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颐和园

渔舟

<p>工作、生活在海淀区,对颐和园情有独钟,这几年每年总要去几次这里。</p><p><br></p> <p>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p> <p>北京颐和园月波楼,位于南湖岛上,楼上有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p><p>是清朝历代帝后的赏月地。</p> <p>廓如亭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当年颐和园没有东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p><p>与十七孔桥相挨。</p> <p>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p> <p>绣漪桥位于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内,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p> <p>颐和园的玉带桥位于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p><p>玉带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p><p><br></p> <p>园中园——谐趣园</p> <p>谐趣园内共有五座桥,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用庄子和惠子“子非鱼”的典故命名,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知鱼桥桥身贴近水面,极便观鱼。</p> <p>霁清轩位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北面,与谐趣园中的涵远堂在同一个南北线上,为一独立的庭院。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p><p>是近2年刚刚对公众开放的(节假日不开放)。</p> <p>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p>位于东宫门内。</p> <p>9月下旬仁寿殿前古桂飘香。</p> <p>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