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503金秋百人聚会合影</p> <p><br></p><p><br></p><p> 2020年10月11日,原皖南小三线8503近百人不约而同赶至宝山新长江大酒店,他们最大的年龄近90,最小的年龄都已年逾花甲,有的从上海南端几十公里外的松江赶来,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和半个世纪前一起生活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朋友相聚见一面,聚会充满欢声笑语,只惋惜夜来的太快太早,特殊的情感温柔了金秋十月。</p><p><br></p><p> 动荡岁月 特殊经历</p><p><br></p><p> 他(她)们眼角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皱纹,鬓角有了银丝,那是曾历经背井离乡,目睹甚至经受生命无常留下的沧桑,有着一个年代的痕迹和记忆。</p><p> 19世纪60年代末,基于对中苏紧张关系的研判,为应对可能发生战争的准备,上海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在皖南山区建设小三线,其中85厂重点是冶炼和柸材,03是一个车间的代号,主要提供507高炮所需的轧材,8503由此而来。</p><p> 700多人规模的8503,来自应届毕业生、支内职工,还有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回乡务农的支农工,以及后来在山里长大的职工子女,小三线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譬如 70年初最早来到这深山老林参与土建的学生,原本可以在各自就读的中专技校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上海国企,没想到阴差阳错搭上了上山下乡的时代班车;许多支内职工从此开始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支农工,国家曾承诺待经济好转仍让他们回国企,只是如今此地非那地辗转来到了皖南小三线,也是百感交集,十六铺码头、当东方红号汽笛鸣响的瞬间,近千人在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别时发出的哭泣声,在震撼的场面中有着他们的身影。</p><p> 忘不了二天一夜的航程,下了池州码头到梅街8503所在的山坳, 30公里的山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大篷卡车需颠簸行驶约2个小时,一路尘土飞扬,几乎没有人不变成灰泥人。筹建阶段条件很艰苦,集体宿舍建在半山腰,全是芦席棚,上下铺16人一间,四面进风也不隔音,冬天屋内毛巾变冰棍,靠抱团的能量抵御皖南山区冰天雪地的严寒。</p><p> 1987年,随国际形势乾坤扭转,经上海政府决策,皖南小三线完成历史使命交付地方处理,小三线人撤回上海,由各系统负责安排,原本是幸福生活的新开始,但是偏又命运多蹇,或许是长期体力透支,或许是常年喝的山水中有不明矿物质沉淀在身体里,在个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爆发,不少人不幸半途夭折,从此天涯陌路,据悉迄今约有几十人相继因各种不同病因离开了大家,上述还不包括失联的很多人在内,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原本前程似锦,有的还不到30岁,还没成家立业开花结果,就这么走了,让家人无限悲伤,也让一路走来的大家从此少了一位熟悉的老同事、老朋友,每当回忆起他们就感到心头隐痛。</p><p> 山道上的野菊花开了一茬又一茬, 8503人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了近20年,沧桑如水,浇灌着心里的种子,不断发芽、开花,结果,长出珍贵的同事战友情结。</p><p><br></p><p> 奉献三线 无愧时代</p><p><br></p><p> 别看如今他们头顶有点稀疏,步履有点缓慢,但是却有一般人想象不出的坚毅和刚强,他们曾经扛起了那个年代需要的责任,进行过玩命的拼搏,甚至不惜付出血肉的代价。为了多轧钢,轧好钢,寒冬腊月,生产一线的他们会奋不顾身钻进冰冷的下水道清除氧化铁皮,顶着盛夏酷暑战高温舍的一身肉,沾满汗水的工作服是他们的四季礼服,其中发生的有些事,说来至今让人感动和不可思议</p><p><br></p><p> 当时生产装备分别采用苏制的500和300轧机生产线,一次,时任甲班轧机工段长兼调整工的张志康在进行调试时,一根线材突然从成品孔失控,直接飞进他的的脚腕,800多度高温线材在他脚腕中穿行了约10多秒,把他的脚腕烧糊变焦,但是他就这么硬生生站立着不啃一声,可以想象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煎熬。急救到医院,医生原本要截肢处理,但是考虑到他当时不满30岁,往后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试着用剪子把烧焦的脚跟肌肉一点点地剪掉,只保留脚后跟一层皮,期望这层皮长出新肉,放出的话是看他的运气和毅力,最终他的毅力和顽强感动了上帝,那层皮终于慢慢长出了新肉,连医生都感叹是奇迹。</p><p> 在另一次放高产竞赛中,精整工段长颜金根为处理一根钢材的质量问题,不幸被弹起的废钢击中左眼,送医院急救,摘除了眼球,当工友前去探望时,他坚强地说,没事,大概一个月不到时间,他就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p><p><br></p><p> 还清楚记得在山区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里发生的那场惨剧,凌晨三点多钟, 50多岁的500乙班炉子工段长张家仁上夜班,为赶超上一班的产量,在使劲往炉膛送上最后一铲煤后的挥手之际,工作棉袄的袖口连同手臂不幸被旁边的工业鼓风扇卷入,手臂当场被打的粉碎,白色的碎骨头和鲜血,散落和铺洒在黑油油的煤堆上,巨大的疼痛已经让他失去疼痛知觉,眼睛木然望着天空,场景惨不忍睹,但是倒在地上的他不吭一声,经医院紧急抢救,从此变成了独臂工长,他也没有为此向组织伸手要特别的待遇,他们是8503人的骄傲。那个年代没有物质刺激,最多也许就是几块钱的差距,那些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不是什么官衔,纯是一种责任,为什么会玩命地拼搏?职工又为什么愿意和他们一起没有白天黑夜地拼命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可能会让人感到是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p><p> 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记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他把抗美援朝的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认为很平凡、很简单的那些兵,是因为具有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坚韧和刚强意志,淳朴和谦逊的气质,美丽和宽广的胸怀,敢于玩命般地拼搏,也许这也是对8503人精神和品性的注解。</p><p> 沧桑催熟人生</p><p> 一个转身夏天过去了,一个回眸已是深秋,人生无不如此,经不起转身和回眸,当年的男生女生转眼已在奔七奔八途中,洗净岁月的铅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淋浴,让他(她)们更睿智,脚步更矫健,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释然一切,懂得把所有的苦难和是非恩怨都埋在昨日的路上,分外珍惜一路走来的缘分。 </p><p> 一年一度的8503惯例聚会,没有轰轰烈烈,只是平平常常,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聊天拉家常,拍个照留个影,上了年岁,不在于吃喝,需要的是寻找感觉回归,在这里,小三线话题是共鸣之声,没人嫌是“忆苦思甜”;在这里,可以从遥远的记忆里激活自己的脑细胞,重塑信心;在这里没有人会讥讽不幸,只有同情;在这里可以从彼此的眼光中找到相互的欣赏,感觉到别人的记忆中有你的存在;在这里也没有人会嫌你的衰老,因为能佐证你曾有的英俊潇洒,貌美如花,时光催老,不是你的错;这里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尽管还在发挥余热,甚至事业红红火火,仍然把聚会作为回家看看的机会,不忘眷顾老同事老朋友;有老同事老朋友,也许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孤飞的雁;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念想,当年500轧机的陈建芳说,信息时代大家都有很多群,很多是虚拟的,都不如8503群有历史,有回忆,有欢笑,有伤悲,有包涵,有相聚,有温度。</p><p> 30多年,世界发生着无数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变,在谁也无法把控明天会发生什么变数的今天,早晨我们依然能看着太阳慢慢升起,晚上能和月亮道个晚安,并且居然还能够和失散了30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得以重聚,是缘分福分,沧桑岁月,让8503人多了一份大彻大悟,更懂得珍惜当下。</p><p><br></p><p>花絮:</p><p> 并不是春天才灿烂,秋天自有另番风景,秋天属于哲学,每一片落叶都给人带来思考。</p><p> 原 8503素有凝聚力工程的传统,那时每年党政都会拨款支持工会用于开展送温暖活动,如今没了组织,少了那份依靠,聚会惯例是无声的知会,活动所需的所有费用全靠自己解决,活动参加人员原则上实行自拉洞AA制,然而,每次聚会活动得以圆满成功,和许多老同事、老朋友、志愿者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密不可分,有的免费提供茶水,有的提供酒水饮料,每次结账超支的尾款,都会有人悄无声息给予买单。今年近百人的秋季聚会,情况变数大,会务更显繁杂,为确保今年秋季百人聚会顺利举行,刘志君忍着身体不适,不辞辛苦和各方沟通协调,让她注意休息,她说没关系,自己年轻,应该多出点力,其实她的年龄也已超甲子。</p><p><br></p><p> 为什么那么多人甘于为大家付出?把为老同事、老朋友服务作为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那份历史情结。</p><p> 情结究竟是什么?老同事陶林宝说,和一般工作关系不同,8503是在一起生活加工作的关系,20年日久生情,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感觉,就像孩子从小是自己带大的还是由外公外婆或寄养托带长大的,有不一样的情结。</p><p><br></p><p> 有情结,不忘初心,可以让自己走的更远。</p><p><br></p><p> 季节变幻,时有秋雨敲窗,在此让老朋友、老同事大家彼此珍重,愿你我无恙,年年相聚。</p><p> 2020.10.12日完稿 </p><p><br></p> <p>手拉肩扛,8503人用汗水保证每一根刚才的质量。</p><p>图为当年精整工段冷床处理线材的场景,正在操作的老同事陈来友不幸于今年春季离开了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