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不重要,拍成什么才重要

大江大海

想拍出好照片?<br></br>这绝对不简单。人人摄影师时代,我们有太多照片,几乎一文不值。好照片的标准是...靠技法?其实摄影手法基本通用。靠运气?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换来最佳时机。大家都拍一样的照片我还能不能再拍?有些东西刚开始看还是很美的,比如日落,但是每个人都拍了,每个人都在发,每个发的景色都一样,就不免有些审美疲劳了。这样的: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或者是这样的: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又或者是这样的: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当初后羿射完了日之后,就剩下了一个无差别的太阳,你们总重复别人拍过的太阳有什么意思?OK,就算你拍得很漂亮,说下大天来不还是个太阳吗?啊?你的意思是拍落日太常见所以太普通?行,我给你拍个普通人不常见的珠峰看看,这个够高大上了吧? <br></br>要不我拿长焦给你拍个月亮?够牛了吧?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我承认这些都是高大上,但我想说的是,100年之后,换一个人,照样能拍出一样的珠峰来和月亮来,除非这100年内珠峰被地震震塌了,月亮被高射炮打下来了。在我眼里,珠峰啦,月亮啦,其照片的价值,还不如一张街头摄影。 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即便你拍得再好,珠峰和月亮,照片都太容易复制啦!100年之后还这样,而街头照片说不定明天就变样了。大千世界之所以让人感觉到美,就是因为形形色色,如果彼此都一样,那就不美了。如果你是个初学者,拍一样的东西当然在所难免,你曝光的基本功还没有学会呢何谈风格。但如果一个学过摄影多年的“老司机”还热衷于跟人拍的都一样,那就没出息了。 (看,我说的“老司机”就是这种)<br></br>有些景色的可复制性很强。比如你今天拍了元阳梯田,明天我就可以在你所在的机位用相同的视角拍一张一模一样的,其他人也可以。那到底要拍些什么?<strong>决定性瞬间</strong>又是老生常谈的决定性瞬间,可能你已经听烦了,看见这几个字就想吐,可是,你做到了吗?1952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版了一本摄影集,书名为《偷拍的照片》(Images à la Sauvette)。此书在美国出版时,编辑觉得法文原版的书名没有特点,就援引了17世纪法国大主教雷兹(Retz)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将书名改为《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1932年,卡蒂埃-布列松在马赛买到了他的第一部徕卡相机,后来他就与这种小型相机形影不离。卡蒂埃-布列松关于“决定性瞬间”最早的阐述:“<strong>在所有表现形式中,</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摄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间的。</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我们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东西,</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一旦它们逝去将无法重现。</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为了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必须严格制定与其相关的形式,</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摄影必须在运动中捕捉平衡的表现。</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摄影对我来说是在现实中认识线条、</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形状和明暗变化的规律。</strong><strong></strong> ”<br></br> 说句矫情的话:有些风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可能一辈子都遇不见了。<strong>有温度的照片</strong>一直以来,摄影的客观都被理解成为冷漠和不动声色的,实际上,角度的选择、语言的表达、瞬间的选取甚至取景器的剪裁,从来都是“有温度”的。一张好照片,应该让人有生理反应,可以让人不寒而栗,也可以让人暖流涌现。“有温度”不仅仅是视觉语言上的追求,也是情感上的天然渴望。 摄影:长能丰一摄影的意义,它并非全是高大上的宏伟题材,而是在于立足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摄影:David Neff<strong>“有温度”究竟是怎么回事?</strong>首先,照片唯一发生作用的方式在于<strong>被观看</strong>,所以这个“温度”一定是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其次,观看照片的<strong>主体</strong>是读者,所以感受“温度”的主体也只能是读者;再次,观看作品是一种<strong>精神属性</strong>的活动,所以作品的“温度”只能一种心理上的体验,鉴于“温度”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认为其是一种心理上“感受到温暖”的体验。由以上可知,一件摄影作品的“有温度”,就是“让读者观看后感觉到温暖的心理体验”。说得再清楚一点,所谓“有温度”的作品,就是“让读者感动的作品”。 摄影:Wayne Jones 摄影:Victoria Vaisvilaite Skirutiene <strong>最关键的是想法</strong><br></br> 这张《胜利之吻》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但少人知道它是一张彻头彻尾的摆拍作品。这张照片拍摄于德国投降那一天,是摄影师花钱雇佣小伙子亲吻护士拍的。为什么没人深究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呢?因为这样的照片会鼓舞人心,对安抚民心有很大的作用。<strong>这告诉我们什么?</strong><strong>拍什么不重要,</strong><strong>拍成什么才重要。</strong>我们再来看另一组超现实作品。很受争议,也很受欢迎。 <p>这组作品是Robert Jahns拍的。也许你看完会说:“照片很酷,P的吧”?确实P了。但所有的后期都是在iphone上完成。这些几乎都可以收去当壁纸的图片,每一张都要花费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然而所获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平均每一张照片会获得:37000个zan,800条评论。</p><p><br></p><p><b>这说明了什么?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于想像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