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国作战70周年,我编辑了这个作品,向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用以追思亲人,悼念先辈! 这是我们的父亲,王萌和王梦元的爷爷,李司晨的姥爷。父亲也是在“抗美援朝”中数十万出国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这张照片是父亲在1952年1月从朝鲜回到国内后,在部队驻地(河北定县庞村)拍摄的! 父亲当时所在的部队是23兵团下属的37军109师。这支部队是在董其武率领的绥远起义部队的基础上改编后成立的!在此之前,父亲是在20兵团66军196师586团。后来被抽调到绥远,参加改造绥远起义部队。改造后的起义部队改编成为了23兵团,下属36军、37军等部队。在参加“抗美援朝”时,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 这是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以上三张图片是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展柜中的图表,显示出23兵团隶属的36军和37军在“抗美援朝”期间的入朝参战时间及担负“参与朝鲜北方机场修筑工程”等内容! 这是位于辽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经过修整后,于2020年9月19日重新开馆! 23兵团在董其武司令员的带领之下,到朝鲜主要承担了修建飞机场的任务!全军将士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和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的威胁,奋不顾身的抢修了三个机场!出色的完成了志愿军总部交给的任务,并受到毛主席的赞扬! 根据父亲在他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中的描述,他所在的部队是在1951年8月从丹东鸭绿江上的铁桥进入朝鲜的! 这是位于辽宁安东(今为丹东)横跨鸭绿江的铁桥! 如今,这座桥梁已经成为了“断桥”! 曾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为“鸭绿江断桥”题写桥名!他在“抗美援朝”时也是志愿军中的一员! 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断桥”,如今成为了国人纪念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打卡地”! 众多的游人在断桥上游览! “断桥”尽头的东面就是朝鲜!这里也成为了距离朝鲜最近的观光景点! 屹立在鸭绿江中的桥墩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人! 鸭绿江上的游船穿梭往来!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1952年1月,部队回国到时候是从丹东以北的宽甸经过一座木桥回到国内的! 如今,这座木桥也断掉了!只剩下残留的木桥桩还屹立在鸭绿江中,仿佛提示着大家:这里也曾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条重要通道! 断桥岸边的志愿军雕塑群,证实了这座木桥的重要性! 众多游人在此驻足观览拍照,说明大家对这座桥梁十分的“敬重”! 父亲随同他所在的部队回到国内后,因为参加了“抗美援朝”而荣获了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 随同父亲到过朝鲜的一个笔记本以及笔记本里夹着的花卉标本,都是父亲十分珍爱的物品! 父亲在笔记本中对“抗美援朝”前后的那段历史做出了简要说明! 父亲在朝鲜采集的树叶标本,细心地夹在笔记本里。笔记本上和树叶上还有父亲写下的说明! 父亲在朝鲜采集的花卉标本,也夹在笔记本里! 父亲把这几片荷花叶瓣拼成了一个十字图案! 父亲的相册里,保存着部队入朝期间,朝鲜平壤剧团到他所在的部队进行战地慰问时的几张老照片,也是父亲十分珍爱的物品! 歌曲演唱“东方红” 舞蹈“摘棉花” 舞蹈“老朋友” 朝鲜民族舞蹈 父亲所在部队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后,从1952年2月开始进行整编!有一部分部队集体转业,归属到中央财委所属的建筑工程部!余下的部队改编组建成为了69军。 1952年4月,23兵团政委高克林给部队做整编后的临别讲话! 父亲在部队整编时,随同37军到了北京,参与了建筑工程部的组建工作,就此离开了部队,开始了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父亲跟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建筑工程部之后,主要从事保卫工作!在经历了“文革”的坎坷和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之后,父亲于1987年光荣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 公安部为了表彰从事保卫工作三十年以上的保卫干部,为父亲颁发了“保卫干部荣誉章”!这是荣誉章的颁发证书! 这是公安部为父亲颁发的“保卫干部荣誉章”! 这些都是父亲在部队期间荣获的奖章和使用过的胸章和帽徽等物品! 父亲在部队期间荣获的奖章和使用过的物品,还有获得的其他奖章和荣誉证书等物品,成为了我们这个家庭的“传家宝”! 今天,利用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机会,讲述了我们的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情况,并简要介绍了父亲从“抗美援朝”回到国内之后的人生经历!时至如今,我们的父母,还有大姑、姑父和杨书姑姑以及我们的大姨等长辈都已故去!在“抗美援朝”期间随同铁道兵出国参战的叔叔及随同19兵团出国参战的卫民姨夫等长辈也已故去!我们作为这个“革命大家庭”的后人,理应记住这些长辈们遗留下的光荣传统和良好家风,携手共进,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