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64军摄影记者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志愿军64军摄影记者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u></p><p>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有一幅巨大的历史照片,照片上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巨龙般地行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p><p> 这幅照片就是志愿军64军摄影记者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幅照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已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标志,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那么这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珍贵历史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呢?</p><p> 1951年2月,志愿军某部奉命从丹东九连城处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接到过江命令后,该部组织人员很快搭起了便桥,有组织有秩序、日夜兼程地从桥上疾速过江。该部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奉命带领电影队、文工团在岸边渡口处,为过江部队做鼓动宣传工作。过江部队中一些与黎民熟悉的战友看见黎民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便情不自禁地说:“黎民同志,趁我们还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给我们拍张照片吧!不管将来我们能否回来,都是个纪念。” 黎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的壮举记录下来,便一一为他们拍照。</p><p> 一天下午,天气变得睛朗起来,江边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辉。部队还在继续过江,一会儿,只见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所诞生的某红军团开始踏上便桥,列队过江。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黎民来了灵感,感到仅仅从各个侧面拍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努力抢拍一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过鸭绿江的照片,这样才能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留下一个不朽的见证。在这样一个意念的驱使下,黎民迅速地选好拍摄位置,并麻利地调好焦距、光圈、速度,然后举起相机,将镜头稳稳地定格在巨龙般蜿蜒的正在过江的志愿军队伍,就在那“龙头”刚刚踏上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的瞬间,黎民激动而庄严地按动了照相机的快门,在鸭绿江边记录下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时刻。照片的远景,是朝鲜新义州深灰色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岸边的村庄田野,近景是新中国安东(今丹东)市散发着亲切气息的国土,而连接远景和近景的中心画面是长长的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正肩负着中朝人民的希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在白雪皑皑覆盖着的鸭绿江上。整个画面开阔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p><p> 黎民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使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p><p> 部队过江后,黎民将这幅照片的底片小心翼翼地包好,寄往解放军画报社。不久,黎民就收到了解放军画报社采用的通知和小样。这幅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同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发表在1951年第4期《解放军画报》的扉页上,同时荣获了志愿军总部二等奖。</p><p>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后,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被军博收藏,并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由于它全景式气势磅礴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因而被陈列在突出的位置,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性标志和永恒的见证。</p><p> 64军将士从陕西省宝鸡奔向抗美援朝的战场。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朝鲜,并将战火引向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并企图通过鸭绿江,侵略中国。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一道,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当年修筑宝鸡至天水(陕西省宝鸡市——甘肃省天水市)铁路工程的64军全体指战员奉命于1950年11月,在完成宝天铁路大部分土石方工程任务后,放下钢纤,拿起钢枪,义无反顾又加入抗美援朝行列,开赴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63军,1950年,在陕西省三原、耀县、蒲城地区进行整训和生产,一部参加修建天水至宝鸡铁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50年春,我十九兵团于参加大西北诸战役之后,即以六十四军全部,兵团直属队一部,六十三军军师直属队一部与六百六十团,六十五军工兵营,十八师全部及宝鸡、咸阳分区部队一部,共约五万余人,响应毛主席人民军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号召,从事大西北交通咽喉西北铁路宝天段之艰巨修建工程。</span></p><p> 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研究室</p><p> 2020年10月12日陕西省宝鸡市</p> 修筑宝天铁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4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