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博物馆

刘永明

<p>从吴山下来,我们走了另一条路。这次走对了,这是上下山的大道,很宽敞,路两旁隔不远就有引路标志。最让我兴奋的是我们误打误撞,竟然走进杭州的历史博物馆。</p> <p>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明曙光”之称的良渚文化就在这里升起,特别是吴越国和南宋建都杭州时期,留下丰富历史遗迹。这个博物馆展品中有国宝级文物:战国水晶杯、越窑褐彩青瓷汕灯等,展出的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共200余件,包括良渚时期玉石器、吴越石刻星象图等。能够有机会来这里参观一下真是我们的一大幸事。</p> <p>发锈的铜门,好象就是出土文物,如此的设计,马上让人觉得即将步入时光隧道。真是的,谁能想到,会在这里和杭州的历史靠近。</p> <p>博物馆的门前侧墙上镌刻着白居易的“忆江南”第二阙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咱没缘去寻桂子,也来不及去看钱塘潮了,只不过眼前的风物已让我同样发出“何日更重游?”的感叹!</p> <p>我记忆里,儿子从未参观过博物馆。这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不如城市人的地方。这次,我见他十分认真,仔细观看。心里觉得十分慰贴.</p> <p>如今的年轻人,除去历史专业的学生外,关心老祖宗的人太少了。他们也在高呼我们有辉煌的过去,但辉煌在何处却并不清楚,大多数只知有四大发明。据说有一位学子竟把缠小脚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多让人心寒!所以看到儿子专心审视这些无价宝,我没打扰他,只是尽量给他多拍几张。</p> <p>室内的灯光效果很好,你走到哪里哪里的灯就亮了,又方便又节约。那些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在这样好的环境中展示给后人,也是这些灵物的造化。</p> <p>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水晶制品,说是夜光杯。是战国时期的产物。1990年,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埋在地底一千好几百年,如同玻璃般的制品却没被土层压破,这不能不感谢当初的建墓工匠们,他们把坟墓建筑得如此牢固,最终,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许多无价宝。而那些“墓主人”却只剩下一堆残肢碎骨了!</p> <p>廊道中一排排尽是古籍。历史上一些具体的事件好多是从这些“古书”里找到的。这就如同我们平日写的日记、文章。待我们老去之后,后辈子孙有一天想知道爷爷、老爷爷、祖爷爷一生干了点什么事,翻一下他留下的文字就清楚了。不象我家的爷爷,他一辈子忙活,干点啥事一个字也没写,结果对他我至今一无所知,无疑,亲情也就淡薄了。这是很可惜的事。</p><p>这里的一大特色是“没灰尘”,如果问在中国哪个地方脱离“尘”世?答案应该是:博物馆。在那里除去搞历史的人偶尔去看看外,真是少有人迹。一些学校的领导们想起来了或会组织学生排着队去走走过场。也算是"教绩“。其实在所有的”利民“设施中,一个图书馆,一个博物馆都是最难建设的。政府要投入比公园、剧场、体育场等项目多很多倍的资金才可建成,但这样一个好去处却没有多少”顾客“,这不是值得全民族悲哀的事吗!</p> <p>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故居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p> <p>楼下大厅中,竖立一块硕大的广告牌,说这里是杭州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第二课堂?那第一课堂是什么?我想一定是一般学校所开的课堂,学的是前瞻的知识。而这第二课堂则让学子们回顾过去,只有对我们祖国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鼓舞斗志,勇往直前。看来这第二的排位也是相当重要的。</p> <p>就在离博物馆不远,又见一古迹,名曰“上八眼井”,这石条上写着:上八眼井凿于宋代,据……记载“宝月山下上八眼”一井八眼,四大四小,大眼居中,按四角形排列,小眼分别列于大眼两侧……各眼大小略有差异……井水清澈,深约十米,从不干涸。“后来查资料才知杭州原本还有一个《下八眼井》位置在吴山广场处,大概是修广场,填了。好在留下了这个上八眼井,妥善保护至今。</p> <p>我趴在井沿向下看,井壁笔直朝下,如模具塑成。下面确有井水,天光反射,闪闪发光。 但我实在搞不清,如为吃水,本可打一眼大一些的井,提水还方便,而且可用大桶。为啥不怕费事竟在同一个地方打了大小八眼井。井口直径还这般小?那四眼“大”井直径不过一尺,一般水桶都没办法放下去,放下去了却又无法摆动,如何取水?四眼小井更没法使用,它的直径不过五六寸,如果真有人投井寻短见都是贵贱办不成的,那些胖子就不用说了,只能容下一条腿,遇到瘦子,钻进去一个头,肩膀准被卡住!哈!</p> <p>看来我又是少见多怪了,原来杭州的井兴于挤着堆儿打,你看我在网上查到这里竟连着有十眼!哈哈,杭州人,怪哉!</p> <p>走下吴山,儿子为饱载收获而忘形欢呼:杭州啊,我们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