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片来自网络)</p> <p>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p><p><br></p><p>小时候最盼年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裳穿,亲友串门,其乐融融。</p><p><br></p><p>眼下,没啥平时吃不上穿不起的,无人上门,电话问候一声,微信发个表情,就OK了。</p><p><br></p><p>总之,前半生整点啥就欢度年节了;现在甭管整啥,都找不着节庆的感觉。</p><p><br></p><p>本来,在年复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里,挑出几个日子,吃喝玩乐,换种活法,跳出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为了让人有个盼头,新鲜、幸福和满足。</p><p><br></p><p>物质贫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口腹之欲天伦之乐,足以让每个节日丰富多彩。现在可好,营养过剩不敢吃,也吃不出啥滋味;人满为患不敢行,也玩不出爽快劲儿。</p><p><br></p><p>怎么过节,成了问题。</p><p><br></p><p>咋回事?一句话就能说清:物以稀为贵。</p> <p>叔本华说:“一个人的素质要比他的财富更能给他带来幸福,但同获取文化相比,人们上千倍地更愿获得财富”。</p><p><br></p><p>愚人以为,钱能满足所有欲望,而事实上,感官追求不会带来长久满足,他不知道怎么度过闲暇时光,四处寻找新的感官刺激,最后被无聊所征服。</p><p><br></p><p>一般认为,知识、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是一种无止境地追求,不存在饱和麻木现象。可鄙人体验,其实差不离。</p><p><br></p><p>比如,晚上睡前听听莫扎特或孟德尓颂的小提琴协奏曲,柔和曼妙。然而,给予我的心理慰藉和滋养,却远不及“史无前例”的岁月中,与几支歌曲的偶遇。</p> <p>15岁参加夏收。天上布满星,就从麦秸地铺起身,踩着一溜溜田埂,下地割豆子。大亮了,回来洗漱,喝小米粥。</p><p><br></p><p>头年夏收,边走边打盹。想想后怕,犯迷糊跌一跤,头晚磨利的镰刃,森森闪着冷光。不过,这一年不会,都醒过来了。何故?</p><p><br></p><p>我们住的是生产队队部,紧邻播音室。为叫醒学生娃娃,放音乐,歌剧《江姐》里的“红梅赞”。迷迷糊糊,耳畔响起熟悉优美的音乐,大概都象我一样,屏息侧耳,心里泛起一缕久违的柔情。</p><p><br></p><p>都心照不宣,装睡,听完全曲,才意犹未尽动弹起身。走在星空下的田埂上,可能不少人心里还萦绕着旋律——我就这样。</p> <p>没人跳出来制止或事后告发,包括根正苗红一向激进的学生。白天干活,都闭口不提,似没这事。明知而不检举揭发,那就……</p><p><br></p><p>那是如火如荼的1971年。整整五年,耳中充斥的尽是高音喇叭里吼叫的口号声,音调铿锵旋律简单的语录歌,再就是样板戏。</p><p><br></p><p>《红梅赞》一类早被视为封资修的“靡靡之音”,批得杳无音踪——现在却是红歌。殊料在并不偏远的乡村,竟有人不识时务,以此毒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若有人较真,这位播音员(大半是年轻女性),怕要吃不了兜着走。</p><p><br></p><p>就这样,在那个收麦的十天八天中,我们享受了可遇不可求的天籁之音。一日之美在于晨。</p> <p>学校组织观看“反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边放映,一个女声现场批判。连长说“阿米尔,冲!”“呸!资产阶级下流低级趣味。”</p><p><br></p><p>批判声中,还是很享受地过了把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印象尤佳。文革中的歌曲,多用简谱的五个音阶,1、2、3、5、6,少用半音4、7或升降符。这首歌曲系塔吉克民歌味,多用半音、升降及装饰音,有一种格外的婉约曲致。</p><p><br></p><p>为了更好地“批判”,我想方设法又看一遍,就会哼哼几句了。挖防空洞,我在洞口拽筐吊土时,不自禁哼出声了。一个工人出身的同学立刻警觉,“好哇,你敢唱反动歌曲,我告老师去!”吓得我顿时清醒过来,极力狡辩:你听错了,我唱的是……急中生智,现编瞎哼两句。那女孩乐盲,蒙过去了。</p> <p>读高中时,社会松动一些,出来几首比较抒情的歌曲。有次去学校农场劳动,路上听到电线杆上大喇叭中李光羲唱的《北京颂歌》,一时间热泪盈眶。不是对革命首都的向往,纯为旋律打动。</p><p><br></p><p>上大学不久,听到一段交响乐,触动心扉。后来方知,柴科夫斯基的《悲怆》。再往后,耳边的音律乐符多样丰富,能被感染冲击的却少了。好象只有拉赫曼尼诺夫雄浑的钢琴协奏曲(第2号)中一段,还有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等。</p><p><br></p><p>麻木迟钝了?</p> <p>岁数大了,不再那么易感动情是自然的。也有例外——托乐斯泰晚年听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老泪纵横。</p><p><br></p><p>想来与精神需求的饱和或匮乏程度不无关系,这和“物以稀为贵”大致相似。</p><p><br></p><p>解读文学作品有个讲究,要还原到当时特定语境中,评说衡量其文学价值。时代变了,许多事此一时彼一时也。</p><p><br></p><p>如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现在的年青人看不出什么名堂,可对于那时的我们,却是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皆因思想观念大相径庭。</p><p><br></p><p>同理,在排斥柔情优雅的狂躁浪潮洗礼之下,人情人性被冲荡得生硬粗暴冷酷以至残忍,缺少心灵深处的温情暖意,干巴干涸,一片焦渴。此时,和风细雨的点滴滋润,自然贵如油、似甘霖般可喜可珍。</p> <p>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只有失却远去了,方觉其不可或缺的可贵,比如纯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滋养心灵的文化艺术之光之气之水,亦如是。</p><p><br></p><p>黑格尔哲学最重视概念,他认为最捉摸不定的首推“关系”。人们在思考事物时,总要将其放在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判断推理。我想,感知也是这样吧。</p><p><br></p><p>人生中某些难忘的记忆,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事情景,而是处在特定场合中。它予人的鲜明印象和强烈感受,是在背景的对比烘托下,被凸现放大了的某种晕轮效应。</p><p><br></p><p>彼时彼地富于感染冲击力的东西,此时此地可能平淡无奇,因为构成关联的诸多因素,今非昔比。</p><p><br></p><p>一句话,背景变了。</p> <p>今天嚼白面馒头的口感滋味,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不可同日而语,饱时不知饿时味。缺席状态中,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或在嘴头。</p><p><br></p><p>儿子上大学头两年恋家,每次临别情绪低沉,我用得与失的相辅相成开导:没有分离的痛苦,就没有相聚的欢乐,让我们为了相聚而分离吧。</p><p><br></p><p>与同龄人去听中国京剧院的样板戏选段专场。不是十年八个榜样戏早听腻了吗,不是动乱年代畸形的文化产物吗,怎么还兴致勃勃重温?</p><p><br></p><p>盖因其与我们的一段生命历程交缠不清,酸甜苦辣,五味杂糅,成了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青春之歌”,也是铭心刻骨屈指可数的旋律记忆。</p> <p>人们常将灵与肉、物质与精神作为对立范畴,探讨人的生存问题,只是出于认知和言说之便的理性划分,生命现象中二者实在是浑然一体难以割裂的。</p><p><br></p><p>现代哲学和文学,看到了这一点,特别强调生理和心理的相通共契。普鲁斯特卷帙浩繁的《追忆逝水年华》,一开头就点出,他能在漫漶不清的往事里,打捞“重现的时光”,就是从一块小点心浸入某种茶水所触发的熟悉味觉中,袅袅升起浮现出来的。</p><p><br></p><p>他不觉得世俗的追忆契机,会辱没心灵世界的高雅高贵。相反,他认为能钩起往昔时光的,正是与某种不经意的外部感觉(听、视、嗅、味、触)可遇不可求的再次偶合。而理性记忆是无济于事的。</p><p><br></p><p>也就是说,生命经历中的心理印痕,隐匿在某种生理感官的共存状态里。所以,我把此生难忘的几次音乐之声,套用“物以稀为贵”的大白话加以解释,不算是俗人之见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