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红楼谁安在?

晓月清风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上海十几年,多少游玩过一些公园,但家门口的美景实在太多,许多地方还没有时间踏足。有时候看到一个热推的风景点,想去,可被身边去过的人一说:没啥好玩,也许就会对自己的坚持打折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就怕扎堆跟团去外地旅游,被带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景点,司空见惯的当地人大概会想:这些人大老远的跑来,有啥看头?有时是没搞懂,不过我想,总是有某种需求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念念想去一个地方,可看过后觉得不过了了,甚至大失所望,但并不是说这种旅行没有任何意义,去过了就是一种不同的体验,那与没涉足是不一样的。至于有没有收获,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是为什么去,哪怕是当成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舞动纱巾式的打卡,在一定层面上也是有价值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经历是体验的积累。体验不见得全是好的、成功的、快乐的,也有不堪的、失败的和痛苦的。但正是各种体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历组成了我们的人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认清了这一点,珍惜各种不同的旅游,为自己的每一次选择不后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天与摄友结伴游玩了上海大观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一直想去看看,曹雪芹的旷世之作《红楼梦》里的经典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大观园里,哪怕明知它是现代人仿造的,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坐了两个半小时的车,来到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异常熟悉又非常陌生的地方。随着脚步的推移,想象与现实的距离一点点凸现,初来时的兴奋、期待一点点消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园子很大,那些翘檐雕窗、庭院楼阁、石桥流水、假山花园都在努力再现书中的描写。只是人去楼空,没有了那些活灵活现人物的生气,这些空院子还有灵魂吗?没有了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厚重,究竟承受得起多少人挑剔的眼光?它们就像是同名同姓的赝品,只是在接受人们作为旅游景点的观赏,懂与不懂,理解与不理解都无关紧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任何一个景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因为它的热潮被收买。我在潇湘馆的竹林处,听到一个人说,这些竹子可以做鱼竿钓鱼,不知林妹妹听了以后,是不是又会生气流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故事就是故事,《红楼梦》就是曹雪芹讲的一个故事,只不过他是高手,这个故事才感人无数,得以千古流传。上海大观园就是按照《红楼梦》小说里的描写,打造出来的虚拟乐园,真实度有多少,标尺在每个人的理解中,即使不是尽善尽美,而人们记住了这个故事,记住了那些栩栩如生、让人喜爱或憎恨的人物,记住了至纯至美的人间情爱,记住了悲欢离合的世事无情,才是小说的价值所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仍然是这个网红打卡地有吸引力的存在,它使前浪不断回味、后浪前赴后继补充红迷大军,可是宝哥哥、林妹妹、宝姐姐在哪里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们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存放在我们的仰望处、安顿在我们的灵魂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您的观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