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照片老故事——父亲篇

严 军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是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镇的严伸村,这里依山傍水,绿野环绕,翠竹挺立,丹桂飘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北伐战争时期著名的贺胜桥之战所在地,当年叶挺将军率领的独立团打败军阀吴佩孚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现在叶挺将军立马持枪、气贯长虹的雕塑,屹立在进村的路口,令世人仰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三兄弟从小不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但是作为根的传人,为探寻祖辈走过的足迹和与生俱来的乡情气息驱使着我寻找那不能忘却的记忆.....我把家里的部分老照片和父亲留下的点滴记录整理成册,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回忆逝去的身影,诉说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2020年10月12日)正是父亲离开我们第十一年的祭日,母亲也已经过世五年了,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清明节我们没能去为父母亲扫墓,就以此相册来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愿父母亲在天之灵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严伸村大约有百十户人家,以务农为生。我爷爷叫严凤翔,有兄弟四人,他是家中的长子,爷爷共育有七个孩子,三个男儿四个女儿。当年爷爷的父亲去逝以后,家中的祖产与四弟兄进行了平分,爷爷就靠着分得的几间房子和七八亩地维持生计,开始创业,通过勤俭持家,艰苦劳作,努力奋斗,一家人的生活不断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为人善良,忠厚老实,乐善好施,经常主动帮助乡亲,救济贫困,主持公道,为乡亲邻里们排忧解难,为过往村民施茶送暖,是村子里最有威望的乡绅,他曾经担任过咸宁小学的校长,贺胜桥镇商会的会长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在村子里有几十亩水田,因家里人手不够,就雇有短工帮助耕种,在贺胜桥镇上有一栋祖传的房屋和一个杂货店铺,店名叫“严义利杂货店”,主要经营一些生活用品、米面粮油、祭祀纸张、农耕用具,以及施肥粉饼等,也雇有店员帮助打理,生意多有结余,生活平平安安。因为这一点,在解放后划成分的时候,被划为地主兼工商业,后来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磨难,家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是后话,不多赘述,仅为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爷爷崇尚教育,明白事理,在家里话虽不多,但对子女要求严格,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和品行,无论男儿女儿要求懂礼、有识,孩子们从小开始,都要送到私塾学堂或小学读书,然后上公立中学读初中或考高中,支持孩子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紧跟时代,追求进步,鼓励他们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奶奶和大伯的女儿严运君一起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姑姑和奶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家二爷爷严辉庭,又名严鹏翔,1926年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者,中共武汉区执委和中共湖北区执委会委员董必武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咸宁中心小学校长,曾接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以省农协特派员身份到嘉鱼县开展农民运动,组建区党部、工会和农会等组织,1927年二月成功组织店员工会罢工行动取得胜利,并成立嘉鱼县政府,任嘉鱼县第一任县长。任职期间耿直廉洁,一尘不染,颇受群众拥护。1929年不幸被反动军阀吴佩孚逮捕,身陷囹圄,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坚定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终年26岁。他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是我们后辈们引以为傲的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由王绍明编著出版的《钟台风云人物》记载了我家二爷爷的革命英雄事迹,让我们后代记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上有两个兄长和两个姐姐,后面还有两个妹妹,和我们家来往较多、经常联系、对我们家三兄弟最多关怀的是四姑姑,她也是现在严家唯一健在的父辈老人。据我四姑严纪蕙讲述,我父亲小时候聪明伶俐,品学兼优,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那时,在家里每天吃过晚饭以后就和两个妹妹围坐在一起读书、学习、练字,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增进了家庭和兄妹间的深厚感情。我父亲初中至高二上学期都是在武汉上学读书,高二下学期回到咸宁横沟中学,据四姑回忆,我父亲在他參军工作以后每月都给家里寄钱,我四姑上大学期间他也是每月寄3元钱给她,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用品。一份心意,几多关爱,让四姑纪蕙久久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爸爸参军前,与咸宁横沟中学的同学们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 <p class="ql-block">三姑姑严纪兰和三姑夫杨亚忠。</p> <p class="ql-block">当时已经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四姑严纪蕙。</p> <p class="ql-block">四姑纪蕙和四姑夫胡广春的结婚照。</p><p class="ql-block">四姑父胡广春,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党总支书记。华师二附中党委书记等职。现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1951年初,正是我们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关键时期,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战斗节节胜利,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后不久,志愿军战士的伤亡很大,需要国内大力的支援。这时,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斗志昂扬,为彻底打败美帝侵略者,保卫家园、保卫和平,全国上下掀起了参军热潮......1951年7月,我父亲刚好在咸宁横沟中学高中毕业,他满怀报国之情,和全国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准备奔赴前线为祖国贡献青春和热血......</p><p class="ql-block">当时,家里的许多人都不同意父亲去参军打仗,几个伯伯也都提出反对意见,他们纷纷劝说爷爷,打仗是会死人的,万一不幸了怎么办,孩子是读过高中回来的,将来的事业是大有前途的,可是我爷爷思想开明,胸怀坦荡,仍然支持父亲的参军要求,坚定说道,孩子只要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那也是光荣的,就随他去吧……朴实的话语不用多说,为国分忧,慷慨赴死,送儿参战,是老一辈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在欢送出征队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如潮,无论是出征的战士还是欢送的人群,同样是激情澎湃,兴高采烈......我爷爷也带着我四姑去为我父亲送行,虽然有许多的不舍,但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是义无反顾的送儿出征......</p><p class="ql-block">他们先在照相馆照了一张送儿参军的合影,然后送我父亲登上北行的列车,当列车缓缓启动的时候,他们没有更多的留恋和悲伤,而是用坚定意志和信念,等待着孩儿的胜利凯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张照片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史无前例的年代,照片被我四姑裁剪,把爷爷的照片弄丢了......照片中父亲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四姑佩戴红领巾,是那样的年轻潇洒,豪情满怀,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把剩下的照片部分,重新拼接编辑,只当是还原当时照片的情景,留做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滚滚前行的车轮,我父亲和一起参军的同学们,高唱着苏联歌曲《再见吧,妈妈》奔向保家卫国的前方……</p><p class="ql-block">“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携起你的朋友们,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请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在给儿子寄去的照片背面,却托人写下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战场形势的需要,父亲这批新入伍的高中毕业生,被送到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学习医学,学成后准备充实到部队一线,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服务。</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最初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49年与天津陆军总医院合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1年正式改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4年第一、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8年更名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与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吉林大学。现在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期学员,主要来自广东、湖北、上海、天津、北京,学员进行三个月的学前教育和培训后,通过考试,编为医学十二期、医学十三期和药剂一期。我父亲是药剂一期学员,根据形势需要,药剂一期学员,学制三年,但要完成四年的课程,没有寒暑假。在后来的职称制度改革时,由总后勤部确定为本科学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秋天,当时的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药剂一期学员在天津大王庄上课,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操场上训练间隙同学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和母亲是药剂一期的同班同学。照片里母亲是前排左4,父亲是后排左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药剂一期的学员在长春校区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校长和政委签发的毕业证书,仍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青岛北海舰队卫生部,任药材处助理员。母亲分配到北京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任药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闲时间父亲与战友们观赏美丽的青岛海滨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们一起在青岛海边水族馆后面的礁石阶梯上合影,欣赏海边的雪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工作二十六年,于1976年4月转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机关的同事和干部战士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是第一军医大学的同学又是湖北老乡,我母亲毕业分配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工作,他们1957年8月在北京结婚,组建了我们现在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妈妈和四姑严纪蕙在北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1日劳动节父亲来北京探亲,我和父母亲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2年秋天我和二弟京海与父母亲在青岛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3年5月我们一家人在青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1日我们一家人在青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1日在青岛中山公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1日在青岛中山公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0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全家一起在青岛中山公园的留影,三弟卫民两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1日我们全家人在青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1日我们全家人在青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8月1日我们全家人在青岛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8月1日,在武汉的四姑严纪蕙与小姨宋石久来青岛,与我们全家人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我们全家人在青岛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4月我们全家人在上海外滩合影。</p> <p>本篇最后,用我在两年前(2018年1月3日)在我父亲的同学微信群里写的一首词来作为结语。</p><p><br></p><p>水调歌头</p><p>颂药剂一期父辈同学们</p><p>——严军</p><p>当年少年郎,</p><p>立志保家乡,</p><p>挥泪高唱凯歌,</p><p>赴朝上战场。</p><p>祖国使命召唤,</p><p>军校学习医科,</p><p>药剂本领强。</p><p>立下雄心志,</p><p>背包向远方。</p><p><br></p><p>下部队,</p><p>上医院,</p><p>走边防。</p><p>事业无限,</p><p>为党立功筑辉煌。</p><p>岁月歌声朗朗,</p><p>光阴豪情万丈,</p><p>华发闪金光。</p><p>笑看人间事,</p><p>无愧是理想。</p><p><br></p><p> </p><p><br></p> <p class="ql-block">本篇完(照片收录是以1976年前为止)</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2日完稿于广州。严军</p>