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写出梗概,评价全书</p><p>这一节,我们将完成读书笔记的第二个步骤。</p><p><br></p><p>一本书,读完第一遍后,你脑中留存的通常都是细节、情绪和氛围。</p><p><br></p><p>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你之前读书只停在了这一步,你之后回想起来,就会觉得一片混沌、模糊不清,想不起来这本书到底都说了什么的原因。</p><p><br></p><p>这跟我们大脑的机制有关系。</p><p><br></p><p>其实大脑是很懒的。当我们感受的时候,并不记忆。</p><p><br></p><p>我们最喜欢记得的是有画面感的,押韵的句子。所以我们很难对全书有一个概括性的记忆。</p><p><br></p><p>接下来的读书步骤,就是让我们从这种初读之后的混沌里跳出来,详细审视这本书的内容。</p><p><br></p><p>随记方法可以帮助你解决理解上下文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理解。</p><p><br></p><p>所以在读完书之后,你一定要回答这三个问题。</p><p><br></p><p>1、这本书讲的是什么?</p><p><br></p><p>2、这本书是怎么讲的?</p><p><br></p><p>3、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感受)是什么?</p><p><br></p><p> 这就是我们读书的第二个步骤了。</p><p><br></p><p>当我们把对自己精华都摘下来之后,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回忆和理解这本书。</p><p><br></p><p>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书的理解程度会加深,并且你能修炼到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p><p><br></p><p>「写出梗概,评价全书 」</p><p><br></p><p>首先,在“梗概”版块,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你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去回忆:这本书想要回答什么问题,他的答案是什么,他从问题到达答案的大致路径是什么,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等等。 这个过程,类似于小时候上完一天的课后去回想“今天上学都学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你学习后的第一次的复习。 这一段的字数不用太长。写完梗概,你还要在“评价”版块,写下你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感受。</p><p><br></p><p>这一步类似你在看完电影后,发个朋友圈,对今天的电影好不好看、哪里好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发表一下观点。</p><p><br></p><p>读完一本书之后,你觉得有用没用,说的有没有道理。</p><p><br></p><p>这种评价不用做到全面、细致,甚至也不用做到客观公允,它只是为了让你第一时间回味那种最鲜明的整体的感觉。</p><p><br></p><p>因为就像前面“摘录”部分提到的一样,这种感受如果不记录下来,是很容易遗忘的。</p><p><br></p><p>比如,你现在回想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你还能完整回忆起看每一部电影之后的心情、你喜欢哪些画面、哪些细节曾经触动过你吗?现在你在“评价”中记录下来,不论是自己将来重温,还是向朋友推荐这本书,你都能说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和评价。</p><p><br></p><p>最后,我们要强调:</p><p><br></p><p>在写“梗概”和“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p><p><br></p><p>胡适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只有那些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内容,才是你真正理解和吸收了的。</p><p><br></p><p>这个过程中,不要参看原文,如果有记忆模糊的地方,就做个记号,写完之后统一翻书查证。</p><p><br></p><p>“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一些人感觉到有一些困难,但是,难就对了。</p><p><br></p><p>阿诺德·贝内特说过:“要想培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p><p><br></p><p>但凡你感觉到有一点困难、有一点费力的感觉,那代表你正走在上坡路上,你在锻炼和成长,你朝着的是正确的前进方向。</p><p><br></p><p>通过前面的步骤,我们已经筛选出了书中对我们最有意义的部分,并记录了自己的思考,也回忆了全书的整体内容。</p><p><br></p><p>以上我们就完成了第三个步骤。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步骤。</p><p><br></p><p>最后一个步骤,我们仍然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本书,但是做的更细致。</p><p><br></p><p>这个步骤就是:「抽出骨架,画出脑图。」</p><p><br></p><p>如果将一本书比喻为一副躯体,我们就要想解牛的庖丁一样,剔除掉多余的部分,把它的骨架给拎出来,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p><p><br></p><p> 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你可以选择用纸笔手绘,也可以选择用软件。</p><p><br></p><p>手绘的自由度更大,但是软件的效率要更高,也有更加丰富的色彩,而且目前软件的功能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p><p><br></p><p>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可以使用这本书的“目录”来帮助你完成这一步。</p><p><br></p><p>因为对于作者来说,他所写的目录就是他心目中这本书的骨架。</p><p><br></p><p>这一步分为3个动作:</p><p><br></p><p>首先,你可以用思维导图把全书的目录整理出来,你可以具体到那些没有放入目录中的、更低一级的小标题。</p><p><br></p><p>整理完目录,你就对全书的框架又复习了一遍。</p><p><br></p><p>然后,针对思维导图中每一个最小的分支,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讲了什么,加入到思维导图中,这里可以用一个不同的形状来区分。</p><p><br></p><p>如果你想不起来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回看一下原文,然后再完成。</p><p><br></p><p>写完一句话总结,你对全书就进行了第三次复习,而且你详细地复习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p><p><br></p><p>脑图就是让你更细致的去把每一个部分的内容,作者说的框架逻辑,给全部的梳理出来。</p><p><br></p><p>这个部分和那个部分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还是并列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个……</p><p><br></p><p>最后,调整上面的思维导图。因为书中有一些章节是作为过渡和铺垫的,去掉也不影响全书内容的表达;</p><p><br></p><p>此外,有些对于同一主题内容的阐述,作者会分成几个不同的章节,你可能更想要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更大的主题之下。</p><p><br></p><p>因此,做思维导图的最后一步,就是对上面根据目录做出的思维导图进行调整,对大小分支进行合并、删除和调换顺序,让它更符合你对这本书的理解。</p><p><br></p><p>这个过程非常锻炼大家的学习能力。</p><p><br></p><p>学习过程当中,提炼、分类和排序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p><p><br></p><p>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完成比完美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