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p><p> 良好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良好的复习,可以加深知识记忆。</p><p> 预复习合并,更可以促成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前预习的原则和步骤</b> </p><p>首先,我们来讲讲预习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步骤。</p><p>1. 先选薄弱学科进行预习</p><p> 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尝试先预习后上课,建议先选两门自己学起来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p><p> 有了经验,知道怎么回事以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p><p> 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可能会适得其反。</p><p> 因为这样容易导致时间不够用,学习起来比较紧张,质量也不能保证。</p> <p>2. 合理安排每天的预习时间</p><p>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比较深。</p><p> 如果新课难度大,就多花时间预习,难度小,就少花时间。</p><p> 建议选择那些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p><p> 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周末空闲,集中预习下周要讲的内容,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p><p><br></p><p>3. 在当天作业完成之后再预习</p><p> 一般来说,预习的重要程度,是比不上当天的作业和复习的。</p><p> 所以一定要在作业完成,简单复习、思考过后再预习。</p><p> 合适的预习深度是重温有关的旧知识,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问题和思路;找出不明白和之后需要深入学习的问题。</p><p><br></p><p>4. 明确细化预习时的步骤</p><p> 预习时,总的任务是有选择地读教材,了解大致内容,识别重点难点,为新课的顺利学习提前排查障碍。</p><p> 具体步骤就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p> <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针对理科学习,建议做到以下4点:</span></p><p>(1)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理解新的概念和定理。</p><p> 如果有工具书,可以结合课本和工具书提前了解。</p><p><br></p><p>(2)<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span></p><p> 尝试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之后在课堂上,老师讲到相关内容时要格外注意听讲,若还是不懂,记得举手提问或课后交流。</p><p><br></p><p>(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新知识基本了解后,简单回顾这一单元这一章节的内容。</span></p><p> 主动思考这些知识有哪些内在联系,和原来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p><p><br></p><p>(4)如果还有余力,可以提前把后面的练习做一做,<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不会做的就先记下来,等上课时重点听讲相关内容。</span></p> <p> 针对文科学习,可以<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牢记听、看、读、做、思五位一体</span>,下面以语文为例:</p><p> 听,一般是听录音,或者是听别人朗读,从中感受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p><p> 看,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p><p> 读,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读准字音,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理解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p><p> 做,读完之后,尝试解答课后的练习题。</p><p> 思,这是贯穿于前面四个环节的重要方法,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之后,记得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后复习的注意点</b> </p><p> 有了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上的认真听讲,基本能保证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p><p> 只是,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想牢牢锁住新知识,别忘了我们还有一把利器,那就是课后复习。</p><p> 听完课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养成有计划的复习习惯,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span></p><p> 和课前预习一样,复习时也要平衡好各门功课的关系,重点抓住自己的薄弱学科,切忌各科平均用力。</p><p> 而与预习不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复习时还要注意及时、系统、查漏补缺、效果监测这四个方面</span>。</p> <p>1. 及时复习</p><p>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对新知识要“趁热打铁”,学完后抓紧时间复习和巩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写完作业再看看书,理一理知识脉络。</span></p><p> 复习的次数要先密后疏。刚学过的知识,复习的间隔时间短一些,随着记忆的加深,间隔时间可以越来越长。</p><p><br></p><p>2. 系统复习</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考之前,再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span></p><p> 从内容上看,<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每节课进行及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归纳总结。</span></p><p> 系统复习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描绘出知识结构,总体把握知识网络。</p><p><br></p><p>3. 注意查漏补缺</p><p> 复习更重要的,就是查漏补缺。</p><p> 对于一知半解的疑点,不可轻易放过。<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平时作业要注意订正纠错。将错题再做几遍,再分析几次,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span></p><p> 对于已经吃透理解的知识点,就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p><p><br></p><p>4. 复习效果监测</p><p>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过的知识有些会淡化、模糊。到底各环节的内容掌握得如何呢?</p><p> 这时候就<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需要进行效果监测,比如周练、月测、单元过关练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等。</span></p><p> 这些小考大考,其实本质都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暴露问题。</p><p> 所以,<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不要害怕平时的检测,因为这能帮助自己找到犯错的地方。平日里及时补救后,大考中就能避免失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个实用的复习方法</b> </p><p> 前文提到,复习其实比预习更重要。既然那么重要,那就再为大家盘点3个非常实用的复习方法。</p><p>1.纠错整理法</p><p> 面对错题,不管你是粗心还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好每门科目都建立起独立的错题集。</span>这样在大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就是重点复习对象,可以帮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p><p><br></p><p>2.睡前记忆法</p><p>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记东西的效果最好。</p><p> 早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但是晚上一定有。</p><p> 临睡觉前,建议把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系统地在脑中过一遍电影。这样花费不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很好。</p><p><br></p><p>3.间隔记忆法</p><p> 集中复习的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疲倦,从而降低记忆效果。</p><p> 所以,建议采用间隔记忆法,即每隔一段时间,再重温一遍知识。</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记一个新概念时,一次背十遍的记忆,可能不如每隔两小时背三遍。</span></p><p> 不过要注意,间隔不宜过长,比如今天背一遍,下周背一遍,那效果可能就不好啦。</p><p><br></p><p> 总而言之,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非常有用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应该保持的好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