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星引航】走进翟育敏工作站

翟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教育充满思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课堂充满激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教学充满艺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职业充满幸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记录成长足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见证完美蜕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这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翟育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陕西省教学能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名师</p><p><br></p> <p>  数学是神奇的,她会使人眉头紧锁,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她会使人顿足捶胸,烦躁难言;她会使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心悦狂欢。华罗庚先生以统筹优选法提高生产效率,某城市以“七桥问题”安排清扫路线每年节省近三百万美金,你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数学在默默计算着。而我们,这些数学人,可不能忽略了数学于生活的重要存在。</p> <p>  我们数学老师旨在以学习提升个人素养,以团队滋养专业能力,以合作完整个人特色,以交流提升辩证思维力,以共享激活创新思维力。我们可以高屋建瓴系统思维宏观思考,我们也需要着眼于微深入到底一探究竟,无论是产生想法的创造性思维还是判断想法的批判性思维,这两个相互交织的思考阶段我们也都需仔细关注。一点点的不同就会有一点点的思考,一点点的思考就会有一点点的创造。</p> 一、微小处思考,点滴间记录 <p>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偶然”出现的问题,让我们乐此不疲地探究讨论,引发深度的思考,这些“偶然”可能来自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能来自七嘴八舌的“瞎说”,而就是这些来自微小处的“偶然”发生,让我们能静下心来思考,与学生一起探究,与团队一起交流,你说你的发现,我说我的收获,记录下“思”,记录下“理”,记录下“获”,记录下“惑”,更记录下了“乐”。或许是一种新鲜的解题方法,或许是一种简单的证明方式,或许是自己探索出的一个数学公式,或许是一幕将行程问题化繁为简的演出,或许是面对质疑“为什么”“凭什么”时的昂扬斗志。</p> 二、生活中质疑,思考处解惑。 <p>  生活中有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我们却常常忽略它们缘何存在,缘何以此种方式存在,或许我们会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合的是什么理就是我们该去思考的。</p><p> 创新意识源自思考,常问自己:究竟数学课想给学生们什么呢?知识点是要学,考试也要考,分数也不敢怠慢,但,更重要的是意识也不可或缺。更多的想法是在多年后,当学生们解决某个问题,不自觉地就将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更加开放,学生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敢于使用“蒙”的技能去猜测,会小心谨慎地借助证据推断,能留心身边常见事物,发现别人不能发现,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质疑有点滴疑惑的内容。我想每一次的追问“为什么”、“凭什么”,都是孩子讲“理”的高光时刻。</p><p> 故而,本学期的引领课我们有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设想。一节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应运而生,《探秘三角尺》就从与我们相伴相随的数学用具三角尺入手,从长度、角度等不同维度探究三角尺的基本构成,探究三角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根据三角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探究常见事物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欣赏文创产品时从数学走向艺术,产生设计的热爱,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三角尺作为学习工作的多种用途。</p> 我们有思考 <p>  思考三角尺的两个三角形从哪里来?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被复制被再创造,数学中的“正”往往有着完美的意味,可边相等,可角相等,可轴对称,可旋转对称。我们的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来自两个“正”的图形,正方形的一半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的一半就是我们的细三角形。</p> 我们有探究 <p>  从长度这一参数探秘三角尺的内在,目标得到“30度的三角尺的较长直角边的长度等于等腰三角形的斜边长度”,“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和“两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相等”这三个结论,当然,这三个结论还需要我们通过严谨的证明才可能够确认得到。</p> 我们有设计 <p>  我们探究出的这些长度上的规律其实也就是三角尺制作规格的要求,除了作为文具的三角尺,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都有以三角尺为创作原型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有使用价值,但我想更多的是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这两把三角尺设计一个袋子用来收纳,从数学的角度考量,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让数学服务于生活。</p> 我们有后续探究 <p>  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副陪伴我们六年的三角尺,思考着,探究着,同样也收获着。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和事件究竟还有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这需要大家多加探究才能知晓。我们两拼了三角尺,发现了印象中不常存在的三角形。如果用四把相同的三角尺呢?你是否能拼出正方形呢?总见到铁轨,你有曾关注过它的宽度呢?1435毫米这个数据缘何而来呢?为什么牛奶用方盒子而可乐用圆瓶子呢?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你是否关注呢?多一点好奇心,多问点为什么,打开探究的大门,更多的意想不到在等着你。</p> 我们有“偶遇” <p>  在整个试讲、讲课以及后续过程中不断有“偶遇”,遇到了不那么规范的三角尺,遇到了“任一长方形对角线平分后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大小分别相等”这一错误认知,遇到了学生感叹“好神奇啊”,也遇到了老师们“我以前也真是忽略了”的思考。一次次的课前探讨、课后教研,内心的涟漪层层泛起,这是对思维训练荡起的涟漪,也是对生活中的质疑做出的回答。</p> <p>  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魔光幻影,神秘莫测;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和谐的韵律、抽象的彩虹,让人难以割舍;在数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另人目不暇接。如果中断学习,断线思考,那么能给学生的是什么?一碗水一桶水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学生,智商在线、能力在线,长流水才是我们的目标选择。学习与思考一定是我们必须要坚持走的路。正是数学这种理性的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p>

三角尺

思考

探究

我们

数学

学生

记录

三角形

或许

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