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东沙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沙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的东北部,历代以来吸引了无数渔商船家在此避风、停靠和落户,而后逐渐成为洞头渔商名埠之一。东沙村的姓氏以陈、王、郭、徐为主,后有沈、蔡、朱、黄、邵、夏、刘、吴、吕、林、范、洪、曾、张等姓氏支派陆续入迁,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清乾隆二年(1737),清政府再次派员整顿移民,为此很多福建移民都纷至沓来,当他们看到当地的土地及渔业等综合情况之后,便毅然详名报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1981年由东沙第六代族人王金焕先生重修的《王氏宗谱》记载,这支王氏族人口传祖籍福建沙塘下社树头八卦地方,但笔者从2003年开始考证家族历史,经多方查询考证,均未在祖上口传的“福建沙塘”找到相符的家族行第,洞头福建行第:“子程允仕继 述汉周道大 德崇业经奇 光辉招和泰”。2012年笔者偶于《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之《同安王姓渊源》一文中找到了同安洪塘乡石浔村王氏,行第为“子廷允仕继 述汉周道大 德崇业经奇 光辉照和泰”,其行第与洞头东沙王氏除二字不同(翻译成闽南语同音),其余均相符。其后笔者又在《平阳王氏》和新加坡王秀南先生撰写的《王氏开宗百世录》找到验证信息,并得到了同安王氏协会多名专家的肯定,至此洞头东沙王氏寻找了百年的“根”终于得到了确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同安洪塘镇石浔村王氏系福建开闽王王审知公第四子王延政的后代,堂号“浯江”。王延政为建州刺史,后自立为富沙王,后晋开运元年(944)袭国号闽。王延政长子王继成,南唐徙为道州刺史,生子王宗让。宗让字希逊,官至武毅大夫、池州团练使,宗让生子三,长王坦,次王埭,三王玠。次子王埭,初居泉州排铺,后迁同安,生子二,长王谦隐,次王诰文。王谦隐字万宁,娶刘氏葬同安后房地。传至十三世王履津,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赘同安苧溪桥(今属集美区),生子王西畴,迁居龙头山,家运遂兴。生子五,长王子长,次王子和,三王子环,四王子发,五王子纶。王子长居珩山(今属集美区),为珩山开基之祖;王子和居“里之后店慈济宫”; 王子环仍居苧溪;王子发赘石浔黄氏,时逢元末乱世,遂居之,成为石浔王氏开基祖;王子纶居长泰坂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西畴后人,由于家族人口众多、频繁迁徙,致使同一血脉有几十种不同的行第。石浔村王氏更是由于“文革”导致家谱失散,原大家族现基本迁出石浔,难觅其踪,仅留少数于村中,当年繁华的王氏祠堂如今也衰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王秀南先生撰写的《王氏开宗百世录》仅记载了王西畴后裔王子发支派,从“子”至“述”字辈谱名;而洞头家谱历经沧桑后也仅记录了始迁祖王业寻公之父王崇兴名号,中间断了六代人的信息,故而无法确认洞头东沙“浯江派”王氏是王西畴哪个支派的子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崇兴生子二,长王业寻,次王业毅(居福建)。约于清朝乾隆末至嘉庆年间,王业寻携妻曹氏、子王经仰、王经评、王经堦迁居东沙村,从事开垦和渔业工作,经过多年经营,王业寻带领子孙在东沙的“店口” 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大宅,咸丰年间王业寻夫妇逝世后,其长子王经仰又回到了福建,次子王经评夫妇年老后归葬于福建,留子王奇根于东沙和老三王经堦一家正式定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经评之子王奇根约于清朝光绪年间因东沙劳作不便,遂举家迁出了东沙老宅,搬迁至东沙山后一带。王奇根生有五子,长子王光团,次子王光达,三子名逸,四子王光本,五子王光清。兄弟几人在当地从事渔业作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王光清之女王细开回忆:“我父亲几个兄弟当年在东沙那可算是名人,同样是打渔,人家船舱见底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满载而归,所以这东沙的头鬃,往往多数都是王家兄弟去迎的。山后那座大五间的四合院是我的爷爷(王奇根)为他们五兄弟造的,从东沙搬到山后的时候,他们原想在四合院的对面山凹里建房子,可是那边田的主人不肯卖,所以后来就在现在的地方建了这个房子,当时这个房子是请阿根师傅来承包建的,那时候阿根师傅也就二十出头,刚出师,没想到的是,他为王家建好房子之后居然就出了名了,成为了洞头木工行业的领军人物,房子建好后,很多人慕名来山后参观我们家“龙船底”和“八卦镇乾坤”,在当时还引起了一阵的轰动。我爸爸五兄弟中,老大最有才华,人也最实在,老三最坏,连兄弟也算计,房子建好后,老三就说,就这么个房子五兄弟咋够分,后来老大就入赘到了东沙后吴氏,子孙都姓吴去了,这是王家的遗憾,虽然老大的子孙都姓了吴,但骨子里流着的还是我们王家的血,如果将来有可能一定要把他们重入《王氏宗谱》,老大的外孙彭允才,还是我们县里的烈士呢,他为我们洞头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也是我们家族的一个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业寻三子王经堦,生子四,长子王奇成,次子王奇意,三子王奇智,四子王奇凤。王奇意娶二垄刘绍琴之女为妻,生子三,长子王光宾,次子王光金,三子王光全。三子王光全过继给舅父,生子三,长子刘维鑑,次子刘维垅,三子刘维乡,可惜的是三子均溺水早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经堦四子王奇凤生子二,长子王光仁,次子王光仪。王光仁娶九厅张昌集次女张糜为妻,生子三,长子王辉伦,次子王辉炳,三子王辉永,张糜英年早逝后,王光仁又娶了二房太太诸暨夏阿法,他常年从事海上运输工作,日子过的还不错,而祖上留下的四合院经过几代人,又长久没居住,所以他也就弃而不居,在东沙大榕树下当下了半间四合院,怎奈“仁心”敌不过人心的贪婪,被原房主用计骗去房契,之后偷偷烧毁,而屋财两空。王光仁逝世后,经此劫难的二房太太却坚持守贫护家,他在杭州的亲生儿子亲自到洞头接她回去享福,而她却在儿子家只呆了几天就毅然又回到了洞头的家,直到老去,此时王家已是一贫如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24岁的王辉永,无法忍受贫苦的日子,孤身到玉环谋生,后入赘玉环坎门东安坑曾家,生女四,生子一,子孙依然姓王。两三年后,王辉伦也随弟到了玉环谋生,入赘花岩礁陈氏,无子嗣。一次,王辉伦写信回家想让二弟也一起到坎门发展,王辉炳回信:“兄弟三人,如齐往玉环,谁守家?我守清贫,家安在,我若离家,则家不复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辉炳生子三,长王招焕,次王招盛,三王招其,女五。长子王金焕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曾是文革时期北沙乡里“赤脚医生”,在七十年代初期随小岙草药医生许尚武老先生学习中医草药,为文革时期金华卫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在原洞头县人民医院、洞头县中医门诊部任药剂士,在此期间坚持利用所学草药知识,亲自上山采药,无偿为穷苦百姓治疗疔疮、骨伤等,博得了民众的爱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0/10/15</p> <p>店口王业寻公建宅地,现在除了王奇意房王招深子孙住在原址残存的四合院后屋,其余王氏家族均搬离原址,原大四合院解放后被政府收走,现已异主。</p> <p>东沙山后王奇根公所建四合院,现已坍塌。</p> <p>东沙山后王奇根公所建四合院,现已坍塌。</p> <p>东沙山后王奇根公所建四合院,现已坍塌。</p> <p>东沙山后王奇根公所建四合院,现已坍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