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阿婆的家织布》</p><p><br></p><p> 田开平</p><p><br></p><p> 中秋夜冷雨无月,晚饭后陪父亲聊天,话题照例都是往事,有头有绪,无边无际。不觉已过子夜,仍无困意,父亲敦促休息,便各自睡去。一夜无梦,天麻麻亮,被父亲起床的响动弄醒。</p><p> 窗外细雨如烟,山影朦胧,很具景致。突然有了想看看雨中故园家山的心思,便穿上衣服出门,到寨子对面山路上走走。烟雨中的村庄、房舍、山坡、树林,虽然都笼罩在雨雾里,却都熟悉,清晰,而且亲切。碰上早起劳你的乡亲,自然停下来聊上几句话,家长里短,下雨天晴,阳春收成,极有些“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味道。</p> <p> 回到屋时,父亲已在煮早饭。上楼到房间拆下被套枕套,准备带进城洗涤。整理床垫时,看到罩在席梦思外的白色旧卧单居然是家织布。看到家织布,立刻想起阿婆来。俯身细看,白色的卧单已经破旧,布面倒是平整光洁,经纬条理均匀。在拼接的线缝边缘,每一丈长位置浸染的红色标记仍然清晰可见(在牵布时每一丈长作个记号)。卧单有了很多补巴,有的补巴上重着补巴,还有几处破了洞。看到这接缝的针脚、补巴和标记,一股暖流涌进心田,头脑顷刻间被阿婆的样子和曾经的往事占满。</p><p> 我一直喜欢盖棉絮铺盖。不喜欢后来时兴的踏花被、羽绒棉、太空棉……这些盖在身上太轻薄,不贴身。我喜欢棉絮厚实,沉重,盖在身上实在,热和。一直感觉冬天在乡下睡觉远比城里热和。想必是阿婆亲手纺织缝制的家织布被里和卧单的原由。</p><p> 父亲做好饭上楼来,我讲这床卧单是阿婆织的家织布。他俯下身,用手扶摸着认真审鉴后说:不是,这纱络太细,又匀称,不象手工织的,可能是机子布。我指着红色的标记和筘面:您看,这记号,这二尺七的筘面,机织的布不需要打记号,而且筘面不会这么窄的。他再过细反复看,然后说:哎哟,真的哩,是你婆织的,可有点年成了啊。我说,四十多年了,真经用。他说,家织布好啊,棉布冬天热和,夏天吸汗,麻布透气凉快,现在都不兴了。</p> <p>牵布时在每一丈的位置染上一个红色或黑色的标记</p> <p>床单上的多重补丁</p><p><br></p><p> 阿婆是我看到过的我们乡下最能干的女人。她娘家在南方长城脚下苗汉区交界地带,但不会苗语。生于清末,生活跨越整个民国,是典型的旧式妇女。我知事起,没见过她到生产队集体干农活,只见过她耕种自留地。因为过度劳累,过早地驼了背。但她的女红我是见识过的,针线、纺织、编带、刺绣、缝纫无所不能,而且手脚功夫很受女人们佩服。</p> <p>筘是竹制的织布机上重要部件,织布时顺着经线撞击纬线</p> <p>买筘</p> <p><br></p><p> 女事中,尤以纺纱织布做得最多。纺棉纱织家织布的工序最为复杂,从棉花种植到做成衣服的过程极为繁琐漫长,种棉阶段播种、施肥、锄草、捉虫,没有农药时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收棉阶段摘棉果、晒棉果、剥棉花,有的棉果在树上成熟裂开时把绽放的棉花摘回来,在太阳下晒干水分。加工阶段摧棉花(去籽)、弹棉花、搓棉花。纺线阶段纺纱、扒纱(把线陀螺扒成一支)、酱纱、隔纱、约纱(绕成线团),接下来牵布,把一二十个约子线团上的线头集合成一长缕,作为布匹的经线。上机阶段绞“羊角”、递纵、过筘。另外再用小竹筒打扣子,制成很多小线陀螺,装进木梭子里,作为纬线,便可以坐上织布机编织布了。织成布后,反复漂洗暴晒把布漂白,送到染房染洗。如作<u>成</u>被面,先剪下几节拼缝成一条被面,送到印花的作坊印染,就有了印花布被面。染好的兰色的家织布,便可裁剪缝制衣服了。</p><p> 家织的麻布,也叫夏布,是用苎麻的纤维绩纤为线织成。从种麻、割麻、剥麻、漂洗、绩麻、绞团、梳麻、上桨到纺织经过十多道工序。绩成纱线后与棉纱的后续工序相同。苎麻纤维长,拉力好,皮光滑,织成布后面料光泽、透气、凉爽、耐湿。最适合作蚊帐和热天的衣服,通风透气、凉快清爽。</p><p> 家织布的棉布和麻布几乎可以制成所有的被服用物,身上穿的长衫短褂、里衣罩衣、衬衣衬裤、棉袄汗衫、毛巾头帕、腰带绑腿、围裙兜肚、和衫把片(把婴儿背在后背绑缠身上的布物)、布鞋布袜、布袋褡裢、蚊帐门帘、床上的褥子卧单,被里被面…… 从棉花和苎麻织成衣被的用途及过程能完全理解自给自足的涵义。</p> <p>湘西苗区的老人仍然习惯穿家织布缝制的对襟衣、胸襟衣。</p> <p>棉布制作的头帕</p> <p>棉纱编制的花布带</p> <p>妇女用扒片把幼儿背在背上</p> <p>棉布缝织的袜子</p> <p>家织布缝制的围裙</p><p><br></p><p> 从棉麻到布,车转纱出,飞梭走线,丝丝缕缕,朝朝夕夕,成之不易。阿婆对她的家织布格外珍惜。镇上有缝纫机缝衣店后,缝制衣服比自己裁缝便捷。为我们兄弟姐妹缝制新衣,便在赶场时背上一梱家织布,把我们带去缝纫店,量身定制衣服。裁缝师傅用大剪刀剪下的边角废料,一点不剩的捡回来,大块布条留着以后作补巴布,小块布条用作粘鞋底。离开裁缝店,就对我们讲:一圈一转手都纺酸了,一丝一缕眼睛都看瞎了,一梭一飘腰都弓驼了,天难地难织成布,裁缝师傅一刀一刀剪得我心痛。</p><p> 阿婆既勤劳又节俭,会持家。家里的被服洗涤拧干后,她都用米汤浸泡上浆。一是收拢棉纤维,形态变硬经穿,不易松纱走型。二是保护衣服布质,泥尘油污不易浸进,弄脏后用水一泡,外层米浆融解,污物自然脱落,保持颜色不变。</p> <p><br></p><p> 早些年代,男女青年结婚。女方准备铺盖面子,男方准备棉絮和铺盖里子、卧单、蚊帐。过门前一天棉絮、铺盖里子和猪肉、酒、烟、糖送到女方去。女方请子女双全的妇人绽好被面,随嫁妆一起抬回男方。男方请女双全的妇人铺到婚床。阿婆一年一年不停的纺,一匹一匹不断的织。不只一次地说:你两兄弟命苦,很小就没了妈。我乘着现在眼睛还看得见,手脚还利索,赶紧帮你两兄弟接嫁娘需要的铺盖里子、卧单、蚊帐都准备好。哪天我脚一伸不在了,你们没有这些就要受难。唉,你妈也是,眼睛一闭土里一睡哪样都不管了。把你们留给我来操心!阿婆终于为我和弟弟备足了接嫁娘用的铺盖里子、卧单和蚊帐,终于没能等到我和弟弟接嫁娘,便走了。</p><p> 我出门进城做事后,与父亲商量,把阿婆留下的家织布分成两份,给弟弟一份,我留一份。从乡下搬到凤凰,从凤凰搬到吉首,每隔一段,翻出来看看,敞开晾晒,防止发霉。这饱含阿婆汗水和情感的东西,一直承载着对她老人家的念想。</p> <p>苗家人缝制的对襟衣裁剪讲究,做工精细,穿在身上非常合身、舒服</p><p><br></p><p> 我喜欢家织布,年轻时专门做了一件未经染色的白家织布对襟衣。在长沙、武汉读书都带了去,每每穿上,在人群里特别显眼,很多人觉得我行为古怪,不可思议。这件衣一直到穿烂不能再穿。</p> <p> 贫困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大商场专卖店里高密度针织品及高档名贵成衣琳琅满目,我也曾拥有过西装夹克,拥有过真皮真丝,拥有过羊绒鸭绒,而唯有家织布对襟衣温暖、合身、舒服的感觉和印象最为深刻,最让我留恋。我正在访一个传统制衣的老裁缝,想用阿婆留下的家织布重新缝制一件传统的七颗布纽扣、手肘处缝接衣袖筒的对襟衣,经常穿在身上,温暖我身,温暖我心,温暖我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