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农科所岁月

无名星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难忘曾经,难忘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岁月。</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四十多年前,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我们这些十多岁的学生哥、学生妹们,告别了父母家人,来到揭西县农科所(与国营揭西农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为了一名知青,一年后转正成为农科所职工。</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们这些知青的父母都是同属一个系统和一个镇的,不少知青都是童年就在一起玩耍的邻居发小,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我们高中一毕业就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最后几趟末班车,作为“知识青年”来到农科所镀了几年“金”。当时农科所的职工结构比较复杂,除了我们三批共25名县城河婆和棉湖镇的知青外,还有不少是所里的新老职工、农业学校分配的毕业生,以及从海南等地调过来的老知青,偶尔还有个别其他部门的干部来农科所接受下放锻练。在农科所,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农科所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超出了知青们的想象。作为县里唯一一所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单位,机械化程度也很低,基本是简单原始的农具,繁重的体力劳动,靠天吃饭,耕作方式落后。粗茶淡饭少腥荤,前途渺茫日蹉跎。知青们大多是娇生惯养、毫无思想准备的干部居民子女,在现实面前也算是吃尽了苦、做尽了难。都说农民苦,谁知知青难,农活十八样,农场尽尝遍。尽管憨厚实诚的所队领导和老职工们在农活安排上尽量照顾这些未经历过农事的知青,可不少人直至调离农科所前也没能完全适应。</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转瞬之间,四十余载,回想起当年农科所的生活,多少苦乐在其中。在农科所,我们从刚走出校门时的单纯、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了场友们的勤劳,善良和朴实,对艰苦农业生活的经历和磨砺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是我们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艰难和汗水把我们锻炼得更加有担当,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同时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农科所友情。</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次河婆财丰酒家临时小聚,当年的老领导、老场友们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大家都很开心。虽然不少场友几十年也没见过面,但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大家都很尽兴。遗憾的是由于多年失联,欠缺沟通,加上时间紧通知不到的原因,有不少河婆以外的场友未能前来参加。但毕竟有了好的开端,相信通过这次的小聚传播,老知青老场友们今后会更多、更广泛的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能有更多老知青老场友参加,聚会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祝愿各位老知青老场友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活幸福!</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人生路上,岁月无情,时间不停,日子一天天滑过,我们也在慢慢的变老。虽然岁月催老了容颜,但是却改变了我们的心态。很多事看淡了,过去的事不再较真,不再为了谁把自己委屈,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别为了钱财累坏身体,只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多交几个知心朋友最重要!在变老的路上,善待自己,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不委屈;大度一点,不生气。看淡世事,过轻松的人生;忘记年龄,做最好的自己!农友们回来多联系叙叙旧,农科所是我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站,有我最美好的回忆我非常诊惜当年的农友情,祝农友们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黄建胜)</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四十几年过去了,“知青”们现都已老啦,网络把我们又连在了一起,无论大环境怎么变,知青的精神、知青场友之间的友情没变,无论谁富有,谁贫穷,距离多远,都没有嫌弃,还是跟在农科所一样,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不离不弃。</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多么美好、多么亲切。弹指一挥四十多年,昔日风华正茂,如今两鬓斑白,步入花甲之年。我们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美满!</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知青历程成史诗</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汗洒田园梦犹记</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广阔天地练红心</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留下佳话细品忆</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广信)</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忆当年】(一)1976年闹地震,县委曾经发通知,24小时内肯定有地震(这肯定是缺乏科学精神的),我们全农科所的人都不允许在室内睡觉,所有人都把床搬到露天的院子里。就这样在院子里睡了好几个晚上。第一天通知可以回室内睡觉了,但特别强调不能关门,如有风吹草动,动作要快,要迅速往外跑。我睡到半夜,挂蚊帐的铁丝不知道怎么就断了,蚊帐掉了下来,吓得我一跃而起,直往外跑,到了院子里,一看什么动静都没有,回去睡了。</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二)农科所有两头牛,一头年青,一头年老,我只能驾驭那头年老的,牠听话,另一头年青的我就驾驭不了。</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第一次驶牛,那天是为了躲避插秧,(插秧看似轻松,实际上只是开始轻松,时间一久苦不堪言)好像是老场员吴汉昌教我怎么驶牛。(吴汉昌是共产党员,思想觉悟高,多次找我谈话,告诉我要加强政治学习,积极要求进步,我们几个知青亲切的叫他“阿昌”)他教我:右手扶犁,左手拉绳,当牛偏离直线时,要让牛往左一点,就拉一下绳子,要让牛往右一点就用绳子在牛身上打一下,同时对牛大声吆喝。那天我吆喝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去河婆看电影,散场时有人挡了我的自行车路,我竟不自觉的和对牛一样的吆喝一声,哈哈哈。</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多年后,“我会驶牛”是我在很多场合吹牛的话题。(刘建芝)</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忘不了在农科所的岁月,那是我们青春最好的年华啊,十几岁就从学堂走向社会,对一切都懵懂的,“知青”们、还有老场友们,在艰苦岁月中互相关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是最纯朴、真挚,金子换不来的友情……</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不管未来多遥远,成长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不管未来有多长久,都珍惜相聚的那一刻;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的知青年代】</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九七七年夏天高中毕业后,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知识青年下乡去农场,二是照顾父母留城待业;因为当时三个姐姐都已离家工作或下乡去了周边的农场,我还是选择了与大多同学一样的上山下乡。经八月三十一日揭西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九月十二日我和县城及棉湖镇的十位知青,来到国营揭西农场(当时与县农科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安家落户,人生开始了踏上社会的第一程。</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充满幻想、狂热和激情的年代,那时我们刚从童年少年走向青年,大家还是那么的天真,满怀豪情壮志,老人家那句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教导,让我们心潮激荡。我去农场下乡时只有十六岁半,老场员们对我们特别关心,把我们都当成“毛主席的好青年”,手把手地教我们犁田、播种、插秧、收割,做各种农业实验,农场的领导都带头下地干活,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虽然那时农场的工作十分辛苦、生活条件也不好,但我们心中却始终充满着希望。</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劳动之余,我们常常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整天无忧无虑。每周几个晚上政治学习结束后,几个年轻人就捣鼓着煮蕃薯、下面条宵夜,有时半夜还骑上单车带着大米到东风居委菜场换粄卷(斋肠粉),回来沾酱油吃。毎当农场杀猪之时,就是我们的庆贺之日,当我们端着满满一小碗的红焖猪肉,狼吞虎咽的饱吃一餐时,每个人心里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这些事情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傻,可它却是我们知青人生经历的一笔宝贵财富。</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们一走出校门,就投身于农场的广阔天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挨饥受饿,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短短一年多的农场知青生活,我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汗水,也收获了坚强、勤劳、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优良作风和品德。“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影响了我们一生,给我们烙下了一种印象,农场的知青职工们也结下深厚的友谊。</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九七九年一月,我和农场的四名知青战友一起,响应祖国的召唤应征入伍,自己的知青生涯也随之结束了。</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刘作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