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漫漫,修行在此间】

候鸟阿正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地时间:2020年9月29日</span></p><p>温哥华国际机场。</p><p>……</p><p>经历了数月的航班停飞,</p><p>到实行五个一国际航班规定;</p><p>从需要连续14天填写健康码,</p><p>到必须3天之内的核酸测试阴性报告。</p><p>耗时一个月为核酸检测绞尽脑汁,</p><p>今天终于手持报告来到了机场。</p> <p>在这金秋十月即将来临之际,</p><p>候鸟南飞。</p><p>再见了!温哥华。</p><p>……</p><p>这次困难重重的旅程再次告诫我们:</p><p>1、做计划一定要预设备案,</p><p>2、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p> <p>经过12小时的长途飞行,</p><p>北京时间9月30日14点39分</p><p>飞机顺利抵达南京机场。</p> <p>“祖国欢迎你回家”的标语着实令人感动。</p><p>南京机场人不多,在身着“全套防护”的接待人员的指引下,填表、做核酸测试、出关、取行李、排队上专门的大巴。前后几十分钟,绝对属于高效、快速 。</p> <p>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专车将我们拉到了镇江的一处隔离酒店。于是,开启了14天的集中隔离生活。</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日(隔离生活第一天)</span></p><p>今年的国庆恰逢中秋佳节,</p><p>电视里看到大江南北到处人山人海,高铁、飞机爆满,自驾车大排长龙,各旅游点、餐馆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p><p>……</p><p>而我在宾馆里房门不出,</p><p>过了一个清静安宁的中秋、国庆节。</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日(隔离生活第二天)</span></p><p>早餐送来了镇江特产:肴肉、锅盖面。</p><p>隔离期间的伙食真心不错,一日三餐顿顿丰盛,荤素搭配份量十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饥饿感。最大的担心是:14天过后体重明显增加。</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3日(隔离生活第三天)</span></p><p>搜搜网络、翻翻书,</p><p>盘盘核桃、打打坐,</p><p>平心静气</p><p>……</p><p>中国哲学智慧无穷。十四天的隔离恰好能让我静下心来,粗浅的学习一下“庄子”的相关论述,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也算是一种“悟道、修行”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4日(隔离生活第四天)</span></p><p>窗外下着雨</p><p>……</p><p>道,是宇宙的的本原,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天地如此,人生亦然。</p><p>《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写到:</p><p>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p><p><br></p><p>这段话说的是:</p><p>人生于天地之间,犹如骏马穿过眼前的狭缝,稍纵即逝。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自然而然地,便消亡了。由变化而生,因变化而死。活着的为之哀叹,人们为之悲悯。然而,死亡正是解脱了世间的束缚,扔掉了世间的羁绊。形渐释散,魂将离开,身也将随之而去,这就是归向宗本啊!</p><p><br></p><p>我理解其中的含义是:</p><p>光阴似箭,世事无常,一切源于无而归于无。人应顺随自然变化,看淡生死,不喜不悲,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此,方能到达至理,回归大道,完善人生。</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5日(隔离生活第五天)</span></p><p>电脑是个好伙伴。</p><p>如今有了手机和它,</p><p>想寂寞也难。</p><p>……</p><p>《庄子•秋水》中有言曰:</p><p>“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p>这句话告诫人们:</p><p>人与人是不同的,</p><p>对事物的认知和体会也是各异的,</p><p>不要主观臆断,</p><p>更不要把自我感受强加于人。</p><p>……</p><p>你又不是鱼,</p><p>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6日(隔离生活第六天)</span></p><p>有事没事洗个澡,</p><p>身体健康心情好。</p><p>……</p><p>《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写到:</p><p>“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p><br></p><p>泉水干涸了,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着,互相大口呼出气来取得一点点湿气,用自己的唾沫来相互润湿,还不如各自到江河湖海里生活,彼此相忘而自在。</p><p><br></p><p>我的理解:</p><p>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顺应自然。</p><p>由于环境突变,鱼置于陆地,这显然违背了鱼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这样的状况对于鱼来说是陷入凶境,在这困境中,鱼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故应该放弃执着,转变思路;而回归江河湖海正是顺应了鱼的天性,只有这样,鱼方能自由自在。</p><p>庄子以鱼例比,精辟表述了:“道”通其变的观点。</p><p>鱼且如此,何况人乎!</p><p><br></p><p>“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p>如今普遍将这句话引用在男女爱情的某种境况中,我认为这并不是庄子写这段论述的原意,而是后人的引申。</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7日(隔离生活第七天)</span></p><p>太阳照进了屋里</p><p>暖暖的</p><p>……</p><p>《庄子.天道》中提到:</p><p>“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p><p><br></p><p>这段话我的理解是:</p><p>善于静心思考的人能成为玄圣,而行动果敢的人可成为君王,无为是万物所尊崇的原则,保持自然素朴的本性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媲美。</p><p><br></p><p>这里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一下:</p><p>道家的“无为”,绝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所作为”。而恰恰是倡导人们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则来作为。“无为”用在治国理政上,便是提倡王道与天道相一致,要求君主不与民争,尊天理、顺民意,而不随性妄为。</p><p><br></p><p>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医学、审美、社会价值体系等方方面面都有深刻影响。其中,追求“自然朴素”,便是道家所遵从的审美和价值观的体现。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p><p><br></p><p>“朴素”是一种境界。</p><p>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越懂得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也就越素与简。</p><p>真可谓:</p><p>繁华三千终归零,</p><p>人世安得假作真,</p><p>淡到极致是朴素,</p><p>可以修得本真心。</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8日(隔离生活第八天)</span></p><p>与平日最显著不同的是:</p><p>除了行动受限外,</p><p>每天的饮水量大大增加,</p><p>也许这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反应吧!</p><p>……</p><p>《庄子·外篇·山木》中有一句名言:</p><p>“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p><p><br></p><p>庄子在此所言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坦诚和理解。互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这种交往在常人看来仿佛像白水一样清淡,但其内含的情义却纯粹而长久。</p><p>而小人则不然,他们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 表面看起来“甘若醴”(醴是一种甜酒),非常黏糊,但这与真情实感无关,维系他们交往的其实只是利益而已。</p><p><br></p><p>社会生态是复杂的,通常不是非黑即白、非君子即小人那么简单,如何交友?还看每个人自身的修为。</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9日(隔离生活第九天)</span></p><p>床头的墙面</p><p>是一幅印着双鸟戏荷的壁纸,</p><p>看上去还蛮别致的</p><p>……</p><p>人们常说的:人生如梦</p><p>这句话出自于庄子的《如梦之梦》:</p><p>“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p><p><br></p><p>人生就像短暂而虚幻的梦境,可如果这梦境不是梦呢?那么人生又该如何看待?就把它当做是梦吧。</p><p><br></p><p>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p><p>将人生比作梦,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人生在世,我们既是做梦的人,也是别人梦中的人。</p><p><br></p><p>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他常用一些寓言、故事,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后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0日(隔离生活第十天)</span></p><p>门口放了个红椅子和小桌子,</p><p>每当开饭时间,</p><p>服务人员将饭菜放在那里,</p><p>开门自取</p><p>……</p><p>《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言道:</p><p>“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p><p><br></p><p>庄子这段话行文优美,看上去似乎不难理解,其实不然。我查阅了一些解释后,觉得从字意入手会比较贴切。</p><p>知:通智;</p><p>闲:门框、框架的意思;</p><p>间:门缝、缝隙的意思;</p><p>炎:火、明亮的意思;</p><p>詹:琐碎、啰嗦的意思。</p><p><br></p><p>我这样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p><p>有大智慧的人,看问题从大处着眼,逻辑框架清晰,善于把握全局,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小聪明的人,则往往从小处着手,过分拘泥于细节,就像从门缝里看东西,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大智慧者的言论,如同熊熊火焰照亮夜空,听后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小聪明人的言论,琐锁碎碎、啰啰嗦嗦,听后让人云里雾里、不明就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1日(隔离生活第十一天)</span></p><p>“核”不离手,</p><p>这些天最受宠的</p><p>莫过于我的那对文玩核桃,</p><p>以至于包浆明显增加。</p><p>……</p><p>《庄子.外篇.田子方》有句名言:</p><p>“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p><p><br></p><p>这句话重点是怎么理解“心死”。</p><p>古人把“心”视作人的思维器官,因而,“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存在,凡是思想、情感都属于“心”的范畴。</p><p><br></p><p>现在很多解释,都把这句话归于情绪和情感层面。</p><p>将“心死”比作:心情沮丧、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不能自拔。</p><p><br></p><p>但我觉得,如果从道家的思维逻辑来分析,是否会更加符合这句话的原意呢?</p><p>道家提倡:自在、无为,主张思想自由,无拘无束。所以,我更倾向于将这句话归于思想和精神层面。</p><p>故,“心死”指的是: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而困住了,失去了思考和认知能力,导致精神上的崩溃。</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2日(隔离生活第十二天)</span></p><p>多亏带了Jason自制的咖啡包,</p><p>让我每天都能喝到正宗的mandheling</p><p>……</p><p>《庄子·杂篇·盗跖》中写到:</p><p>“丘虽不吾誉,吾独不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p><p><br></p><p>译成白话文如下:</p><p>“孔丘,你哪怕不来赞扬我,难道我自己就不知道吗? 而且我听人说,好当面奉承人的,也好在背后说人的坏话。”</p><p><br></p><p>《盗跖》是《庄子》中的一篇。</p><p>这篇文章中,庄子虚构了一个故事。</p><p>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p><p>(据考证柳下季比孔子大八十多岁,所以说庄子写这个故事纯属虚构),柳下季有位弟弟名叫跖,跖是当时著名的盗匪,佣兵千人,独霸一方,大家称他为“盗跖”。柳下季拜托孔子去劝谏他这位弟弟改邪归正,故事由此展开……</p><p>文中说到,孔子见盗跖时,先大大赞美了盗跖一番,接着劝盗跖改恶从善。盗跖大怒,他觉得孔子是不耕不织,巧舌如簧的虚伪之辈。于是说了上面这段话。</p><p><br></p><p>在《盗跖》中,庄子假借“盗跖”与“孔子”的对话,点出儒家礼教的虚伪性,阐明其道家:顺应自然的观点。</p><p><br></p><p>我阅后觉得通篇故事生动,“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尤其让人记忆深刻。</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3日(隔离生活第十三天)</span></p><p>阳光总在风雨后,</p><p>拨开云雾见彩虹</p><p>……</p><p>《庄子·齐物论》中道:</p><p>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p><p><br></p><p>这是一段有关辩证关系的哲学论述:</p><p>事物都有与自身相对立的另一面,事物也都有自身这一面;从另一面也许看不清事物的这一面,而从这一面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面。所以说:事物的另一面出自于事物的这一面,而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另一面。</p><p><br></p><p>结论是:诸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这在道家的“阴阳两极”概念中便能够充分体现出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14日(隔离生活第十四天)</span></p><p>今天解除隔离,</p><p>打道回府。</p><p>十四天,</p><p>一次难得而有意义的经历</p><p>……</p><p>最后,我用《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十四天的隔离生活:</p><p>“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p><p><br></p><p>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困难重重的。</p><p><br></p><p>回首望:</p><p><b>归程是艰辛的,</b></p><p><b>隔离是必要的,</b></p><p><b>学习是快乐的。</b></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华为手机mate10拍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传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