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我们在路上——诸城市文化路小学课例研究展示活动

文小胡雪琴

<p>  为了更好地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诸城市文化路小学全体数学老师于10月14日举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旨在引领学科教师在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扎实落实“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的研究,从而让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本次课例是由六年级的彭雅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p> <p>  彭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本节课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形象直观、人文关怀的教学特色,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p> <p>  彭老师从情景导入——新课讲解——巩固训练——课堂小结谈收获四个方面展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p> <p>  知识点的教学中,彭老师条理清晰分明,环环相扣。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彭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因为自学汇报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比和除法的关系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p> <p>  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彭老师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p> <p>  当涉及到“不同类量能否用比表示”时,彭老师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学生们先针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高。</p> <p>  </p> <p>  王海芹老师代表六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备课阐述。六年级数学组认真研读了教材,课程目标,围绕如何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经过反复磨炼,结合学情不断反思与修改,最终给全体数学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整个设计思路符合课堂要求目标与评价相一致的理念。</p> <p>  评课教师从“主体互动”、“知识呈现”、“教学环节”、“课堂知识”、“目标达成”六个视角出发,结合课堂实例,围绕“质量”、“机会”、“时机”、“形式”、“流畅”、“合理”、“预设”、“生成”、“计划”、“现实”、“嵌入”、“一致”十二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评课。听课教师一致认为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围绕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时也有教师提出了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合理建议,如:如果时间合适,可以再探究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值还有多种表示方法等等。</p> <p>  学科主任对彭老师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指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评”一致性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p> 课例研究在文化路小学已经形成了常态,是老师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文化路的老师们也在研究中进步,在研究中成长。</p>

教学

学生

老师

一致性

课例

课程标准

课堂

学习

文化路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