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米的妈麦的娘

<p>铁道兵五七五二部队学生十一连50年纪念</p> <p>&nbsp;&nbsp;&nbsp;&nbsp;纪念三线五十年,熔炉淬火学兵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刘蒲菊</p><p>时光荏苒瞬间五十年。隔着厚重的历史回首往事,什么都渐渐模糊淡忘,唯独修建襄渝线的青春岁月,白发苍苍也无法忘记,因为那酸甜苦辣的记忆,已经鬼斧神工般雕刻在心田,融化在血脉里。那不是用手中沉重的笔,用腹中少得可怜的墨水所能写出来的轻松故事,乃是载着119位牺牲亡灵的沉甸甸责任,穿透时光隧道,返回到七十年代初那魂牵梦萦的学兵连,再现当年那悲壮的血色年华......</p> <p>夏天来到了陕南,又到了和蚊子蠓子血刃的高温季节,这些可恶可憎的吸血鬼,简直是学兵的天敌,</p><p>它们毫无怜悯残忍的对学兵稚嫩的肉体展开进攻。冬天没有痊愈的脓包烂腿,又开始溃烂,淌着血浓,又痛又痒。有时真恨不得抓起挺机关枪,突突光这些该死的蚊虫。</p> <p>1972年的夏天,我们这些柔弱的69/70级初中毕业生,已经在艰苦卓绝的三线战场,磨练成一个似钢似铁的战士。那令现代青少年无法想象的极限劳作,极限疲劳,极差难以果腹的伙食,饥肠辘辘的煎熬,超越死亡的苦,对学兵来说,犹如学生上学,工人上班,农民种地一样平常。祖国需要我们,(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呼唤,让我们义无反顾小丫扛大旗,用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坚强承担起部队下达的各项施工任务。</p> <p>连队简介:5752部队直属十六中队学生十一连( 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1连) 全连175名学生,由西安市3中、20中69级学生组成。1970年8月20日从西安市3中出发,21日到达石泉.隶属于后勤部储备库直接指挥,授以代号“5752部队16中队学生11连。先后在石泉、汉中十八里铺镇、西乡马鬃滩、安康恒口铁道兵2师转运站,承担所有物资的装卸、转运工作;期间被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授予”誓顶西线半边天,英雄学生11连”的装卸连。1973年4月16日全连退场安全返回.</p> <p>半世纪后的重逢,</p><p>半世纪后的握手与拥抱</p><p>我们已白发苍苍,</p><p>有多少使人动容的画面!</p> <p>⬇️我们50年后重逢视频,半个世纪后的拥抱,场面感人!感谢这次组织者给我们相聚的机会!</p> <p>由风度翩翩的司捷先生担任今日的主持,</p><p>有感慨、有怀念、有追思!</p><p>祖国今日的繁华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奉献,</p><p>怀念我们曾今一共奋战的27位已逝去的战友,如今我们都已是两柄白发,让我们一起为27位逝去的战友默哀吧!</p> <p>我们十一连是最棒的,明天会更好!</p> <p>全体人员名单(全连179人)</p><p>指导员:罗宗清 连长:苟英豪 副连长:郑佐文 司务长:张文华</p><p>陈建安 王广运 邢复和 史福兴 韩钢 王鸿喜 牛保朝 高建军 张焕篪 徐瑞生 李希哲 苏定坤 郝克礼 甘竞南 高嘉斌 张和平 贺运才 刘建中 王修中 李国有 何书斌 胡裕安 陈平安 曹长发 贾宁 孙宝林 司改宪 李建勋 曹信德 李景森 王长胜 魏太液 张西安 闫建华 路顺岭 屈建国 赵西明 李胜勤 李德安 雍树恩 郭晓明 蒋长钦 刘广平 石长法 信树建 蒙胜利 杜随虎 王伟 闫银生 吴新建 解宏如 郭民生 许斌州 刘新胜 王德顺 刘成毓 王勤生 沙援朝 孙永卫 岳彩生 郭建英 尹川玉 王培通 曹辉 赵安民 杨进茂 杨建政 刘西安 韩习武 李启中 孙长安 李强 权新民 李会生 安健 孙生学 赵世安 胡居成 王胜利 叶维克 孔亚东 张立安 李栓劳 曹民生 金宏昌 王国计 肖炳文 郑根锁 王博 支长安 折朋江 尹天明 樊建锁 邓允停 严和平 王兰元 杨宝民 刘子欣 周静文 李西安 成喜才 姚广保 司捷 谢爱学 董恩钊 任永汉 李学俊 杨凯 韩光荣 安永林 潘云成 高峰 徐二宝 赵海潮 禹贵明 杨朋林 顾长江 赵大文 尹宗建 张更臣 崔孝勤 昝普选 樊孟熙 曹阿龙 张新发 李超 牛文忠 李栓成 刘丁 付东坡 王益生 朱利群 刘京生 孟宪浩 李庭瑞 赵建国 卢建都 闫有生 姚轩利 童自泉 张栓民 高立秦 肖保安 隋博山 蔡增武 王庆 廖佑亭 曹永军 黄广运 周进力 刘吉明 段保国 王亚农 王开兴 任永强 王新民 刘义民 魏佰顺 王三奇 李德顺 白小平 李宝光 张春亮 郭策 刘丁强 许龙 魏季荣 李兰州 侯玉德 王俊海刘宝民 李顺保 梁建奎 张西援 梁万德</p> <p>三线学兵连大事记(三线建设期间)</p><p>标签:&nbsp;襄渝铁路&nbsp;&nbsp;&nbsp;三线学兵连&nbsp;&nbsp;&nbsp;三线学生连&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1970年6月10日,陕西省革委会、省军区联合发出《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nbsp;》,“通知”宣布成立“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通知决定:“从1969、1970届中学毕业生选调16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15%),作为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干部,参加施工。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p><p>1970年8月中旬,由西安市所属各中学选调10000余名69届初中毕业生,组成60个学生民兵连队(其中男子连51个,女子连9个),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依次编排序列号为“学生民兵第1连至第60连”。分别配属铁2师(紫阳)20个连队,铁10师(旬阳)20个连队,铁11师(安康)20个连队。自8月17日起开始陆续进场,成为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一支特殊的参战队伍。</p><p>1970年11月26日,陕西省革委会召开了陕南地区三线建设问题座谈会,会议决定襄渝线陕南段今冬明春共上民工十二万人,学生三万人。</p><p>1970年12月下旬,西安市革命委员会城市人口下放疏散办公室于1970年底,组织17人的慰问团,对西安市参加三线建设的一万名知识青年进行了慰问。慰问团是在市革委会统一组织、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有市、区县革委会工作人员、学校工宣队、教师和革命家长代表参加。</p><p>1971年1月25日,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下发《关于抽调民兵、学生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各县抽调800名学生组成学生民兵连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p><p>1971年2月6日,西安市核心小组办公室在《关于动员青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决定》一文中指出:“一、据省指示:由西安市动员一万名青年支援三线建设,条件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十六岁至二十五岁,女青年可占20%.二月份动员,三月份走。市核心组同意下放办的动员计划。分配各区(市、县)的动员数字为:东风区3200名,红卫区3100名,向阳区2800名,咸阳市850名,郊区370名,东红区130名,长安县50名。”</p><p>1971年3月,2107指挥部和铁道兵从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地区、铜川市、渭南地区等五市区的70届初中毕业生(有一小部分69届初中毕业生)以及社会青年中招录了15800多人,组成81个学生民兵连队(其中男学生连64个,女学生连17个),2107工程陕西建设指挥部序列编号为“学生民兵第61连至第141连”。主要配属于铁10师(旬阳)和铁11师(安康),自3月初起,各学生民兵连队陆续进场。</p><p>(至此,141个学生民兵连队全部组建完毕。共有25809名初中毕业生及部分社会青年。省市抽调有一定野外工作经验的地方干部共380名同期委派到各学生连队担任领导职务)</p><p>1971年6月24日,驻扎在安康县岚河镇大沙坝的5852部队学生6连营地发生大火,营房全部烧毁,20多人烧伤,其中7人重伤,2107指挥部紧急调运飞机将重伤员转运西安治疗,李群弟战友经抢救无效死亡。</p><p>1971年9月7日。驻扎在紫阳县洞河镇月池台村石门沟的5806部队学生3连在小米溪隧道抢险中,张重学、翁西民两位战友因塌方死亡。</p><p>1972年6月17日,驻扎在安康县流水店镇唐家湾的5851部队学生17连在枫树垭隧道施工时发生塌方,2排长吴南在千钧一发之时,奋力推开一名战友,自己却被巨石压下而英勇牺牲。1973年3月5日,陕西2107工程指挥部在安康流水店召开“追授吴南同志‘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大会”,会上,铁道兵第51团党委宣布追认吴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5761部队师党委宣布为吴南追记二等功。1975年12月11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授予吴南同志革命烈士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编辑的《人民英雄大典》载录了吴南的英名和事迹。</p><p>1972年7月1日,驻扎在旬阳县关口公社的5847部队学生20连在洪水中抢救国家财产和落水人员时,丁萍、马洪燕两位战友溺水而亡。该女子连是三线建设中,学生民兵连队中因公死亡人员最多的一个女子连队(1972年5月6日该连在罗向岩隧道施工中,因塌方肖梅英战友死亡)。</p><p>1973年4月5日,驻扎在安康县流水店镇杨家湾的5851部队学生11连在流水二号大桥桥台施工时,发生哑炮爆炸事故,赵晓甫、彭大新、郭庆生等3名战友死亡,另有3人重伤。</p><p>1973年3月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给陕西省委上报了《关于分配支援襄渝铁路建设学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转引了省计划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二年招收职工的通知》的如下内容:“在一九七二年的增加职工计划内,接收安置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毕业学生二万五千人,其中六九级学生一万人,七○级学生一万五千人。已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全部统一招收列入了职工统计,只是由于工程需要,继续留在工地劳动。根据当前工程进度,经与铁道兵驻陕部队和二一○七指挥部共同商定,拟于今年第二季度分两批将这些学生全部予以分配。”</p><p>1973年4月,第一批进场的60个69届学生民兵连队开始成建制退场分配。大部分在册人员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国营工商铁路企业,部分人员经审核被省上选调到全省各地县社一级党政机关成为国家干部。</p><p>1973年7月,第二批进场的81个70届学生民兵连队开始成建制退场分配。分配去向和提干情况同69届学生民兵连队一样。</p><p>1973年7月25日,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在给陕西省革委会上报的《关于支援襄渝铁路建设学生分配工作的总计报告》中指出,支铁学生“因公和非因公死亡114人”(注:根据学兵战友们的详细调查,实际应为119人),“因公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共四百四十八名”。三线学兵为襄渝铁路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p><p>(根据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当时支铁学生分配工作后的工龄从1972年12月25日算起。1983年4月18日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对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学生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一文,明确表示关于对1970年至1971年从西安等地的69届、70届初中毕业学生中动员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人员的工龄计算,从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正式报到之日起计算为连续工龄,自发文之日起执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