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跟岗学习纪实(三)

温室百合

<p>9月14日,有幸听了通小骨干教师展示课赵雅娟老师的四年级语文课《繁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通小学生初次接触的课型。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观察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切入课题的不同之处,揭示略读课文标记符号。再通过回顾学习精读课文作对比,学生又发现:略读课文无生字,无课后习题,以自学为主等特点。而后,教师说明,这样的课文学习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可是,由于是初次尝试,教师要引领引领。</p> <p>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课题(教师通过PPT出示繁的四种解释,让学生读一读,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解释,这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自学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二是出示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师提示:本课无生字,怎么画?即画出你不常见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任务明确,要求具体,便于自学。在学生质疑前,教师展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后,说出不理解的,然后再对照自己找的,有不理解的提一提。这一环节老师既注重了生词的读,落实了生词的理解与运用。巧妙的渗透了理解生词的三种方法,一是找近义词法,二是找反义词法,(这两种方法教师设计都是在指定词语范围内选择,降低学习难度。)三是思考每个字的意思,帮助理解(根据句意选词语法)等。再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方法,注重积累并运用。教师处理水到渠成,同时渗透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教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种方式理解字词法。)</p> <p>三是,PPT展示第二次学习任务及学习要求,学生自学。这一环节,教师抓住重点第三次看星星写得具体的段落,引领学生分析语句,抓关键词思考,从哪哪几方面写具体的。如写感受的语句,写看到的、想到的语句,并启发学生归纳这样的写法称为多感官参与法(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来,难能可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这种多感官参与法表达的更具体)</p> <p>重点段展示分析其写法</p> <p>四是读。边读边想像选其中某句话配一副画面,你都要画什么。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巧妙地为学生创设深入体会作者意境的教学境界。</p> <p>五是小练笔。写一处景物,从看到、听到、感觉到、品尝到等多方面去写。例如:我来到(花园里),看到了(),闻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听到了)……小练笔的设计注重运用所学写法,更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尤其是练笔时,教师有附加说明不求多,但求真实。这样,既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这种将学法悄无声息地传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中学知 ,在运用中积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处处彰显着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聪明才智。既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p> <p>这样,将学法悄无声息的传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中学知,在运用中积累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中处处蕴含着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聪明才智。让这样的教学案例鞭策着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在学习中研究,在砌搓中成长。</p> <p>赵老师的这节课注重学法指导与总结运用,如略读课文学习法、理解词语法,把情景写具体的方法。于9月15日听郭倩老师的《繁星》教学迥然不同。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案例,可谓是同课异构类型。郭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观看课件中夜空图片让学生说说所看所想引入新课)。二是揭示课题,认识略读符号,介绍略读课就是有重点的学习。三是让学生质疑解惑。四是读中感悟重点段的写法。郭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读,注重学生课堂习惯养成教育。 </p><p>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我比较欣赏赵老师的教学设计。这篇课文是略读课,赵老师“四基”的落实比较扎实,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此类课文。通过对比,让我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p>

学生

学习

练笔

课文

略读

教学

教师

理解

词语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