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老爷子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我在秭归县龙江公社桂林一队遇到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刘心宁在这里抓拍的,照片中几位农民正围在一棵挂满橙子的果树旁交流经验。那一刻,仿佛时间凝固,勾起了我一段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秭归的长江两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柑橘的生长。这里的人们把柑橘树当作“幺儿子”,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秭归县却因为人多地少、山多田少而被戴上了一顶缺粮县的帽子,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人们不仅“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甚至一度出现了毁柑种粮的现象。1976年的大冻灾更是雪上加霜,全县的柑橘树和产量大幅减少。</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后,秭归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宜粮则粮,宜柑则柑”的农业发展方针,并制定了“四定一奖”政策,鼓励凡适宜种柑橘的地方大力发展柑橘。同时,他们请来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知名柑橘专家章文才教授及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引进了脐橙在全县推广。到了1980年,全县的柑橘挂果树恢复到了42000多亩,当年获得了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章文才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经常来到归州、香溪、新滩、郭家坝等柑橘集中产区,进行调查和技术指导。章教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亲自带领学生们在现场实践,培养选育新的柑橘品种。桃叶橙就是在这期间由章教授带领团队选育并命名的优质柑橘品种。</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我和章教授一起走访桂林一队,他耐心地向周围的农民讲解柑橘树的种植技巧,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章教授的授业精神和俭朴作风让我深受感动,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有幸前往章文才教授家中采访他。那时的章教授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对柑橘事业充满了热情。他告诉我,秭归的柑橘产业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在那次采访中,我还见到了两位女士,她们站在一棵挂满果实的柑橘树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年,桂林一队的柑橘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成为全县第一个户均产万斤柑的先进典型。</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作为《宜昌报》的驻秭归县记者,见证了秭归从“毁柑种粮”到“宜柑则柑”的转变。当新华社记者来秭归采访时,我极力推荐他去桂林一队,并陪同他一起采访。我们抓拍了那张喜摘柑橘的照片,我还在《宜昌报》上发表了一则《桂林柑农的笑声》的现场小故事,记录了那段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翻看这些老照片,那些温暖的回忆便涌上心头。柑橘树不仅改变了秭归的经济面貌,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一份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