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一)

滴水观音

<p>在中国广褒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亿农民,一茬茬,一代代,我的父亲母亲就淹没其中,极其普通,但在我的眼里和心里,他们又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他们生养了我,才有了我的身体和生命,才有了我的思想和灵魂。父亲于1953年出生,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所谓的“大家庭”,不是地主老财,是人多。我的曾祖母刚生下第六个儿子,曾祖父撒手人寰。一个寡妇拖着六个孩子,为了活下去,曾祖母狠心做了打算:老大十五岁,学了篾匠活,带着老二在老家马石岭做篾匠生活,老四、老五还小,分别过继到方冲,章冲的本家周姓人家,自己带着老三、老小投奔观音周湾的娘家,分两块薄田勉强度日。除了第二个儿子十八岁那年一次大雨在山中放牛,回家一病不起,其他兄弟倒顺利成了家。正当曾祖母可以安享晚年之时,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刚刚喜得二子,却被发派到芜湖做工,再回来时,人群中已然没有我爷爷的身影。得知爷爷病死他乡,曾祖母和奶奶悲痛欲绝。</p><p><br></p><p><br></p><p><br></p><p>正值大饥荒的年代,生活过得颠沛流离,可怜我的奶奶年轻守寡,又不断搬家,到哪儿都要挑着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左边一个沉重的木柜,右边一个大水缸。走到一个坝口,疲惫不堪的奶奶一气之下,把缸滚下坝砸烂了,蹲在坝口痛哭,她哭这苦涩的命运,她哭这不让人过的生活。</p><p><br></p><p><br></p><p><br></p><p>父亲和叔叔还太小,全然不知生活的难以为继,后来继爷爷的经常出现和及时帮衬让曾祖母发现了端倪,但她眼里容不下外姓人进屋,奶奶含泪离开了周家。于是,曾祖母又要为她两个可怜的小孙子做打算了:将叔叔又过继到一个近房爹爹家,留下我的父亲在身边相依为命。</p><p><br></p><p><br></p><p><br></p><p>父亲说,奶孙共同生活的那些年虽然很苦,但还是幸福快乐的。他不愿到娘的那个家里去,每次娘哄他去,他一会儿就气鼓鼓地跑回来,那时家家都穷,物资极度匮乏,他不愿看别人的眼色,他知道娘在村口眼巴巴地望着他的背影抹泪。奶奶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奶奶宝贝着他。逢时过节,儿子们给老母亲送点肉啊糕点的,她的孙子就能打牙祭好一阵子了。过继到章河冲的五爹爹非常孝敬娘亲,他明白娘把他送人是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什么东西都给娘送,曾祖母从牙缝里省着养大了孙子。</p><p><br></p><p><br></p><p><br></p><p>到了上学年龄了,有点条件的男孩去读私塾了,奶奶的娘家哥哥,我的舅爹惦记着这个可怜的外甥,每年做两斤黄烟给教书的老先生送去,这才让父亲念了两年私塾,也仅仅是让他进学堂门而已,笔墨纸砚非常有限,别人写过毛笔字的黄裱纸,背面浸得满是墨,父亲拿过来在依然在反面练字。放学回家不见奶奶,定又是跪在山头上砍柴去了,赤足飞奔上山,被锋利的石头割破脚趾,用泥巴封住血,继续向前跑去,寻到奶奶,帮七八十岁的小脚奶奶挑柴回家。</p><p><br></p><p><br></p><p><br></p><p>只是这样的幸福时光都不能永久,父亲十七岁那年,曾祖母太老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曾祖母快断气了,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父亲一口气跑到山里叫几个爷爷下来见老母亲最后一面。</p><p><br></p><p><br></p><p><br></p><p>曾祖母去世,父亲真正成了孤儿,家乡也已无牵挂,县里征兵,父亲当兵去了。什么行李都没有,还是同屋里华玉伯的娘给远行的孩子做了双布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