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秋)~~寻旧

阿彬·视界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有了时间,才会感到生命的流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时间,也是一把双刃剑,即削掉了现实,也切割了历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它闪动的寒光之中铿锵呻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秋天,是一个容易引起人回忆的季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沐着午后的阳光,且慢行,且寻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东路说要拆迁已有些年,这次是真的落实了!心里突然泛起涟漪……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最后一处承载了我们生命踪迹的地方,从此,将随风而去……就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消失,魂魄飘零,肉体瓦解,只能梦里相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indent-1"><br></p><p><br></p> <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东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迄西藏中路,长1402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60年筑,因法领事馆设于此,故称领事馆路,中文译为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是原法租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43年更名金陵路,1946年改今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东路的命运之所以牵动人心,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上海滩唯一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百六十年过去,“骑楼”的前世未有科学定论,“骑楼”的今生却又前途未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管是西洋传来的“被覆盖的通道”还是广东移民带来“敞廊建筑”,金陵东路的骑楼历经百年沧桑,为人们遮风挡雨,它斑驳的身躯依然令人注目。漫步在廊下,仿佛在倾听那遥远的故事,伫立在廊柱的阴影中,望着秋阳温暖的街道,一声叹息飘散在寂寞里……这样熟悉的街景沉没在记忆深处,已经不多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上海黄浦区有两条很具有历史感的弄堂:宝裕里和宝兴里。它们西起浙江南路东至福建南路,南北贯通金陵东路和延安东路,据闹市中心,四通八达,人口稠密,商业繁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宝裕里,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消失于90年代的市政动迁,现在是供人们休闲娱乐运动的延福绿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曾陪老外婆来过这里,坐在长椅上吃着冷饮,老人家左顾右看期盼能遇见一位故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唉,老邻居都散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过曾经的家门口,陌生的只剩下路名。看见测量的工人身影,那些回忆便随着仪器的转动慢慢浮现出来,似有若无,如云如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7年母亲带着我们逃难一样的重回上海,坐着三轮车就是从这里一路弹格路颠到宝裕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后就把我送进这所浙江南路小学,一年多的时间,把一个调皮捣蛋的东北野丫头调教成文静的江南姑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旁边的这条宽阔的马路,是曾经的宁海东路菜场。那时候这里可是所有居民的生活中心。物质匮乏,凭票供应的日子里,人们饥渴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但往往是早市的喧闹过后,就是一天的安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们应该都记得快过春节时,被爹妈在凌晨从被窝里拖起来,赶到这里排队买菜的“惨痛”经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充斥着市井生活气息的宁海东路菜市场,是上海近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菜场,被称为“华洋菜场”或“中央菜场”。直到新中国成立,它都是附近几千户居民每日买菜的必选之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除了附近尚有一家室内菜场,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我后来转学就读的宁海东路小学也没了踪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穿过这里就到金陵东路了。金陵东路的历史可以说是上海近代的缩影。从原来的英法租界发展到市民聚集的闹市中心,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的风云诡异。太平天国小刀会都有它一闪而过的影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路走去,沿街大红拆迁横幅在秋色中异常醒目,与清冷的街景形成鲜明对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喧闹到落寞,虽然隔了一个世纪,却仿佛白驹过隙。金陵路像一个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老人,即将走入历史的深处。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骑楼那苍老的容颜还能枯木逢春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角处的这家绸布商店,已经忘了店名,但却还记得原来的样子。那时候布票是每户配给,就算够用也没钱买。很多家庭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下给老二,老二最后给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学校里穿布丁衣服的学生比比皆是,孩子们在过年能够做套新衣服已经很奢侈了。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次路过这家布店,都会进去转转,看看,摸摸。后来配给制取消,布店里的布料品种渐渐丰富,我更是经常来这里淘面料做衣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里前后转悠了半天,确定它就是我曾经就读的金东中学。那个年代读书不是个大事儿,一切都是国家安排,安排学校安排工作,我就是被安排进了这所中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东中学早就从地图上抹去了,但是它却承载了我少年时代的期待梦想和欢乐。它是因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所短命学校,它有最简陋的校园,最厉害的工宣队,最优秀最好的老师,它是我成长中不可忘记的一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排已经被封住的建筑,依稀是当年夏天经常去买水果的店面。说是水果其实也就是只卖一种:西瓜瓤。那时候夏天的西瓜,是要凭就医高烧证明才能买到的。好在我几乎每年暑假都会感冒发烧输液一次,凭着这份医院证明可以买一个西瓜。但家里5、6个人分配下来也就塞个牙缝。所以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西瓜难的问题,政府就从外省市拉来那种大如冬瓜的西瓜,上海人称外地西瓜。这种西瓜购买的方式很特别:把西瓜切开挖出瓤,据说西瓜皮是拿去做酱菜,西瓜瓤呢论斤卖。这也就成为我们暑假的一项欢乐的活动。孩子们成群结队拿着家里最大尺寸的盛器,兴高采烈地跑去排队买西瓜它娘(沪语瓤和娘同音)吃完“娘”留下籽,晾干了炒炒再吃西瓜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报童小学,这所1938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已搬迁。现在的“中国诚通”又面临着再次选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着金陵东路一路走来,过去的片段若隐若现。从8岁回归到26岁离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沉淀在这里,因为有骑楼,尚能认得往昔的残迹……看着那时的我,行走于廊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金陵东路骑楼的背后是大大小小成片的老式弄堂。如同一张蜘蛛网网络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状态,呈现出老上海特有的民间韵味,勾勒出一幅幅上海历史生动的民俗风情画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老弄堂已经封闭,居民已经搬迁。上海还有很多这样的旧式里弄很多人还在过着拎马桶的日子,他们苦住陋巷久已,期盼着政府拆迁翻身过上好日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空空荡荡的弄堂,似曾相似的场景。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老外婆在窗口那一声吼,整个弄堂的人都知道我在干嘛!72家房客的居住条件,竟然可以压缩那么多人的生活空间,每一天的故事都是平凡又平淡……而如今却是那样的值得回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落满尘埃的往事坠落在光影里,被风卷起,吹得七零八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的弄堂建筑是上海独有的产品,犹如北京的四合院。不管是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还是公寓里弄,都是上海一个世纪以来的经典作品,浓缩了上海百年岁月沧桑,见证上海的历史演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的弄堂是近代上海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写照。从上流社会到底层百姓,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金陵东路这片区域宝兴里、宝裕里、宝安坊和中华里俗称“三宝一中”,汇聚了旧上海滩闻名的帮会流氓,地痞盗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东路196号的这条惟祥里,就是垄断上海鸦片烟毒的“三鑫公司”的所在地。不同与其他租界地,这里更多的是折射了上海滩旧时世俗文化的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路过这处弄堂,粗看以为是动迁工作人员挂反了标语,其实应该从弄堂里面看,原来不是挂给路人看是给动迁的居民看。中国特有的宣传方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去,弄堂口坐着好多居民。抬头,蛛网般的电线缝隙里穿插着各式各样的衣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去,住在弄堂的人是几乎没有隐私的。没钱没财产,可以夜不闭户;吵个架,上下邻居都出动;来个人,左右街坊齐八卦,局促的空间狭窄的居住环境,形成上海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市民文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条还未人去楼空的弄堂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余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陵东路可谓四通八达,条条支路都连接着上海滩最著名的大马路:外滩(中山东路)四川路,延安路,西藏路,淮海路,福建路,福州路……据资料记载,租界的兴建以及居民的导入,使这里人烟凑集,商铺林立,成为仅次于霞飞路(今淮海路)的闹市街区。有轨电车穿行,骑楼下人来人往,当年真是一派繁华景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国以后,金陵东路经过了几轮改建。1982年,先后有培罗蒙西服店、老介福呢绒绸缎店、冠生园食品店、王开照相馆、中华皮鞋店、翠文斋食品店、雷允上药店、北万有全腌腊店,万里乐器店、上海美术用品商店、曹素功墨苑等24家上海老字号特色商店到金陵路开设分店。使这条老街焕发第二春,迎来了一波兴旺高光时段。但随着这些年经济增长商业发展,金陵路也沦入和上海其他老街相同的命运,生意分流,客流稀少,渐渐沉寂在时代的洪流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金陵东路相交的云南路美食街,也同在拆迁范围。当年作为经营功能的定位,将很多上海滩餐饮行业的百年老店分店设立在这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上海人都会在附近兜完马路来这里坐坐歇歇脚,吃个饭然后买点小金陵的盐水鸭,小绍兴的三黄鸡带回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沈大成的糕团,大壶春的生煎包;五芳斋的粽子,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德大的咖啡,洪长兴的羊肉火锅,老上海的品牌,老上海的味道,哪一个上海人能忘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几年,就传说金陵路要拆,社会上各种意见纷纷扬扬。其后,政府有关部门都予以澄清,明确“不会拆除”,后期将“结合城市更新,确定具体保护方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为可以保留下来。而现在,是真的要拆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金陵路上,遥望着外滩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反射着秋阳的光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疫情后的第一个国庆长假,人们纷纷外出旅游放松心情。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金陵路涌向外滩,匆忙的脚步不会在此停留。身后的老街陈旧而晦暗,就像发黄的历史书,时间撕烂了扉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是这世间的过客,就像这往来的游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阴里的截图散落在旅途中,回眸处,能拾起来的,重温美好……遗失了的,就让它随风去吧,别眷念!</span></p> <p> 摄影于2020年10月2日</p><p> 写于2020年11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