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哲学

安阳陈永胜

<p>  苏轼的人生哲学</p><p><br></p><p>  </p><p>  一</p><p>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人里面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人物,堪称“千古第一文人”!</p><p>  他诗画双绝。其诗亦狂亦婉。狂放如高山雄奇、江河奔流;婉约起来百转愁肠、欲罢不能。其为“湖州画派”始祖,画风大胆、不拘形式。</p><p>  他是散文大家。他使新的古文运动创造性地得到发展,一改当时盛行的雕章丽句的四六时文,提倡明快畅达,朴实浑厚,文从字顺的文风;其作品腾踔灵动,“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被称为“欧苏”。</p><p>  他是书法大家。其书风绵里藏针,笔形丰腴酣畅,为“苏黄米蔡”四家之首。</p><p>  他是心怀慈悲的“法官”,主张“慎罚而厚赏”,在他任内废止了“剥皮揎草”的残酷刑罚。</p><p>  他视百姓如好友,悲天悯人,被誉为“爱民模范”。他懂“民心、民情”,更懂应急管理,能妥善处理洪灾、瘟疫等突发事件。</p><p>  他是个地道“吃货”。他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饼”、“菊花鱼”,“烤羊蝎子”(被岭南人称为烤羊蝎子之父),至今蜚声国内。</p><p>  他是个酿酒工程师。自创“罗浮春”、“万家春”、“桂花酒”,还有独家配方“蜂蜜酒”。论酿酒技术,估计苏轼谁都不服,被世人称为“酒仙”。他诠释了什么叫“酒仙”?不仅仅只是说你能喝酒,你还得会酿酒,这样的标准,谁敢称“酒仙”?</p><p>  他还是水利工程师。疏浚西湖,苏堤就是人家修的,三潭印月也是人家设计的。</p><p>  他生性诙谐幽默、爱开玩笑,很多成语如“河东狮吼”,皆出自其口。</p><p>  他横跨各个领域,皆有建树且独领风骚!至今无人可及!</p><p>  他乐天知命,潇洒自如,参透了人生道理和自然奥妙。</p><p>  他旷世奇才、刚正不阿、随遇而安、不屈不挠,品质如高山巍耸。</p><p>  还是林语堂总结的更为精妙:</p><p>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p><p>  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同样有着中国传统文人致命的弱点。</p><p><br></p><p>  </p><p>  二</p><p>  说起苏轼的人生转折,首先要从“乌台诗案”说起。因为这一案件对苏轼一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p><p>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p><p>  乌台诗案发生时,苏轼四十二岁,时任湖州知州。他看到王安石的“青苗法”在推行中走样,伤农事件不断,便向宋神宗上书,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p><p>  但当时的背景是朝中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斗争激烈。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p><p>  改革派必然强力推行其政策,保守派必然强烈反对,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现象。但衡量改革的标杆只有一个:只看受益者是谁。所以,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人的忽悠。</p><p>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安石的变法是有益于国家和老百姓的。</p><p>  多谈一点,从受益者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p><p>  一是只国家受益,也叫“霸道之术”。其结果老百姓遭殃,少数贵族利益也受损。如商鞅变法。</p><p>  二是国家、百姓均受益,这叫“救国之术”,国家处于危局、贫弱之际,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如王安石、张居正变法。</p><p>  三是只为少数人好的改革。</p><p>  变法正值风起云涌之际,统治者自然听不得任何异议,你苏轼不唱赞歌,还来提意见,不收拾你收拾谁?</p><p>  任何时代都有专门整人的人。一封检举信后,苏轼便落在御史台狱受审,被逮捕了。</p><p>  被召进京途中几次欲跳河自杀,苏轼也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豁达、洒脱。</p><p>  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p><p>  当时因新法受挫而“裸退”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p><p>  于是苏轼才得以释放,被贬黄州。</p><p>  患难识人心。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一见面,泪如雨下:好人哪!</p><p>  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前嫌尽释。</p><p>  经历了生死,苏轼性情大变。</p><p><br></p><p>  </p><p>  三</p><p>  经过劫难后的苏轼大彻大悟,人生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p><p>  先看他的词,第一首:</p><p>  《念奴娇·赤壁怀古》</p><p>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p>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p>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p>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p>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p>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p>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  何等的浪漫与潇洒!</p><p>  我们再看一下他刚入仕时的作品:</p><p>  和子由渑池怀旧</p><p>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p>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p><p>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p><p>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p><p>  诗中充满了对前途未知的恐慌和担忧!</p><p>  二者比较,似乎发现了什么。</p><p>  是的,那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他身上彻彻底底复活了!</p><p>  同时也表明苏轼由“儒家的入世”开始向“道家的返朴归真”式的转变。</p><p>  称苏轼为哲人,一点也不为过。</p><p>  因为他将自己的生活放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去加以总结和概括,并得出了最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东西来展示给我们。</p><p>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我们提供了处世的方法和行动准则,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性格气质!</p><p>  可惜的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文人气节,被后来的满清生生地打断了脊梁,至今直不起腰来。虽然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局限性。</p><p>  既使他们却身处逆境,也能时刻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p><p>  既使他们粉身碎骨,为了自己的节守和理想,也会再所不惜!</p><p>  接下来说说王安石被罢相后。他的另一个政敌早都虎视眈眈、跃跃欲试了,他就是司马光。</p><p>  他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了。</p><p>  本质讲司马光也是个好人,道德君子。他和王安石惺惺相惜,可唯独政见不同,这可是要了命的事情。</p><p>  论从政的能力,王安石是远远高于司马光的。这里不作阐述。</p><p>  王安石变法毁于腐败的吏治,司马光则矫枉过正,政治作为太过一般。但其写的《资治通鉴》一书,水平确实高,被称为帝王教科书;可惜的是教书易,实践难。在治理国家上,他一点都没用上。</p><p>  按说,依中国历代王朝的处理不同政见者的手段,那都是非得置对方于死地不可。可二人不同,都出于公心,而无私怨,只是境界和能力各异。</p><p>  司马光上台后,立即废除新法。王安石闻听,悲愤不已,引发了背上的疮毒,含恨而去。</p><p>  可令司马光未曾想到的是,他昔日的“铁杆盟友”——苏轼却站出来反对他!</p><p>  苏轼老跟“一把手”唱反调,也不是一次了。</p><p>  为何反对?因为苏轼在颠沛流离的外放期间,亲身体验到了新法的好处,从而发觉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偏执与保守。</p><p>  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p><p>  其实,甭说是在过去封建专制社会,就是在如今也是如此:无论企业或官场,领导人大都不喜欢正人君子,因为他们太讲原则了,不好驾驭,用起来极不顺手。</p><p>  苏轼是个艺术家,还是个技术型的。自然不会见风使舵、左右逢源。</p><p>  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该具有的优秀品质!</p><p>  可是这一切的背后,却是苏轼沉重的人生磨砺和辛酸的心路历程后所做出的艰难抉择。</p><p><br></p><p>  </p><p>  四</p><p>  评判一个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p><p>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儒学复兴时期,这种复兴的明显特征就是整个社会表现出强烈呼唤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回归。</p><p>  代表人物应首推范仲淹。</p><p>  范仲淹大苏轼四十八岁,二人并无交集,但对苏轼的思想影响极大。</p><p>  老范当时振臂一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激起了无数读书人的家国豪情。</p><p>  堪称“精神领袖”。</p><p>  所以,北宋的很多文人士大夫多具政治改革热情,希望通过改良或变法使“富弱”的大宋能有所起色。</p><p>  于是乎,涌现出了一大批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等爱国文人,他们写了大量议论时政的文章和诗歌,充分体现出“有为而作”的经世致用精神。</p><p>  任何人议政往往都是有风险的,不仅仅只是文人。</p><p>  那时,正值王安石“熙宁变法”,保守党受打击。</p><p>  苏轼赫然在列。</p><p>  后来,保守党代表的司马光上台,一举推翻了新党的所有改革,史称“元祐更化”。他们又开始打压革新派。</p><p>  苏轼这个倒霉大叔,依然在打击行列。</p><p>  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之下,苏轼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p><p>  被打击的文人仕子在政治运动中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宦海沉浮,对社会充满了失望和痛苦,精神极其压抑、悲愤,内心是哇凉哇凉的。</p><p>  此时,他们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慰藉!</p><p>  那么道家就是他们的不二选择。</p><p>  道教与中国文人有着天然的、无界限相通之处。</p><p>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出发点就是“救世济民”,但引起了统治者担心,历史上也屡遭打击,而佛教则不同,他走的是“上层路线”,至今兴盛不衰。</p><p>  道教大概经历了三次“变形”后,才开始了以“修身养性”为主的根本性的转变。</p><p>  苏轼自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那就是“身心”与“自然”的融合,成为“真人”、“至人”,回到生命的自然状态。</p><p>  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了苏轼此时的心境:</p><p>  </p><p>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p><p>  竹杖芒鞋轻胜马,</p><p>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料峭春风吹酒醒,</p><p>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p><p>  回首向来萧瑟处,</p><p>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p><p>  “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了其人生的真实写照!</p><p>  也是他最为洒脱、豁达的一首词了!</p><p>  读来,不觉让人心生悲凉。</p><p><br></p><p>  </p><p>  五</p><p>  纵观苏轼一生,其人生观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但综合起来基本上就是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的糅合。</p><p>  当然,其思想的形成与其早期经历有着重要关系。</p><p>  他经历过生离死别、宦海沉浮、爱情亲情及远离故土的乡情;从事过基层工作,人情世故、民俗野趣,美味珍馐,皆是其所爱,三教九流接触颇多,人生阅历甚为丰富。</p><p>  因此,他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思想。</p><p>  由最初儒家积极入世思想转入释老庄禅之出世的逍遥旷达,到后来三家兼具的过程。</p><p>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p><p>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封建文人,苏轼的缺陷自然也是明显的。</p><p>  一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软弱性。</p><p>  封建社会下的知识分子大都依附于统治阶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只会“反贪官而不会反皇帝”。</p><p>  二是苏轼缺乏政治远见和高超的执政能力。</p><p>  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一点。</p><p>  三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p><p>  他们对纷繁复杂世事往往采取的都是回避的态度,缺乏斗争经验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p><p>  四是知识分子的虚伪性。</p><p>  主要是看他们在仕途上走得是否顺利。顺利时,什么道家、佛家都会统统扔在一边;当仕途受挫,转眼又是一副清高的嘴脸,道家佛家还得捡回来。</p><p>  当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古人不能求全责备。</p><p>  每个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都缺乏一种超越于那个时代的眼光。</p><p>  但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苏轼的耀眼光茫:德才兼备,对国家无比赤诚,对黎民无比关心,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怜惜祖国的一草一木!</p><p>  怎么盛赞苏轼,都不为过! </p><p>  最后以钱穆老先生的评语作为结束:</p><p>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