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p><p>艾灸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因此,它能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p> <p><br></p><p>作用原理</p><p>《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又《灵枢·禁针篇》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蓄血、血塞,故宜灸之。”《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云:“若要安,三里常不下。”明朝《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作用,还可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灸法是利用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新针灸学》云:“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因为通过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利用这种热力作用,透入人体肌肤里面而产生的刺激,能促使血液循环通畅而收治病和保健之效。又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作用,又“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尤著。所以通过艾灸就能达到治病、预防、保健的目的。</p> <p>功能效用</p><p>临床实践证明,灸疗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功效显著。因所用灸法、灸材和施灸穴位不同,其功用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p>1.调和阴阳</p><p>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p><p>2.温通经脉</p><p>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因此,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p><p>3.行气活血</p><p>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p><p>4.温阳补虚</p><p>补中益气《灵枢·官能篇》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导作用。如灸百会穴即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p><p>5.回阳救逆</p><p>《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伤寒论》有“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7壮”等条文均为热性病过程中阳气虚脱的危重证候用灸法治疗的论述,可见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临床上对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用灸法疗之,能达回阳救逆之功。</p><p>6.防病保健</p><p>强身益寿人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天。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如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延缓衰老、强身益寿之功。</p><p><br></p> <p>艾灸的适应症</p><p>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p><p>2、外感风寒表证与中焦虚寒;</p><p>3、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p><p>4、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 </p><p>5、外科疮疡初起、乳痈初起,各种痛症,疖肿未化脓者,灸之可消瘀散结、拔毒泻热。对于疮疡溃烂久治不愈,灸之还可以促进愈合、生长肌肉;</p><p>6、气逆上冲的疾病;</p><p>7、防病保健;</p><p>8、美容养颜。</p> <p>艾灸作用的禁忌</p><p>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p><p>2、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破溃,不宜愈合,甚至影响关节功能;</p><p>3、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重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间不宜过长,灸量不宜过大,以防晕灸。</p><p>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