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双向养育》这本书由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撰写而成,是一套经美国上万家长亲证有效的养育方法,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的权威性和娇纵型养育方式,提出一套建立在爱、尊重和规则之上的养育理念。它特别强调“育儿先育己”,父母需要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充满爱、价值感、尊重人际界限、拥抱改变的积极状态,才能帮孩子健康成长。</p> <p> 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精彩的发现之旅。你会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回忆、觉察和反思。甚至使我不禁思考:我们在陪伴、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是一位合格的“指引者”?</p> <p> 传统养育理念更多使用专制式,除此还有放任式管教、正面管教、双向养育。放任式管教与专制式管教是两个极端,极少孩子可以做到自我引导,必须父母的培养,帮助其养成日常的惯例、稳定的规则、对未来的预期和与他人的边界。正面管教和双向养育两种教养理念的共性都不提倡惩罚和骄纵,提倡用爱管教,要使用正向思维能力,要和善而坚定,既要和孩子有比较好的情感连接,又要树立一定的界限。但相较于正面管教,双向养育更侧重解决父母的问题。 </p><p> 双向养育提出的是一套建立在爱、尊重和规则之上的养育理念,强调父母需要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书中提到的爱、自尊、价值感、责任感、自我实现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幼儿、青年、甚至大人。双向养育的本质上是建立一种关于“人”的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孩子。 </p><p> </p> <p> 双向养育把解决问题的责任让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它既不允许孩子逃避责任,也不会巨细无遗地限定孩子行为的细节。特别喜欢书的那句话:“有条件的爱是你只要让我高兴,我才会爱你;无条件的爱则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父母必须把对孩子行为的感受和对孩子的感受区别开来。当孩子不再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时,信任之花会自然绽放。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爱,就再也不会害怕与你分享真实的想法和经历。</p> <p> 在培养孩子同情心方面,有两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分别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这两点,并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毕竟孩子最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那么当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给予接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以后敞开心扉沟通的第一步,然后我们才慢慢引导孩子,提出建议,支持他们倾诉自己的伤心经历。</p> <p> 孩子们也需要理解接纳和同意之间的差别。一旦能解读孩子话语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我们就能从与他们的日常沟通中洞察其心中的矛盾和担忧,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这种能力可以帮助父母引导出孩子最深层次的感受。</p> <p> 书中还提到了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这在读《教育心理学》时也学到过这些,但真正面对孩子时,有时我们往往被表象的孩子行为蒙住了双眼。那时我们需要做一个淡定、智慧的家长或是老师,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从事情的根本出发来看事情的内因、外因。</p><p> 养育孩子时是一条双向养育的路,要成就出色的孩子先修炼完美的自己,育儿就是一条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路。</p><p><br></p><p><br></p><p>编辑:王碧岑</p><p>审核:朱 洁</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