已经很久没有手写过信了。还记得初中时,好友转学去了别校,我们便字字落笔,将近况和心事通过信件分享,那会儿“车、马、邮件都很慢”(引自木心先生《从前慢》),我们沉静耐心、翘首以盼,信件到时,握在掌心,看着对方的字迹,句句寻思,心事近况和温暖问候直达心底,之后便是提笔回信的美好;现今,手机、微信等即时通信如此便利,我们便再也没有写过信了。书中海莲和弗兰克的通信持续了二十载,有时代因素,更是对彼此的信任和精神共鸣的回应,直到最后一封写着弗兰克死亡、旧书店面临倒闭的终结信飞抵大洋彼岸,海莲·汉芙都未能到达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看一眼,看一眼自己多年的精神知音,至此故事结束。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遗憾,诚然,知音离世,实属人间憾事;而关于二人未能来得及见一面,笔者私以为得知音如此,见或不见,又有何妨?有些人,那么远,却这么近。 各位可爱的朋友们,今天的心灵之旅到此就结束了。笔者抛砖引玉,关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书分享有没有让你们有那么一丝丝心动呢?如果有,那就请大家在闲暇时来感受一下这份人间温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