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1岁这天,我换了一个微信头像,图片是一个妈妈抱着她的女儿,母女的裙子图案是一片星辰,像极了当下我的状态,被图片吸引,于是换下了用了3年的头像。</p><p> 用了3年的头像是一张写真,夏天里我穿着一件蓝白相间的竖条纹背心裙,裙子绣着阳光、沙滩遮阳伞和鲜花,我带着两个扇形西瓜耳钉,我好喜欢这张照片,透着阳光和调皮的个性的照片。期间,生孩子和养育的过程我也曾动过念头换成孩子的头像,对于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把孩子照片设置成头像的做法,也特别能理解为啥发孩子状态的照片要放九张的做法,尽管有时候在外人看来甚至都看不出有啥区别。</p><p>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是我也刻意提醒自己“不可以让孩子占据自己的全世界,要有自我”,似乎平衡工作与生活,孩子与自我这样的命题总是在动态中碰击着,就像钟摆。31岁的我回过头去看这份刻意提醒,有坚持自我的智慧,也有过度用力的辛苦。这份刻意也有回避,似乎害怕一种现实,这种现实确实存在,尤其产假期间,每周7天24小时围着孩子,被孩子的各种日常都占据,屎尿屁的话题在新手妈妈都能被讨论的兴致勃勃。家人的支持太少了,加上母爱的本能和知识分子的骄傲,对很多做法不仅不认可甚至也觉得是在交智商税,因此花了好多精力学习也避免了很多踩坑。基于这种现实的卷入,我害怕迷失自我,所以时刻对自己有那个提醒,也很感谢这个提醒看见自己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感的同时,也更多地享受当下的愉悦。</p><p> 不过啊,今天的我不再害怕面对这样的现实,慢慢地我也开始接纳生活中很多的不完美,还有自己的不完美。我记得思思说过沉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听起来好难哦,面对沉重,我们的情绪体验更多都是负面的,比如,悲伤,失落,孤独,害怕,紧张,焦虑…就像女儿这次的病情,一开始觉得好难熬,既害怕医院的过度治疗又担心自己把握不了病情的变化,其实核心是自己的不信任,这份不信任当然有现实医疗现状的问题,也有我自己的问题。当思思敏锐地捕捉到我的“熬”,就第一时间提醒我把呼吸带到自己的身体联接中,家人和朋友们也在提醒我要关照好自己。俊英看到我的消息和我分享她的经历,最后她说好像没有给出啥建议,可是当她笑着说出来都忘了孩子多大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时,我能理解处在那个时候的左右为难,也能把时间轴拉长看见事情过后妈妈和孩子的成长,看见这一点就是对我很大的支持。王琳从专业的角度和为人母亲为人朋友的温暖给了我安心。华英每次在我遇到难得时候都给我输送关心和支持,给我肯定。Dr.唐在忙碌中给了我好多中肯的建议,使得我因为未知引起的焦虑感降低了很多。原本的叙事每周一聚,我特别想要小伙伴陪陪我的自责和指责,但是这次因为女儿生病了也错过了,远在洛杉矶的渝川说她为我和我的女儿祈祷。</p><p> 当我越能够看见和接纳现实的时候,这份现实里要区分事实和想法,感受和想法,请求和需求,我就越有力量去面对它。最后,带着祈祷,期待女儿的早日康复,也在育儿的过程中看见更多的星辰大海。</p><p> 说回生日,生日是在昨天,但是昨天因为女儿生病住院(这次住院,EEG,MRI这些以前在生理心理学教科书上的名词都一一认识)我差一点忘记了,之所以想起来是因为前几天带学生做科创比赛的时候讨论起星座和生日。以往的生日我会期待蛋糕鲜花礼物,今年不了,早早地给自己入了礼物,也把祝福送给孩子,真实的力量是最好的礼物。</p><p> 2020年10月12日,书于厦门市儿童医院住院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