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位名“家住照邑”的朋友,用《日照发现宣纸行书旧家信,诉说四川张绍先家族百年沧桑》编辑了一个视频,讲的是我的故事,忘了是那位我的朋友见到了,就转发了给我,我看了提到的三封书信,的确是我上世纪末写给一位我敬重的女文友一一蝶梦水云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将把那个“今日头条“的视频,同我在“美篇”的《耄耋回顾》综合成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回馈关注我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一)认识女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末电脑开始在中国民间普及,我买了台二手电脑,开始学习使用,我在电脑上学会五笔输入法后,为提高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就在电脑上寻找一个文字聊天室,这个室是属于广东的,好像叫21N……什么,随意发些文字上去,或诗,或文,或小说,或仅仅是话题,都有人回应,我好像进了个新天地,其乐无穷也。</p><p class="ql-block">最初,随意缀几句打油,或瞧一些有趣的昵称,编几句去挑逗,反正胡扯一通,快乐即可。直至有次看到一位叫“蝶梦水云乡”的女性,发了一组《西江月》12首,令我大吃一惊,她写的是描述她同朋友一道在外打工的分分别别的相思之苦,其遣文舒意的精彩,令人叹为观止。我是一个由母亲教过古典诗词的半吊子诗词爱好者,女词人作品自李清照之后,我见得太少,而我在读她(梦蝶一一我对她的简称)的这12首《西江月》,感到几乎可与李清照词媲美了。我写了篇《读后感》发上去,于是我同她有了进一步的交往,日照提到的几封书信,正是我写给她的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她的作品我不想再作评论,诗词是我们的国学,比我强者多之多也,包括我的学生都超越了我,我就把它发在这里,让大家阅评。</p> <p class="ql-block">(二) 细读《西江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啊,好词百读不厌,梦蝶的《西江月》我至少读了十遍以上了,越读越想读,一杯花茶伴着读,一杯白酒伴着读,越读心中觉着味越浓,这真叫我朦胧了,也不知是茶味浓?是酒味浓?还是词味浓?还是那画意诗情在心中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首西江月,写了十二个月,十二个月的时令,十二个月的眼中的景物,十二个月那心中翩飞的心绪,十二个月不同的情思,却又月月不同,次次有异,偏又佳构层出,妙语连珠,啊,你那颗心怎么那么丰厚?才思泉涌无穷。</p><p class="ql-block"> 第一阕,由所见而起,横窗,斜阑,一枝梅瘦,半茎香匀。刚回出差的家,处处生尘,却又时时只影,都诠释着“异乡人”的“无定”。那似“无痕”的淡风淡雪,也隐喻着孤独的“无问”。</p><p class="ql-block"> 第二阕,虽然暮寒春浅,虽然酒暖愁肠,却有了无双之景,却斟酌着自己的笑脸容光,写愁却无真愁,因有“良人共赏”,这样来吟月听风,这样来移花就水,你就知良辰美景无双哪!</p><p class="ql-block"> 第三阕,是第二阕心境的继续,同良人之在,任你柳外飞莺,任你天外浮云,我自小楼一统。但“芳菲大地”,而“澄彻晴空”,是诗人少有的舒心敞怀,意愉心欢的情境,故一句“笑拥梨花入梦”,才情不自禁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第四阕,心境在变哪,是良人暂离吧?轻轻地渗入了清照情结,冷冷清清,笛声悠远,远山无言,是夜,情丝那能不乱?</p><p class="ql-block"> 五月,词人兴起,想登楼作赋,借句读销魂,难工易巧,欲语还休,在万籁静寂时,唯一声轻叹,进入深夜的清幽,有曰鸟鸣山更幽,你却轻叹夜更幽,妙!</p><p class="ql-block"> 六月,这阕最好,至少我感到了诗人心中的郁闷,这郁闷偏要在雷雨中爆发,连天飞雨,八方惊雷,但雷雨又如何呢?雷,是指天悲愤;雨,也仅珠泪而已。易散,难追,是无赖之心绪,是心绪之无赖,精彩是诗人突然借那花树的青梅,来借喻这苦涩的无赖。此景此情,是对清照遣词造句柔润的超越,可与“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相媲美。不过可说是更工更巧,没有勉强的英雄味。</p><p class="ql-block"> 七月,清照活也,藕花红,皎月曲阑,构成一帘幽梦,不但碧水无言自 去,清风可解愁衷,是多么美的佳句,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延伸,又把对良人的思念,借“断桥”留东,怨此情无人与送?</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秋,红尘恩怨,冷碧海蟾宫,照见天涯飘零,好个离情别痛。要说梦蝶这十二阕《西江月》,共1200字,唯这里可动一个字,把“素心不以人同”,改为“素心不与人同”,其意不变,或更确一些。当然,不改亦可。但除此外,其他更难动一字耳。</p><p class="ql-block"> 这第九阕,是真正的秋之愁,桂影凌乱,莲蕊褪红,去年天气,昨夜梧桐,心事随风,一场幻梦,月上西楼,离人恨重。这些都是传统的词,却纺织得如此精彩。</p><p class="ql-block"> 除了六月,我第二最喜欢的就是这阕了。萍缘几时,凄凉文字,却心大意大,要裁云为稿,摘叶题诗,这已经够精彩的哪,但我认为最好的还是后两句,“作成不敢付君知,袖底默默抚拭”。读到这两句,不禁阵阵心痛泛起,是爱是怜,是敬是服,忍不住大叫一声:“好!好啊!”</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月,相见,相携,道是无情却有情,江月易缺,冰丝难成,后一句是创造,心思全在“数归程”上,离鸾有恨,过雁无书,酿成悠悠闺怨凝雾,滴滴珠泪成诗。</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阕,准备相逢了,别时容易见时难,水云虽曾识,容华该无恙,重逢有份,相视却无言,此心此境,我曾深深体验,请看拙作《桂元林畔的小诗》吧,相见时近在咫尺,人事间却已遥隔千里,真是“此别天上人间”。</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只是以一个爱诗人的心情去读,没有以格律,以文艺理论的水平去评论。说真的,虽然我母亲曾在我幼年时教我读古诗词,但自从受一位同学影响,爱上新诗后,什么韵律平仄,全都抛在脑后去了,我之所谓“品诗”,也仅只能品其“意味境界”而已,言之不当,望梦蝶小妹谅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绍先 于灯下 2005。春之末时</p> <p class="ql-block">(三) 《日照发现宣纸行书旧家信,诉说四川张绍先家族百年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信,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常见,是人们的主要联系方式之一。用钢笔、圆珠笔、铅笔,书写在信纸、卡片上的较多。但用毛笔书法,写在宣纸上的,较为少见。篇幅超过十余张的,更是少见。</p><p class="ql-block">去年12月底,在偶然的场合,日照朋友拿出2013年收藏的三封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的家信,让我欣赏。</p><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写信人在信中提到杨森、孔祥熙等名人,提到日本士官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提到抗美援朝、土改和反右派等内容,可能有些意义,让我帮助整理研究。</p><p class="ql-block">起初,我并未在意。空闲时间,我对着书信,慢慢研读,立即被文中叙述的内容,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震撼。</p><p class="ql-block">感觉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通过书信形式,用毛笔写成的个人家族小传,时间跨度近百年。不仅是精美的毛笔行书作品,更是特殊年代的一份珍贵文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只是不知何因,这三封珍贵的书信,跨越时空地域,辗转流落山东半岛日照。</p><p class="ql-block">书信共三封,分别用毛笔写在小二尺宣纸上。其中,第一封信写在九页小宣纸上,第二封写在一张宣纸上,第三封也写在一张宣纸上。时间注明是龙年,具体年份,只有写信人心知。</p><p class="ql-block">第一封信,从其祖父张攸波是四川自贡久大盐业公司创始人讲起,介绍他父母情况以及后来的家庭个人变故,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信中提到,他母亲肖邦琇的姐姐肖邦琼嫁给杨森,并为他生育了两儿两女,因此,杨森是写信人的姨父。杨曾是四川有名的军阀,民国时期曾任重庆市长,后来去了台湾,详细资料,网上搜索即可查到。</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1</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2</p><p class="ql-block">信中提到其父亲张寰清,曾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民国时期的很多军事将领曾在这所军校学习,著名学员很多。</p><p class="ql-block">通过翻阅陈予欢编著广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顺利地查到了其父亲的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书中资料看,第二十六期,中国留学生只有18人。</p><p class="ql-block">从1899年6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招收40名中国留学生开始,到1944年3月第三十二期招收一名学员结束,中国留学生共1648人。从第一期到二十七期,共1631人,其中四川158人。仅次于广东189人。</p><p class="ql-block">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后来在中国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有较大影响力,著名学员有:三期蔡锷、许崇智,五期李书城、陈仪,六期孙传芳、李烈钧、唐继尧、程潜、刘存厚,八期杨宇霆,十期张群,十一期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祖,十八期汤恩伯。解放军高级将领有二十一期苏进、解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资料研究过程中,通过网上搜索,无意中在《美篇》发现张绍先的条目,进而搜索到介绍其资料的《张绍先的耄耋回顾》,内容与书信中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我大为惊奇,甚至怀疑有人是否看过我的资料。认真阅读《美篇》文章,正是张绍先本人所写所编,进而也通过他的文章,了解他的近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还第一次知道,重庆文化宫旁的铁路局,原为两路口康宁路四号,又称之为“小园”。想想,铁路大院内有三处配得上这称谓,不知是哪一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我路过重庆到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旁的铁路局(原康宁路4号小园)内拍得的原小园后楼仅存的建筑,我们原住家的所在,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但原相邻的花园与假山已无踪影。而后来连这栋小楼也失去踪影,消失在一条从文化宫前门側直接下到文化宫后门侧的马路当中。</p> <p class="ql-block">张寰清(1910-?),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野战炮兵科毕业。四川人。1932年10月考取公费留学资格,由各省军事机关保送(或军、师司令部举荐)日本学习军事,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炮兵大队实习,1933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学习,1935年6月毕业。回国后投效川军部队,历任四川陆军炮兵训练处教官。</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绍先(后排右起)第一次到自贡看望父亲(正中老者)合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父亲张寰清老年像。</p> <p class="ql-block">张寰清到泸州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张绍先79岁庆九入八十时,自贡两弟妹偕伴侣到泸州庆贺,与泸州三姐弟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 张绍先《耄耋回顾》</p> <p class="ql-block">一个踏踏实实走过人生坎坷的人。回想起来无论得失,悲喜,苦乐,我都已经尽力,不负此生。</p> <p class="ql-block">最幸福的只有1955和1956两年,母亲因土改下乡分了田,却又无劳动力干农活,同姐姐陷于农村,姐姐嫁与乡村一理发匠,母亲得依靠她。但这时在蓝田卫生所任化验员的我,工作有显著成绩,我打报告给区党委(蓝田当时为第二区),请求能让我从乡下接出母亲由我供养,区党委(魏书记)批准了我的请求,由公安派出所开出允许在蓝田落户的倒证明,母亲来蓝田落户租房成家,我能有机会供奉母亲两年。此生足矣。我对党充满了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张寰清出身自贡大盐商家,母亲肖邦琇(字淑莹)出身泸州世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们共同留学日本,恋爱结婚,姐姐张绍君1935年生于日本,我张绍先1936年返国生于泸州,妹妹张绍瑜生于1939。我们童年生活于重庆阿公张攸波公馆(有前楼作久大盐业公司以长江水道将川盐销向全国的办公处),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陪都,公馆被当时财政部孔祥熙看中征用,父曾任国军赴缅远征军运输团团长,生活虽纨绔,但不屑参与下属从缅甸借军车贩鸦片殃民祸国,又不能独善其身,只能辞职退伍,四十年代初返渝,带回二妈刘景贤,因此同母亲分居,母借姐夫杨森(当时重庆市长)截留部分售房款,另购房带我们出小园独居,父家全迁返自贡。</p><p class="ql-block">我在重庆读完小学,1949年因临解放于夏迁返泸州,我入读峨岷中学,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参军高潮中,我先报考十军文工团未果,后改考泸州军分区后勤卫校成功,1951年2月17日正式入伍。</p> <p class="ql-block">1951年美在朝投下细菌弹,毛主席题词"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我与卫校同学十多人调军分区成立防疫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防疫人员。虽未上朝鲜战场,但立即下征粮剿匪连队,朴灭回归热疫情,亦有初战实践。</p><p class="ql-block">1952年因朝鲜战势变化,军队缩编,我转业到泸州,先预想带薪入读医士校,但因妈姐在土改中下了农村,妹失学无家,我只好参加工作,分到泸州市立医院(原美在华的仁济医院,解放接收改市立医院,1953改市人民医院)化验室。</p><p class="ql-block">1954年市人民医院一分为二,一半人上调川南行署新成立川南医院,一半人留市成立公费医疗门诊部,我派到蓝田(市的第二区)卫生所创建化验室,为门诊医疗服务。</p> <p class="ql-block">度过了与母团聚的1955一一1956,1957喜忧大变,先因1956曾获三次" 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已向党支书汇报申请入党,但1957年党的整风来临,虽然自慎言行,虽躲过两波反右斗争,但无奈己从区委书记上调为市委副书记的为我批准母亲蓝田入户的魏书记,带工作组特打我成" 右派 “,降薪后下放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1958年夏下放到古宋大马坪高牧农场,刚开荒接触大自然一月,就被农场书记选到厂部办《牧场简报》,谱写“场歌",从此进入编辑工作,干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1959年我已按月办《牧场简报》12期,突然宣布农场下马,来自市商业局的职工返市商业局,我们二十馀下放右派转市在叙永县办叙泸磺厂继续改造。</p><p class="ql-block">到磺厂分到运矿车间,从采矿锤矿的山上,挑矿经约五华里向下到高炉炼磺车间,每天1000斤任务,就们根本完不成,但厂部给了一个月见习期,我从40斤上肩就痛,到能挑200斤,6挑就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完成任务后,由农村干部担任的车间主任不许我们回宿舍,只能到大树街上茶馆呆到下班,我不习惯坐茶馆,就到临街的大树磺厂(属宜宾)厂部球场打球。一天球场被一群男女占领,在乒兵桌上用报纸写大字,我奇怪为什么写在报纸上呢?就说写字的小伙," 你写金纸标语把金纸裁好大小,反过来用米尺铅笔划上反字剪了就成 “,他说," 我没写过反字,你行你来 "。我为卫校、医院、蓝田机关布置会场冫早已写过,当然又快又好地表演了一下,后他们书记、宣传部长来审看,说不像他写的,他也老实地指是我写的,部长问我是那个车间的?我说我不是你们厂的,是叙泸磺厂.的。书记马上派人去向我们厂领导借用几天,应付这次现场会,并叫带上邀请函,请我们领导参加现场会。这一借就留在大树磺厂干了两年多。</p><p class="ql-block">因他们知道了我在原牧场就会办报,决定在现场会三天,办会刊两期,一期介绍开会主题,会议内容,磺厂情况,报到时放入文件袋,一期记录会议情况,会议成果,与盛况实录,会刊也是钢版刻印,那时设有相机拍照,我就画会场线条速写作插图,印好在散会领纪念品时发给代表带走。领导特别满意,留下我为他们办一个《跃进简报》反映他们在大跃进中,完成政治与生产等四个工区的动态,我一干就是两年多,从59年到61年。先是等稿刻印,因刻印小报字数有限,编排必须删长为短,去繁成简,后于是组稿、采访、甚至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却由我撰稿,宣传部长审阅。俗话说" 没有功劳有苦劳 ",到61年搞了一次右派摘帽,全厂摘了几十人,却好像忘了我?我向书记直接反应,才回答我因我属泸州管,组织关系不在他们厂和宜宾,我这两年没领他一分钱,于是补助我六十元,给假回泸州办理商调关系到他们厂,绝对给我摘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知我回泸州,一到市委,就遇见久别多年的卫校指导员李金维,我还不知道他已是泸州市长,在向他汇报了我情况后,他说:" 调什么调?回去准备,马上回来“!就果然回去三天后,宣传部长通知我马上直接回泸:州原单位,不必再去叙泸磺厂,并派了一辆货车出差泸州,直接送我到蓝田卫生所。这一切我都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来后就参加一个在中山纪念堂办的右派学习班,我以为会给我摘帽,但很失望没成,但又有奇遇,一天来了市文化馆干部许德勋,他一来就问,你们中有那些是大学中文系的?问他“ 什么意思 "?他说市里决定在街上办" 文艺走廊 ”,我们需要文艺小稿,特到你们中找中文系的约点稿。人们笑他太大胆,敢向右派约稿?他说,你们改造的成果不向党和人民汇报?我不会审稿?你们还敢写罪上加罪的东西?一严肃起来大家都不回话了,当时就有人推荐我说,他在下面办报,很能写。许就问我," 你什么文化程度"?我说"峨中初中三期参军的",他很失望,满眼的不屑,我看了心中不服,问"你要什么稿吗"?他说文艺走廊办出来正好春节,需要一篇《迎春曲》,诗或散文都行。我马上从笔记本撕了张纸写了八句给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万里水田,银浪飘飘</p><p class="ql-block">看千柱烟囱,彩霞缭绕</p><p class="ql-block">祖国大地,丰收的歌舞正高潮</p><p class="ql-block">锦绣山河,又响起迎春的鞭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面红旗,迎来胜利接胜利</p><p class="ql-block">共产主义,一年比一年近了</p><p class="ql-block">党啊,亲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你的英雄儿女,永不换征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看露出惊喜,"啊,还行。但不能用你名字"。我说" 笔名随你取,有稿费就行"。从此我进入一个写诗的高潮。为蓝田镇也办了文艺走廊,为卫生所办了卫生科普宣传板报。</p> <p class="ql-block">我在蓝田卫生所从1961干到1964年,除本职工作外,为镇里大办"文艺走廊”,为卫生所大办科普板报,突然被卫生局上调到市卫生防疫站宣教科,接手编印卫生科普小册子,自己撰写或约医师写科普稿供市、和省广播电台用,站领导还同意招聘我在蓝田结识的有绘画创作能力的小友陈洪庶为合同制美工(后他成为市美协主席),创作出版卫生宣传画,发全市单位张贴和与全国兄弟单位交流,并建立摄影暗室,完善摄影技术业务。至于摘帽,希望留在四清运动。</p><p class="ql-block">谁知四清还在乡下搞,城里却爆发了文革运动,从批走资派到群众分造反与保皇两派,又从文斗到武斗,我虽然不能参加文革运动,但却又受命从书写毛主席语录红海洋,又转为画毛主席像,从城里画写到乡下,到我们防疫站在乡下设的农村工作点上躲武斗。却又为整个沙湾公社各大队写画遍了专门建的带毛主席像的语录专栏,后因站上人员躲武斗丢下工作跑了,我又回站顶上了实验动物饲养员,伙食团炊事员跑了我又顶上了炊事员。我以学会和做好这些工作为乐。:或因这些工作获得了领导和群众好感,在1972年清理阶级队伍中两派都同意为我摘帽。终结了右派生涯。73年我结婚成家。</p><p class="ql-block">当成立了革委会,开始抓革命,促生产时,市里下命拆除满城遍街的大批判专栏时,我说服站领导打报告经卫生局报市里,请留下两座专栏给我们办卫生科普专栏,获准,当时全国传媒只剩两报一刋,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我们把专栏办得很好,图文并茂,从毛主席最新指示我市欢呼游行的照片到最新的科技信息,常换常新,每一更新专栏,观众拥睹,回头率甚高,办城市科普专栏之风影响全省全国,省卫生厅首先成立川西南卫生宣教协作区,定我们为卫生宣敦业务培训基地。市科协也授命我组建"泸州市科普美术创作协会“,推选我为第一任理事长,我开始有了第一个除本职工作外的社会职务。</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1978年平反冤假错案,结果拿出我的档案一看,所谓反党罪行就是画了一幅漫画,提一个小小的对支书的意见,还是在多人动员下说只有大字报不行,还应该有"漫画",而能画漫画的只我一人,只好画一幅,就用这漫画攻击党的领导,我就成了"右派“。于是给我彻底平了反。</p><p class="ql-block">1980年,送我同省内防疫系统和成都宣教馆几位同志,一道参加卫生部委托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为南方八省举办的卫生宣教文编高级班学习,学习成绩优良,我算是有了相当于大专的学习经历。</p><p class="ql-block">我在任泸州市科普美协理事长期间,值得记忆的是我认识了具有绘画天份,勤奋自学成才的重庆知青黄同江,成为通家好友,他与家人往来重庆与古蔺,都以我家中转。我防疫站承办省卫生厅的云贵川三省六号病(斑疹伤寒)联防会,我宣教科承担三幅宣传画,黄同江完成两幅。而他受命创作《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历史画,我组织市科普美协会员为他参谋建议修改意见,打破现实局限,突出"赤水”与"渡“的主题,当时油画白色匮缺,我尽力以我们计划内白色支援他完成创作,直到他文革后考上四川美院复招第一期,送他入学为止。</p><p class="ql-block">黄同江创作的《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历史画,至今永留在古蔺县太平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馆“里,该馆参观纪念戳为我设计。</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经过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为南方八省举办的卫生宣教文编高级班学习后,从此根据学过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摄影理论,结合自已实践,开始了理论研究。并开始撰写理论文稿,参加省级和全国摄影理论学术活动,参加省摄协会,成立泸州市摄影家协会,宣传部长任会长,我任副会长,后成立市文联时,我任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文稿开始出现在各级摄影报刊上,包括《中国摄影》、《文艺研究》、《四川心理学动态》………等。</p> <p class="ql-block">在摄影界和摄影理论界有了一些影响后,文稿开始出现在各级摄影报刊上,包括《中国摄影》、《文艺研究》、《四川心理学动态》、《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后来更多篇发表在香港、台湾摄影报刊。</p><p class="ql-block">此外,我又被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聘任为一段时间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副院长,负责到各地面授,以及学期末学员论文审核。</p><p class="ql-block">2002年,我又被四川美术学院新成立的摄影专业系,邀请去为他们讲了一个星期的讲座,因当时我年龄已超过76岁,虽不能担任客座教授,却圆了我登上大学讲台的梦。</p><p class="ql-block">我作为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把泸州摄影的地位提到了省级,全国级,学术层次的层面。</p>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代表四川摄影界,同陕西的葛新德,胡武功,天津的夏放,湖北的丁遵新,山西的谷威,共同倡议在陕西摄影家协会支持下,召开全国首届摄影美学研讨会,并成立"摄影美学文集编辑组"审阅收集大会文稿,编辑了《摄影美学初探》一书。出版。开始了中国摄影界对世界摄影除在科技和拍摄技术技巧之上,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理论研究之路。</p> <p class="ql-block">1987年,应现代摄影学会主席杨绍明的邀请,到珠海参加"中国现代摄影发展趋势研讨会",我为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发展多样化,突出主旋律"。成了会议的主题与成果。在国内摄影界引起了争鸣,经历两年,1989年"发展多样化,突出主识律“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文艺创谈的文件才停止了争论。</p><p class="ql-block">这时正是中央提出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敞开了大门走出去和引进来,我们摄影界首先同香港摄影界发生了争鸣,我们《中国摄影》主动向香港摄影界约稿,香港吴文雄却发表了一篇《公开一封不拟公开的信》,:蔑视国内摄影理论是"纸上谈兵,只能骗骗学生“。我写了三篇文章发表在香港《摄影画报》作为应答,香港方没法回应而停止,大长了我国摄影理论界的志气。文章留存于我的著作《摄影艺术的学术解读》。</p>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受现代摄影学会杨绍明邀请,到珠海参加第二届华人华裔摄影家影艺研讨会,(第一届是由香港摄影家组织和邀请,但因国内代表们办护照等手续来不及而未成行,我们所交论文都汇入文集),在第二届两岸三地摄影家们会聚,盛况空前。中国第一代摄影家郎静山(台湾103岁),内地吴印咸,香港陈复礼,积极参会,被大会授予"摄影大师”称号。我(四川)同夏放(天津),葛新德(陕西),丁遵新(湖北)四人荣获论文奖。可谓是华人华裔摄影家一百年历史性大聚会,将留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我在重庆从小就玩邮。作为抗战时的陪都重庆,逃难到重庆的下江人(京沪杭)给重庆孩子们带来了"集邮文化"。我读张家花园中心小学时,美术老师就给我们看过几本他的中外邮票,五花八门琳瑯满目,令我们过目难忘。而当时重庆,战时特点,机关特多,各机关处理废纸,信函特多,故邮票易得,而儿童游戏,无论是男生的打珠子,砍轮钱,下棋,斗鸡,输了得付账,用什么付,两样,一是刚流行不久的男人抽吸的香烟中附夹的"洋画(画片)“,二就邮票。几乎每一个男孩裤包内都有破破烂烂的邮票和洋画。就是女孩游戏也如此,如抓仔,吹坦克……输赢付账都是邮票或洋画。但玩邮不一定就是集邮,只有在玩邮中坚持了下去,而又有新票来源,把破烂邮票换成好票并收藏起来,才能成为集邮者。</p><p class="ql-block">我的邮源首先来自父母的信函,中国邮票,日本邮票,花样繁多,用水泡揭下,根本舍不得拿去输赢,全夹在书中。另外,我在高小读川师附小,内多有使馆子弟,官员子弟,我成绩好是班干部,不少同学送我邮票,在49年回泸时己有中外邮票两大本,1951年参军也带到了部队,在阶级教育时,我几乎把百分之八十的中外邮票上缴给指导员,以表示同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封建主义)划请界线,指导员叫我同班长烧了,还得到了表扬。只留下新中国的邮票和解放区的邮票。</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又经《中国青年报》介绍外国邮友,收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邮票,日本邮票等,学俄语,学日语,有十多个外国男女邮友,我曾同日本女友岩浅幸代书信往来五年。闹了一场柏拉图恋爱,第二次邮票失窃于困难年代,第三次完全被抄没于文革初期。我失去集邮信心。从此放弃集邮十多年。</p><p class="ql-block">但我因一直集邮,同集邮营业员(买邮票),和投递员(有大量外国来信)却很熟,在文革后集邮复兴时,泸州市成立邮协,邮局邮友都先后找我参加集邮活动,我坚持婉拒,直到1988年邮局领导一直找我,希望我能参加邮协工作,一是为泸州市设计地方邮品,二是为邮协编辑《泸州集邮》,因当时我己是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从委托我编辑一套《泸州风光明信片》(四川省第一套)开始,接着又是《泸州机要业务免费宣传片》《泸州名酒节纪念封》……一开始就无法罢手,我就将《泸州集邮》由钢版刻印直接改成印刷厂排印为四版小报,不知不觉,邮局也回报我,在全国集邮联成立十周年时,给我申报了一个表彰的"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这时,我已成为泸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之一。</p><p class="ql-block">1994年,当最佳邮票评选在成都领奖时,我和泸州邮局局长,集邮公司经理一道到成都参会,在省邮政宾馆与获奖邮票设计家们结识,陪同他们游成都拍照,结下了友谊,直到如今。</p> <p>泸州市是一江诚,从来就有较好的卫生习惯,每年两次春、秋季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再加上全省各城市的检查竞赛,卫生状况一直名列前茅。但1990年出了大事。在省卫生厅对全省各城市卫生大检查时,曹市长和分管卫生工作的李副市长有任务在身,曹市长先去了北京,李副市长在热情接待了省检查团,交待了卫生局长全程陪检后,也忙赴外地去了,因表现为市领导重视不够,卫生检查给了个全省最后一名。</p><p>当曹市长返泸得知,向省厅检讨外,下定决心,成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力争几年内卫生上两个台阶,改造泸州两大卫生难题,一是改造全市所有公共厕所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并清理全城下水道系统建立"污水处理厂“,二是改造沿长沱二江的河岸涨水毁,退水建的沿岸棚户区为公园式滨江路。以及对全市所有居民(从机关、军队、厂矿、商店……到居民委员会)‘开展健康教育除害防病,养成卫生文明好习惯。于是,下文点名调我从原区卫生防疫站宣教科,到市卫生局成立"市健康教育所"任所长。之前,我这个市文联副主席,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在全国已有一定名气的摄影理论家,在市里办多期摄影班,已有一批骨于成为市里四大家(市委、市府、人大、政协)所有会议、重要活动以及出国拍护照像的专用摄影师。其中包括一位宣传部副部长和一位报社记者。《泸州报社》文革后刚成立时,就曾拟调我到报社,我只答应当了一段时间特约记者,婉拒了调到报社之事(我在防疫站已破格有了副高职称),后来推荐了我一位学生去报社任记者。这次把我调到市成立健教所,我的摄影骨干同时也一道调来。</p><p>市长亲自批编制十名,先给十万购摄影录像设备。人员必须在全市现职人员中选调,房子由新建卫生局大楼拿出五间房屋,四间作办公室(包括美工室和影像暗室)另一间是临街店面租出去收入补贴经费。任务是一月后,修成一街头专栏出健康教育专栏,所有市内传媒(纸质报刋、电台、电视台)要出节目与形象,表现创卫指挥部的形象与声音。我一个月的任务顺利完成。</p><p>继而在通过1992年努力,1993年我们市获得了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由于我们健康教育所除了在传媒领域的任务外,由于经费有限,不足以出资护养电视节目与健康教育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亲自担任如一周两次的健康教育节目四年,自录自编定视频送电视台播出,并同时担任创卫指挥部发言人,向全市传达指挥长的布署与动态,更重要的是按指挥部要求,向全市所有单位,从机关、军队、厂矿、店铺、学校、……居委会,两个必查单位,两个备查单位,每一月至少一次的健康教育课,必须四齐全(1、教学计划与教材;2、教师与教亲;3、点名册与上课记录;4、半年考试试卷与评分统计)。从1992年起,无论是自查、市查、省查都要全部展示,还要向群众检查抽问所学内容,答不上要扣分。我们的任务是派人员督促建档,安排落实请医生教员与教学计划,摄录现场资料,或亲自上课。各分配单位责任包干。我所全体人员热情高涨,一直得到指挥部的满意。</p><p>特别是上级或相关领导来视察,我所派出摄影组两人全程陪同,所拍影像,必须当晚选印成照片装入相册,第二天交指挥部,指挥长送客人离开时能送出《莅泸留影》作礼物。在1995年国务院爱委会来泸验收专家组,更是人手一册。按国家卫生城市:验收标准,全部200分,我们健康教育20分,满分未扣。全国查完,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p><p>我也荣获省三厅{省卫生厅、省医药局、省人事厅)的"先进卫生工作者“奖状,于1996年4月满60周岁退休,给自已人生画上了句号。</p> <p>这一生后期,虽忙忙碌碌中过了,但也觉得结交了一些很不错的友人,他们的成就值得我敬重和点赞,我们在一些高端活动中的友谊,也值得在回忆中记念。</p> <p>退休后最初几年,还不服老,每一天清晨居然长跑通城,到长沱二江汇点再跑回,居然跑了两年,后医生友人相劝,人体如机器,老了只有磨损,代偿功能会老化减退,改跑为步行散步为好。也曾想入股市发发小财,谁知仅一年下来,三万的投入成了两万,也不敢再玩。到2002年,市老干局谢局长拟成立"泸州市老干部合唱团",正合了年青时的爱好,欣然热衷参与,被任命为副团长,负担起团员档案,电脑管理,活动服务等,十多年过去,颇觉热情不衰,居然晚霞灿烂,奈何年岁不饶人。到2014年告别了合唱团,但在2012年合唱团成立十周年时,我汇集所有资料,编辑了精美的纪念册一本,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p> <p>我还曾应"天星影视艺术学院"聘请,任摄影讲师三届,也为"泸州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几年,到了75岁后辞了这些半义务性质的服务,却一直保留为邮协编辑《泸州集邮》报至78岁。但至今仍保留着用电脑设计邮品的习惯,与手绘封(特别是肖像封)的兴趣,以愉晚境。</p> <p>不时把这些作品汇集成册,自己用电脑编辑留下也是一种抗拒老年痴呆的方法和乐趣。我希望能把这种兴趣和能力保持到九十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