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一座城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个人又影响了整座城。这就是《边城》~沈从文~凤凰古城。</h1><h1> 由沱江之渡始,那座小城的活色生相,不知吸引了多少好奇;那个时代人的命运,不知被多少读者牵挂。我,就是其中之一。</h1><h1> 现时的凤凰,早已没有了翠翠和她母亲的影子。沱江还在流淌,渡船的功能已被数座大桥替代,船的功能是载游客游览沱江。但,站立在古城墙上,还能看到依稀古建筑;行走在老城的大青石板上,又似乎可以听见那时的嘈杂人声。</h1><h1> 时过境迁,凤凰古城已变得非常之大。不仅是古城墙外建满了商铺,跨过沱江的纵深数里,都建了民宅、矗立起新城。而沱江沿岸数里都是商铺,还有那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白天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h1><h1> 我仍然企图沿着沱江,寻觅那个时代的印痕。</h1><h1> 终于,在清晨薄雾中,我看到:用木棒捶洗衣物的妇人、坐立船头垂钓的老翁。江上有撑着船清洁江面的工人,那划桨撑篙的动作,应该还有着那时老船夫的韵味吧。江边时不时有挑着腊肉担子的小贩,走过游客身边时小声地推销。静谧,只有清晨的这份静谧,似乎在悄悄地还原那个时代凤凰最朴实的人文风格。</h1><h1> 我们有幸在“凤凰姑娘”的带领下拍摄到苗家风情。在沱江上游的禾库集市,苗家人背着竹篓、用特有语言和朴实的姿态买卖简单的商品。在着装上,凤凰的苗族坚守着自己的衣着审美标准。对襟、盘扣、绣花宽边和银饰,是苗族日常的衣饰。或许是消费能力提高、或许仍然是亲民价,苗服是和白菜同样出现在农贸摊位上的。而无论是打制银器,还是编制竹器、草鞋,苗族对技艺的传承都十分认真,其认真程度超越了当年的老船夫。</h1><h1> 同样认真的,还有一清早带着队伍的导游,在沱江边不厌其烦地介绍各个景点及其历史,叙述着黄永玉捐建大桥的故事;穿着苗族服饰对着手机直播的女孩,行走在沱江沿岸每一个景点;还有巡行在沱江岸边吹唢呐敲锣鼓的微型游行宣传队伍。这些,都成为沱江两岸的流动景观。</h1><h1> 最认真记录凤凰民俗民风的,我认为当属“凤凰姑娘”。她是凤凰县的摄影家协会主席,不仅自己拍摄创作、带领全国各地摄影人拍摄,还著文在相关媒体整版介绍凤凰的民族民俗人文。她以自己特有的技能和渠道,几乎是全方位地发现、发掘、扶持和推广着沱江两岸、上下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1><h1> 在我看来,这里的人们,都在传承历史、融合人文、发展非遗、创新文化;都在呵护、推广着家乡之美,人文之魅。</h1><h1> 一条小溪流、一座小山城养育了沈从文,成就了《边城》,兴起了沱江和凤凰。现在,人们正在以各种方式兴盛沱江、兴盛凤凰古城。</h1><h1> 这是我,一个外来者对沱江、对古城的粗浅认识。多有不当之处,请各方人士多多包涵并指教。</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流域两岸</b></h1> <h1> ▲作为一个外乡人到凤凰看沱江,就是属于“外貌协会”的,是从外观上来品评的。因此,在我看来,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沱江的确是漂亮的——</h1> <h1> ▲当清晨第一抹阳光照射在吊脚楼时,那勾勒出轮廓的线条,如同刻画出凤凰最优美的羽翼。</h1> <h1> ▲吊脚楼在沱江中漾出的瞬间水纹,是画家们也难以创作的意境。</h1><p><br></p> <h1> ▲而创作清晨沱江这精彩画面的,是清扫水道的保洁船工。</h1> <h1> ▲在没有薄雾氤氲笼罩时,可见鱼儿在清澈的江水中游弋。岸边人家有直接用网兜捞鱼的,就像是在捞自家养的鱼。</h1> <h1> ▲有当地人会背着整筐的衣物,到河里清洗。</h1> <h1><br></h1> <h1> ▲也还有人坐在船头悠闲地钓鱼。</h1> <h1> ▲静谧。只有静谧才是沱江之晨的主基调。</h1> <h1> ▲傍晚,沱江的天边会飞扬起彩云。有时,就像凤凰张开的翅膀,在江面上溅起一片金光。</h1> <h1> ▲夜晚,沱江游船川流不息。船上灯笼划出的灯轨和岸边灯光的倒影,交织成一幅幅流动又璀璨耀眼的夜景。</h1><p><br></p><h1> 沱江,如诗如画启幕,如歌如梦降帏,令人荡气回肠、魂牵梦萦。</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桥上桥下</b></h1> <h1> ▲现在,横跨沱江的有许多桥。除了“风”、“雪”、“雨”(已被洪水冲垮)、“雾”(此四桥为画家黄永玉所捐建),还有古老的“虹桥”(建于明洪武初年,现有两层开设了商铺和茶楼。因此,又名“虹桥风雨楼”)和作为公路交通的“南华桥”,直通老城的南华古城门。上图是“风桥”。</h1> <h1> ▲下游的“月亮桥”颇有委婉婀娜的姿色。</h1> <h1> ▲“月亮桥”的两端,是“跳岩式”的引桥。这也是它的浪漫之所在。</h1> <h1> ▲“虹桥”的下游附近,是沱江上停泊游船的最大码头。</h1> <h1> ▲沱江下游最大的风雨公路桥“云桥”下,也有游船停泊码头。</h1> <h1> ▲在“虹桥”和“雪桥”之间,是被人们称为“跳岩”的“桥”了。其实,这是一条沱江上的路。因为是由一块一块的岩石隔开一定的距离砌成的,人行走在上面,就仿佛如跳跃一般,顾名思义就是“跳”了。</h1> <h1> ▲其实,真正的跳岩是紧挨着它的那个有着十五个跳墩,上面铺着木板。这木板桥是并行的两条,一高一低,方便来往行人相让,即使“狭路相逢”也可以从容不迫。“跳岩”的一端留开了两个大跨度的“口子”,上面铺的桥板,在行船经过时可以挪开、让船通过。</h1> <h1> ▲“雪桥”建筑设计独特。框架结构有现代感,而桥中心的亭和柱都完全是仿古的。与两岸建筑相呼应。</h1> <h1> ▲和“雪桥”相遥望的是“南华桥”。高大的桥墩和桥体堪称沱江“桥之最”。在“南华桥”上游一侧下面,是如九曲的木板人行桥。由于和上游水坝接近,夏夜时分常有人们坐在桥板上乘凉。</h1> <h1> ▲在九曲木板人行桥那里,时常会偶遇苗家姑娘“走秀”。</h1> <h1> ▲在“南华桥”下的下游一侧,有一“S”形的水坝,也是沱江的一景。</h1> <h1> ▲无论是白天阳光侧射下的水坝,还是夜晚灯光照射下的水坝,都会呈现奇妙的光影效果。这是早晨的光影效果。</h1> <h1> ▲这是从“南华桥”上俯拍的“S”形水坝。</h1> <h1> ▲夜色中的“虹桥”两岸,是凤凰古城最繁华的地段。</h1> <h1> ▲岸边有各种餐饮小吃和茶馆酒吧。</h1> <h1> ▲桥上桥下皆是繁华景象。</h1> <h1> ▲沱江边的酒吧有弹唱乐手,把江面喧嚣成音乐的河流。(远处是“雾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承技艺</b></h1> <h1> ▲银器制作传承人。看上去好像没有设计图纸,有点随意性。实际上,设计图就储存在他那发亮的头脑里。</h1> <h1> ▲他,一直是低着头的。我难以下手,就一直端着相机等。在他的弟子间相互对话时,他猛一抬头看了一眼。团队首领和“学科带头人”的气质瞬间出现。</h1> <h1> ▲家族团队之大儿子。主持“镶嵌”。</h1> <h1> ▲家族团队之二儿子。负责制坯。</h1> <h1> ▲制作团队之掐花工艺师。所有的设计“图纸”也都在那头脑里。所以,“脑门倍亮”。(我用鱼眼镜头拍的)</h1> <h1> ▲竹编也是像家庭作坊。村子里几个会弄的人都集中在这个屋子里操作。(烟熏是防蛀虫)</h1> <h1><br></h1> <h1> ▲草编。编织草鞋。</h1> <h1> ▲衣饰绣花和织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市民风</b></h1> <h1> ▲在集市上,这样的竹背篓似乎是“标配”。这么多人整齐地排列在这里是怎么回事?我好奇走上前看,原来是在选蔬菜种子。这,应该就是农贸菜品的“源头”了。</h1> <h1> ▲就地摊开,就是农家最“豪华”的“三尺柜台”了。</h1> <h1> ▲即使货品再少,“市场销售”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h1> <h1> ▲农贸市场这样的“重头产品”,如此艳丽"登场"也是绝少的。</h1> <h1> ▲在市场现场操作的原始版本,或许就是这些民间达人原创的。现在那些网络直播平台或许应该支付她们“版权费”。</h1> <h1> ▲这种微型产品出自小溪,彻底的原生态。本地人喜欢,城里人都不敢尝。</h1> <h1> ▲这小商品来自城里,本地人都不想买(又不能吃,有什么意思)。苦恼写在她的脸上,我没注意,就被她当作“出气筒”了。</h1> <h1> ▲这样的商品受到本地和外来游客各方人士的青睐。看看老板娘心花怒放的样子就说明生意如何了。</h1> <h1> ▲这个农贸市场唯一的布料销售“公司”难以出货,老板向乡亲诉苦。可是现在谁还自己做衣服?</h1> <h1> ▲这不,成衣都是“主角”,布料只是“配角”了。</h1> <h1> ▲还有苗家人喜欢的绣花鞋和绣花头帕,都有成品,价格也适中。据透露,现在的绣花都是机绣。不知道是否都产自义乌那种电脑设计输入、同时绣出10~20个的产品?</h1> <h1> ▲这些小饰品可能也是来自义乌,是苗家女平时的佩饰。娃娃从小也喜欢的吧?</h1> <h1> ▲老人们还是热爱实用商品和常用食品。</h1> <h1> ▲但是,现代通讯器材也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家人、约会朋友,那声调之强、分贝之高,使全市场的人都听得见。也许不这样,难以表达诚心吧!</h1> <h1> ▲的确,几天一次的集市,就是她们最好、最简单朴素的聚会时间和地点。不像城里人那样要仪式感地约饭、约茶。</h1> <h1> ▲没有社会八卦新闻,就唠些村里和家族琐事也是必须的话题。</h1> <h1> ▲话题有喜悦,</h1> <h1> ▲也有苦恼。</h1> <h1> ▲对比老一辈的心事重重,即使是被奶奶“骗”来集市,她们的心情依然是轻松的,笑起来很是灿烂。</h1> <h1> ▲因为,比起老一辈人,她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建老巷</b></h1> <h1> ▲凤凰古城之“古”,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在还有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还有古石板街道200多条。这是在古城墙上拍的日落余晖。</h1> <h1>▲这是一处院子的“三馆”。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其中陈宝箴世家“一门五杰”:晚清“新政重臣”陈宝箴、“维新四公子”陈三立、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国学大师陈寅恪,带你穿越大师的门第、在《辞海》里竞占了五个独立词条。被称为中国文化贵族——“华彩世家”。</h1> <h1> ▲这是到老城入口处的建筑。</h1> <h1> ▲老城岸边吊脚楼。在岸边的吊脚楼已经剩下不多了。</h1> <h1> ▲北门古城楼。本名"壁辉"。始建于明朝。</h1> <h1> ▲“万名塔”。有6幅对联,都是名人所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苗家风情</b></h1> <h1> ▲这个地方不是一般的桥洞。这是凤凰县的岩板堰渡槽。也叫黄丝桥渡槽,全长218米,最大高度47米,建于1963年。分为上下两层,桥上有桥,洞中有洞。因苗族青年男女经常在此对歌,因此也称“情人桥”。至今仍在使用。</h1> <h1> ▲在沱江边会偶遇到身着苗家服饰的直播姑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